分享

《汉魏六朝诗选》第一百三十六首《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古风泊客 2020-10-24

【篇目】

  [作品介绍]

  [作者介绍]

  [注释]

  [译文]

  [赏析一~~赏析五]

【古风泊客一席谈】

   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齐诗·谢脁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
        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
        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
        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
        驱车鼎门外,思见昭丘阳。
        驰晖不可接,何况隔两乡?
        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
        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
        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

        拼音版:

dà jiāng liú rì yè , kè xīn bēi wèi yāng 。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tú niàn guān shān jìn , zhōng zhī fǎn lù cháng 。
        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
        qiū hé shǔ gěng gěng , hán zhǔ yè cāng cāng 。
        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
        yǐn lǐng jiàn jīng shì , gōng zhì zhèng xiāng wàng 。
        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
        jīn bō lì zhī què , yù shéng dī jiàn zhāng 。
        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
        qū chē dǐng mén wài , sī jiàn zhāo qiū yáng 。
        驱车鼎门外,思见昭丘阳。
        chí huī bù kě jiē , hé kuàng gé liǎng xiāng 。
        驰晖不可接,何况隔两乡。
        fēng yún yǒu niǎo lù , jiāng hàn xiàn wú liáng 。
        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
        cháng kǒng yīng sǔn jī , shí jú wěi yán shuāng 。
        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
        jì yán wèi luó zhě , liáo kuò yǐ gāo xiáng 。
       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

[作品介绍]

《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是南朝诗人谢脁所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回京都时沿途所见之景和内心感受,表达了对西府旧僚和随王的留恋之情,同时透露出对奉诏回京的疑惧和对前途的深重忧心。全诗意境雄浑,格调苍凉。写景抒情,都围绕着西府与京都的不同进行,回环往复。

这首诗是作者自荆州随王府被召回建业的路上写的。谢眺当时任随王府的文学。随王肖子隆爱好辞赋,谢朓很受他赏识。但由于长史王秀之向齐武帝进了谗言,谢跳便被召还都,因此谢朓心情很不愉快。虽还京邑,他却不忘西府,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西府的同僚,表示留恋不舍的情意。其中“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几句,抒发了对王秀之一流的愤慨情绪。“暂使下都”:大概是指短期奉命做荆州随王府的文学。“下都”是指荆州,荆州是藩国的都城,所以称“下都”。新林:在今南京市西南。

[作者介绍]

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附近)人。是南朝的世家豪门子弟。年少时就有文名,又曾出任宣城太守,所以又称他“谢宣城”。他与同族前辈谢灵运均擅长山水诗,并称“大小谢”。谢朓先在京城任职,经常出入竟陵王萧子良的藩邸,为“竟陵八友”之一,享有很高的文学声誉。后在荆州任随王萧子隆幕僚,深受赏爱。永明十一年(493年),谢朓因遭受谗言被召回京师后,逐渐陷入困境。虽然,他的官职不断提高,从宣城太守做到尚书吏部郎,但由于他的家族和个人的声誉,从萧鸾(明帝)篡政,到始安王萧遥光谋废东昏侯自立,都曾拉拢他以为羽翼,使他深感危险。最终他还是因为有意泄漏了萧遥光的阴谋,被诬陷下狱而死,年仅三十六岁。

谢朓和沈约同时,诗也齐名。号称“永明体”。梁简文帝曾称赞他们两人的诗为“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见《梁书·庾肩吾传》)从谢朓现存作品看,他的五言诗确实有新的特色,即:寄情山水,不杂玄言。虽然曾受谢灵运的影响,但内容的深刻和文采的清丽都超过谢灵运。严羽《沧浪诗话》说:“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这话说得不错。今天看来,他的诗对唐代诗人是有较大影响的。谢眺的赋也写得清丽,对后代也有影响。有《谢宣城集》。

  [注释]

⑴暂使下都:指谢脁因小人密告而奉齐武帝之令由荆州随王府还都。都、京邑均指南齐都城建康,即今南京。新林:浦名,在今南京西南。西府:指萧子隆的荆州随王府。

⑵未央:未尽。

⑶关山:指京城近郊的山。

⑷秋河:秋夜的银河。耿耿:明亮。

⑸引领:伸颈。

⑹宫雉:宫墙。

⑺金波:月光。丽:附着,照耀。鳷(zhī)鹊:汉观名,借指金陵宫殿。

⑻玉绳:星名。建章:汉宫名,亦是借指金陵宫殿。

⑼鼎门:相传周成王定鼎于郏鄏(今河南洛阳西),名南门为定鼎门。这里借指金陵南门。

⑽昭丘:楚昭王墓。在荆州当阳县东。阳:太阳。

⑾驰晖:指太阳。

⑿梁:桥梁。

⒀鹰隼(sǔn):两种猛禽。这里比喻谗佞邪恶势力。

⒁委:枯萎,凋零。

⒂罻(wèi)罗者:张设罗网的人。指恶语中伤者。

⒃寥廓:指广阔的天空。

  [译文]

大江日夜奔流不息,骚客内心悲愤不已。

只是想到离京城路程已近,终于明白回西府道路更长。

秋夜星空已泛动微微曙色,水边寒渚还是那夜色苍茫。

借曙光伸长脖颈远望京城,城内宫墙正与我遥遥相望。

月光洒落在宫殿之上,星辰垂挂在宫殿下方。

驰车来到京城南门之外,却想再看见荆州的太阳。

飞转的太阳尚不可聚见,何况与众同僚分隔两乡。

风云之间鸟儿还能展翅飞翔,江汉阻隔却没有可走的桥梁。

小鸟儿常怕遭受鹰隼的袭击,正像那秋菊怕严霜摧残一样。

告诉那张网捕鸟的小人吧,我已经高飞到寥廓的天上。

赏析

作者二十七岁时为荆州随王萧子隆文学,深受赏识,长史王秀之出于忌恨,常欲罗织罪名加害于他,两年后,即南朝齐武帝永明十一年(493年)秋,作者因谗言被召回京都。这首诗就是作者在离荆州返京都的途中寄赠在荆州西府的同僚们的。

文学赏析

诗人从旅途中截取了最后一段行程来写。新林,离诗人此行目的地南齐的京城金陵(今南京市)西南不远。距目的地将到未到之际,在艺术表现上乃是一个“包含最丰富的时刻”,因为此时诗人的心潮恰值高峰,意最难平。选择这样的时刻,有助于诗情的激荡和集中抒发。题面中的“暂使”二字,已经流露出“疲马恋故轩”的依依之情;而“赠西府同僚”又明言此诗是呈献给知己故人的,因而自不妨披肝沥胆直抒胸臆而无所避忌。

与一般记述行旅的诗作不同。诗人不从交代本事人手,而是劈头便将汹涌而来的诗情喷薄吐出。首二句如奇峰突起,气势非凡。“大江流日夜”写出了舟行在水天茫茫之际,惟有以江流为伴的旅思,其中不无王命急宣、昼夜兼程的况味。“客心悲未央”则突如其来将无尽的悲感推出。这两句一写物象,一写人情,两者本不相涉,作者把它们同时组合在诗篇的发端处,却使之产生了一种张力,一种若无却有此呼彼应的联系。在这里,滔滔不息的江流构成了“外景”,激荡不已的客心则构成了“内景”。一内一外互相生发又互相映衬,突出了诗人风波失所的主要感受,为全篇定下了悲怆的基调。五代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构想和此诗相近,就传统的表现手法说,李词用的是“比”,这首诗用的是“兴”,“兴”较之“比”常具有更直接的感发性和涵咏回味的象征意蕴。诗一开头就以壮观的画面和强烈的激情形成先声夺人的磅礴气势。

诗的三、四两句顺“悲”字而下,把行程中的千头万绪归结到一点。即身心两违的思想矛盾和痛苦。按身之所在言,东行至此,离目的地已经日益迫近;就心之所系言,却反而愈见其远。地域上的远近和心理上的距离适好相反,故不因去路多而喜,却因返路已长而忧,行程未终而归思已生。作者旨在抒写郁结于心的情愫,原非泛泛吟咏一般的旅思。这两句是维系全篇之纲,以此为枢纽领起下文。

“秋河曙耿耿”以下六句,围绕第三句的“关山近”而展开。作者将最后一段旅程次第写来:由郊外的“寒清”写到城郭,又由城墙写到城里的宫阙,这是位置的移近。随着苍茫夜色的隐退、曙色的渐明一切物事由朦胧变为清晰,巍峨的宫殿楼台也在绚烂的月光和星光辉映下呈露出雍容华美的气象,这又是由光线变化产生的视觉上的贴近感。“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两句,曾为历来诗家所激赏,除了对仗的工整,还与取景方式有关。诗人写的是宫殿的夜景,而其绚丽华贵的气派竞胜于白昼,说明了诗人的独具慧眼。

“驱车鼎门外”以下六句,围绕第四句的“返路长”而生发。“鼎门”和“昭丘”分别用典故代指金陵和荆州。两者都用春秋时的地名称代实际处所,以求典雅。在构思上,“驱车”句是写实承上,“思见”句已是神游启下。这两句一平实,一突兀,实际是以顿挫之笔再次鸣响了身心两违的主旋律。如果说前面三、四两句中的“徒念”、”终知”,尚是理念上对事实的无可奈何的默认;那么,这时的“思见”已是情感上不可遏止的迸发了。接下来四句顺流而下,直抒对西府僚友的怀想。人生贵在相知,相聚时尚恐岁月流逝,良辰不再,何况如今遥隔天涯,相见无日。自然界风云险仄处,尚有鸟道可通。人世间却每多阻隔而无由相通。在这不无哀惋的慨叹中自表现出诗人对故友深情绵渺的拳拳之心。

诗的最后四句以比兴手法坦陈了自己对时局和个人安危的思索。“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两句,透露出对风云诡谲、杀机四伏的政局的巨大隐忧和惶恐心理,是为自己戒,也是为朋友戒。“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两句,典出《喻蜀父老》:“犹鹪鹏之翔乎寥廓之宇,而罗着犹视乎薮泽。”同时亦似暗用曹植《野田黄雀行》诗意,意谓投雀之罗,今已飞摩苍天矣。这两句既是告慰于友人,又对谗邪之徒极尽嘲讽之能事,轻蔑之情溢于言表。这四句均以比兴手法出之,概括了诗人刚刚经历的一段难以明言的情事,也表现了诗人向黑暗抗争的倔强个性。全诗以大江奔流起兴,以翱翔寥廓作结,虽写忧患之感而终不作向隅之泣,遂使诗的境界振拔于萎靡之中,在清俊中自具风骨。清人施补华评述谢脁诗时不独称之为“秀气成采”,且拈出其“骨干坚强”(《岘佣说诗》)的特征。证之此诗,可谓允当。

名家点评

元代刘履:“此诗词实典丽,意亦委折而气则溢。”(《风雅翼》)

明代谢榛:突然而起,造语雄深,六朝亦不多见。(《四溟诗话》)

明代钟惺:“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金波丽妈鹊,玉绳低建章”:似唐人应制诗。又云:起结俱是近体佳境。(《古诗归》)

明代谭元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千古志士同此感慨。又云:起语难删,余平平。(《古诗归》)

明代陆时雍:起四语属高调,然一唱气尽,下无余音。(《古诗镜》)

明代孙矿:“秋河”六句是关山近;“驱车’’六句是返路长思荆州。“风云”二句正是隔两乡意。收归斥谗用长卿语意,结甚劲快。又云:此玄晖最有名诗,音调最响,造句最精峭,然而气格亦渐近唐。首二句昔人谓压千古,信然。(《文选集评》)

明代胡应麟:杨用修论发端,以玄晖“大江流日夜”为妙绝。(《诗薮》)

清代王夫之:旧称脱诗“工于发端”,如此发端语寥天孤出,正复宛诣,岂不复绝千古,非但危唱雄声已也。以危唱雄声求者,一击之余,必得衰飒。千钧之力,且无以善后,而况其余哉。太白学此,往往得踬,亦低昂之势所必然也。“驰晖不可接”得景逼真,千古遂不经人道,亦复无人知赏。(《船山古诗评选》)

清代戴明说:“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胜绝只消苍浑。(《历代诗家》)

清代邵长蘅:起结超绝中复绮丽, 自是杰作。(《文选集评》)

清代陈祚明:亦用古诗“游戏宛洛”余旨,风度宏丽。“大江流日夜”浩然而来,以景中有情故佳。因投外之悲,结怀侣之念,偶来旧阙,企羡昔僚。此时胸中愁绪固有滔滔莽莽,其来无端者。寓目大江,与之俱永。三四言比虽易逢,终归违远也。望京一段极写华壮,以深恋慕之思。“驰晖不可接”亦是名语,此段遥承“终知返路长”句,极言企羡之情,投外必有忌者,故末段云。然语意超越。(《采菽堂古诗选》)

清代宋徵璧:谢脁工于发端,如“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即为五律起句,亦殊警策。(《抱真堂诗话》)

清代王士祯:或问诗工于发端,如何应之,日:如谢宣城“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渔洋诗话》)

清代沈德潜:一起滔滔莽莽,其来无端,其望京一段,眷恋不已。又云:“秋河”六语,应关山近,“驱车”六语,应返路长。时脁被谗而去,故有末二语,言己翔乎寥廓,罗者无如何也。用长卿“难父老篇”语意。(《古诗源》)

清代诗人方伯海:清而逸,丽而流,叙事中只是脱口而出,灭尽结构痕迹,仍复截截周到,诸谢中当推此君为第一。(《文选集评》)

清代成书:起句俊伟,直欲上迈陈思,通体亦皆雄健。论诗者言体格卑下,动指齐粱,似此诗置之魏人中,岂复能辨?(《古诗存》)

佚名

赏析

据《南齐书·谢朓传》载,谢朓曾为随王萧子隆文学。萧子隆雅爱辞赋,谢朓以文才深受赏爱,“流连晤对,不舍日夕”,引起长史王秀之的嫉妒,密以启闻。于是齐武帝下令:“朓可还都”。这首诗,就是作于谢朓“还都”的途中。诗题中的“都”、“京邑”,均指当时的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分言之是为了避免重复。诗题点明了作诗的具体时间、地点和缘由。从“下都”到“至京邑”,诗人经历了漫长的征途跋涉,情感上也经历了由悲而喜的反覆变化的艰难历程。

诗人这种心理历程,在诗中明显表现出了两次反覆。前十句所写为第一次情感变化过程,即心境由灰暗转到见物境而明亮。诗人心境的悲沉,是从荆州西府带来的。所以,诗的起句劈头就说:“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把苍苍莽莽、日夜奔腾的江水,一种气象阔大的客观物象,同悲从中来、无止无息的悲愤心情比照起来,形成鲜明的象征。滔滔江水,滚滚东流,日夜不息,恰似诗人一腔悲愤之情,无端无极,浩浩荡荡。

这一象征,把诗人心中巨大的愤懑和不平,表现得气势壮阔。所以,虽言悲而不为纤巧柔弱,“极苍苍莽莽之致”(沈德潜《说诗晬语》)。“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山长水远,千里迢迢,都未能使他摆脱这种悲愤心绪的缠绕,甚至在征途即将结束、都城近郊已经到达之时,耿耿萦回于心怀的,仍然是荆州西府。那里,他曾被随王知遇、赏爱,又曾被小人流言中伤。关山,指建康近郊的山。返路,返回荆州西府的路(庐夫按:作返京之路解意思稍有不同)。“返路长”一句,透露了他对荆州“流连晤对,不舍日歹”生活的无限眷念。但是,当他继续前进,都城的巨大身影,还是深深吸引了他。但见秋天的夜空,已泛动着微微曙色;而水边的陆地,还笼罩在寒色苍茫之中。在夜空的映衬下,远处城阙,巍峨屹立,耿耿微明之中,连绵宫墙,已是遥遥可见了。天边的淡月,把那余辉洒落在宏伟宫殿之上,玉绳星也已悄然低垂,隐隐约约好像斜挂在宫殿下面了。这一切,都是如此的令人神往,诗人不由自主地伸长了脖颈,凝神注目。“引领”,伸长脖子,这二字写出了诗人对都城“眷恋不已”(沈德潜《古诗源》)的情感。至此,拂晓之际,京城的身影已经淡却了诗人原来怅然若失的心情,从诗人心底唤起了一种亲切、崇高的感情,他把这种感情,都倾注到京城夜景的刻划和描绘当中去了。以上十句,诗人的心境经历了一个由黯淡而至明朗的变化过程,而“引领见京室”则是这种情感衍变的楔机。正是从“见京室”以后,诗人的“悲未央”的低沉心境,才像“秋河曙耿耿”的自然景色那样,稍稍透出了一线明朗之色。

然而,这一线明朗之色很快又被心灵深处的巨大阴影所遮盖了。他驱车到达建康南门,不由得悲从中来:一进此门,便将供职京师,那荆州城外的楚昭王墓,何时再得重见?建康与荆州,远隔千山万水。飞转的日轮尚且不可两地相接,更何况诗人与西府同僚人隔两地呢?他的情绪,旋即又跌入了悲的深谷,卷进了第二次感情纠葛的漩涡之中。接下来六句,诗人别具匠心地引入了小鸟的形象,从三个方面巧为设喻,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复杂的心情。首先,他竟羡慕起小鸟来了:天空中虽有疾风恶云,但毕竟还有小鸟飞行的通道,它可以自由自在,任意飞翔。而自己呢,却去不得想去的地方,犹如要渡江的人却困于大川之滨,没有桥梁勾通。“江汉限无梁”一句,与其说是诗人对自然条件的不满和埋怨,倒不如说是对谗邪当道、忠良受阻的谴责。正是这些流言蜚语、恶意中伤,在他与西府——能够充分施展怀抱、发挥才华的地方——之间开掘了一条无形的江汉之水,使他深感压抑。接着,他仍以小鸟为喻,道出了他在西府所处环境的险恶的一面:“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隼,鹰类,比鹰稍小。委,通“萎”。这两句的主语仍是小鸟,“时菊”则是喻中之喻。两句是说,那小鸟时时担心被恶鹰袭击而死于非命,犹如秋菊一夜之间受严霜摧残而枯萎。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情,通过这两个比喻,形象地描画出来了。最后,还是以小鸟为喻,抒写了脱离奸佞小人包围之后的愉快心情。罻罗者,张网捕鸟的人,指恶语中伤者如王秀之之流。“寥廓”、“高翔”二语,将诗人内心抑制不住的获得解放、获得自由的激动表现得极为生动。

总起来看,诗人“至京邑”的感情是十分复杂的。离开西府,既可悲可愤,又可喜可幸;回到建康,既亲切亲近,又惶恐不安。所以,他的心态既有大悲,又有大喜,二者交织在一起,中和成一种百感交集的意绪,深深地缠绕着诗人,浸润在全诗当中。这种情感上的纠葛、转折和赓续,就像弯弯曲曲的河湖港汉,纡徐委婉,若断若续,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彼时彼地真切的心理历程。

此诗格调高古苍凉,起句意境尤为雄浑,所谓“滔滔莽莽,其来无端”(沈德潜《古诗源》),实为不朽之千古名句。此外,诗人还运用借代、化用等笔法,如以鳷鹊、建章等汉代宫观代指建业都城,“引领见京室”化用潘岳《河阳县诗》“引领望京室”等等,给写景造成一种“隔”的感觉,人们必须发挥想象才能领会其意。这更使全诗显得波澜曲折,含蓄婉转,而与诗人的情绪表里一致,映照生辉。 

佚名

赏析


永明九年(491年)谢朓作为随郡王萧子隆的文学(文学是官名),随萧子隆赴荆州。由于萧子隆十分厚遇谢朓,与谢朓经常“流连唔对,不舍日夕。”引起了长史王秀之的嫉恨,于是密奏武帝。当时齐武帝萧赜已在病中,突然降敕召谢朓还都,谢朓惊恐不已,他一生经历了刘宋的政治动乱,又目睹萧齐帝王病危即将引发的政治波动,作为一介懦弱文人深感仕途险恶且前途未仆。于是在回京的途中写下这充满忧惧与凄凉的诗。在诗中诗人以图貌写形的方式,在迷茫的客观物象中寄托了深沉的主观惆怅意旨,表现了对仕途的忧惧以及对西府生活的眷恋。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开篇就抓住了沿途的典型环境实写,把自己一腔无尽的悲愤寄寓在日夜奔流不止的滚滚大江中,抒发了自己一江之悲悲未央,一江之泪流日夜的内心情感。这悲伤的气势奇崛动人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与南唐后主李煜的“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异代同响。区别是一个是别离之悲,一个是亡国之愁,都是不可逆转的人生无奈。浮沉于政治漩涡中的谢朓,萧子隆不但是他的文学挚友,更是他作为一介懦弱文人的得力保护伞,远离了荆州,失掉了强有力的政治靠山,冷不丁跌入虎狼争食的京城政治漩涡,在前途未仆中他能不害怕吗?忧心如焚的他自然会恋恋不舍地怀念西府同僚挚友,无论从情感上还是政治上,他和西府都是不可分割的死党,如今活生生地把他与西府剥离开,孤独地被抛在万水千山外,他怎么能不悲伤呢?“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徒”是“途”的假借,一路上依依不舍,始终放不下荆州,在接近建康城郊的关山后,他觉得越是接近终点越离荆州遥远,一路失落惆怅的他,在接近终点时,蓦然惊觉到再想返回去是遥不可及的事情。“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思绪迷蒙中,仰望天空微微露出曙光,似乎心中划过一丝亮光,但当他低下头看到寒流中仍是黑暗的小水洲时,他的心绪又从天上的幻境跌落到迷蒙的现实中,于是心中点燃的一丝亮光转瞬即逝,这里黎明前的时空实写,映衬了诗人迷茫中不知何去何从的忧惧心绪,这里对水渚黎明前的迷蒙特写蕴含着诗人对前途琢磨不透得心灵迷障。“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迷蒙中伸长脖子寻觅京城的高低不一的楼舍,发现宫墙正对着自己。宫墙的庄严,惊醒夜色中的诗人,那皇权的威严,令他不寒而栗,伴君如伴虎,踏入皇城他的命就交给皇帝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了。皇帝召他回京城是喜是忧他吃不准,即使城门内有虎狼等着他,他也别无选择非进不可,这时的他没有任何退路。在他的记忆中,早在刘宋时期,虽然他的母亲是帝王之女,但是因为他的两个伯父谢综、谢约,以及他父亲的舅舅范晔不幸卷入政治案件,在上述亲情同时被杀后,他的父母也受到牵连,一度被迫迁离京都。当他将要踏入都城时过往的恐怖在记忆里莫容质疑的再现,虽然时过境迁,但多年前的月光依然一如既往地洒在观阙上,那一串叫玉绳的星星依然斜挂在高高的宫殿的飞檐下。在惊恐无助中,他凝望着观阙上残月余辉,游离在宫殿上依稀闪烁的星辉中,倍感苍凉的他沉浸在是祸是福的恐慌中,于是他无奈的求助于天象,望着隐隐约约的天光,感觉今夜的一切是否平静无患,并没有异象出现。于是他又迫切地“驱车鼎门外”可是当他到了南门外后,他的情绪又起了波澜,“思见昭丘阳”,不由得又想起以楚昭王陵地为南北分界的荆州来,过了昭陵南就是荆州了,这真叫身在建康心怀荆州。但又转念一想“驰晖不可接,”奔驰的太阳神都见不到夜夜守候在天边的月亮,“何况隔两乡。”何况我和荆州的同僚们异地相隔呢?“鼎门”指都城的南门。当他的车到了南门外即将进城时,他眼前浮现的还是昭陵南面的荆州。他难以忘却的荆州与荆州西府与他朝夕相处的主人,这一切马上就被象征皇权威严的皇城阻隔了,无奈中他在自我安慰中说,既然天地间奔驰的太阳和月亮都不能相见,何况我与萧子隆以及西府的同僚们分别居住在两个地方呢?两乡指得是荆州和建康。但是诗人还是有些不甘,他说尽管天上翻云覆雨不时的变换,可从来也没有阻断鸟儿的飞行之路,可人世界勾心斗角的鸿沟却像长江汉水一样,始终阻挡着志同道合者的相聚相依,从来就没有可以逾越的桥梁。人生是多么的无奈啊,一个充满智慧的才子,竟然活得连一只小小的鸟儿都不如。此时诗人又从能飞的鸟类与不能跨逾江汉险阻的人类的对比中,想到鸟类中也和人类一样,也有险恶者,而自己也和鸟中的懦弱者一样,“长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在如履薄冰的险恶仕途中,时刻担心凶猛阴险的政敌突然袭击而死于非命。“严霜”点出的是萧瑟的秋景,隐喻着诗人所处环境的严酷,“菊花”是诗人自喻,象征着高洁的人格。也就是说高尚的人总是防不胜防的被阴险的小人谗言陷害。既然惹不起险恶的害人者,也只好远走高飞避祸了。所以他说:“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告诉那些设下罗网害我的人们,我已经远离你们高飞了,天地是寥廓的,我可以飞得远远的,决不能让你们的罗网把我套住,不能让你们害我的阴谋得逞。“罻罗者”指的是向齐武帝进谗言陷害他的王秀之之流。这也是诗人的自我安慰,其实对于一个被谗言告中了并且皇帝下诏召回的臣下,那真是祸福难测,在没有得到准确的答案前,战战兢兢的畏惧心理是不会解除的。

这首诗格调高古苍凉,意境雄浑开阔,取景精准且寓意自然贴切,在物象精准的刻画中惟妙惟肖的熔铸了深刻的人生感受,既是沿途景物的实写,更是诗人在返京途中心路历程的再现,由此可见诗人景物提炼的深厚功底。

佚名

赏析

永明十一年秋,谢脁从荆州随王府被召回下都建业时,写了这首诗。诗歌写沿途所见之景和内心感受,表达了对西府同僚和随王的留恋之情,同时透露出对奉召回京的疑惧和对前途的深重忧心。

此诗的显著特色是融情于景。例如诗歌的开头两句:“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是写乘船顺江而下的情景因第一句起势不凡,写出了一片阔大的境界,一种浩荡的情思,被后人赞为“妙绝”。第二句直叙心情,悲概之情如同一江秋水滚滚而来。这两句是写实景,同时又有比兴的妙用,兴起一股浓厚的悲凉气氛,笼罩全诗。再如“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一句.画出了一幅气韵生动的《秋夜江行图》,诗入内心的凄楚孤寂,都悄悄地融化在画面中。

这首诗采用比兴、比喻等手法来抒发忧愤交聚的心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诗中写道“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前一句把自己喻为飞鸟,把毁谤 中伤他的人比喻为“鹰隼”,生恐遭到暗算。后一句把自己喻为菊花,担心自己在严霜中枯萎。这两个比喻深刻地表达了诗人恐遭鹰隼之击、严霜之诛的忧惧心情。最后两句“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则是他的期望。

佚名

赏析

在李白最著名的诗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这样一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小谢”指的就是谢朓。谢朓楼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谢朓在《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咏叹:“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李白则在自己的《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说:“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足见李白对谢诗的推崇和欣赏。 

谢朓,字玄晖,南朝齐时著名的山水诗人,其诗清新俊逸、精警工丽,最符合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标准。“他出身高门士族之家,又好学多才,为南齐藩王所重,做过宣城太守,在中央政府任尚书吏部郎时被诬杀,时年36岁。

作为一个诗人,谢朓无疑是成功的,但作为一个政治家,甚至作为一个人,谢朓都显得很失败。为求自保,谢朓曾两次充当告密者出卖亲友,最后落得个众叛亲离、身陷囹圄、不得善终的下场。

一个才华横溢的大诗人,奈何生在一个不能自由咏叹的时代。

从刘宋王朝第三任皇帝文帝刘义隆杀掉自己的弟弟刘义康开始,我们的历史开启了一个手足相残、亲亲互害的极盛时期:刘宋时代有太子刘劭弑杀父亲文帝刘义隆;刘骏起兵,杀掉哥哥刘劭、刘浚,成为武帝;明帝刘彧尽诛哥哥刘骏二十八个儿子,同时干掉了自己几个弟弟……到萧道成取代刘宋建立南齐,这种残酷的政治屠杀并没有得到丝毫改善,仍是一条政治历史主线。在这些血腥的屠杀中,被裹挟牵连进去的官员、百姓更是数不胜数。

谢朓很不幸,他就生活在政治屠杀极为惨烈的南齐明帝萧鸾和东昏侯萧宝卷的时代。

南齐的第五任皇帝明帝萧鸾是萧道成的侄子,依靠政变上位,所以,在位期间,对高帝萧道成和武帝萧赜的儿孙们大肆挥舞屠刀。萧道成和萧赜各有十几个儿子,几乎全部被萧鸾杀害。萧鸾甚至打算毒杀萧道成和萧赜的几十个孙儿,连襁褓中的婴儿都不放过。东昏侯萧宝卷即位后则不断诛杀功臣高官,弄得整个国家人心惶惶,官员叛乱迭起。

谢朓的第一次告密便发生在萧鸾大肆诛杀萧齐皇族的亲王们之后。当时,谢朓的岳父王敬则任职大司马,掌握着全国的军队。但他一直忧心忡忡,因为他是高帝萧道成、武帝萧赜的旧部。萧鸾对王敬则表面上礼遇周到,实则满心戒备。

公元498年,萧鸾病危,任命光禄大夫张瓖为平东将军,密置军队,暗防王敬则。王敬则知悉后,自然非常震惊愤怒,私下对亲人说:东面只有自己,“平东”就是要平我王敬则。东方可不是那么容易就平得了的,自己绝对不会乖乖接受皇帝御赐的毒酒。

身为女婿,谢朓竟然将岳父大人的话密报给朝廷。王敬则只得起兵反抗。萧鸾当即下令诛杀了王家在中央任职的数名子弟,连正在徐州前线与北魏军队作战的王敬则长子王元迁也被杀。最终王敬则兵败身死。

作为对谢朓告密的犒赏,萧鸾擢升他为尚书吏部郎,但谢朓数度上疏辞让。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谢朓并非为了升官发财才充当告密者,而是因为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扭曲了人伦。一个昨天门前还车马塞道的显宦之家,今天就可能举家屠灭。这样的政治大清洗,谢朓的父母就曾经历过,对谢朓的一生影响深远。

《后汉书》的作者范晔生活在南朝刘宋时期,因为涉入彭城王刘义康谋反案,而被宋文帝刘义隆诛杀。范晔即是谢朓的舅公。受此案牵连,谢朓的几位伯父也被处死。谢朓的父亲能幸免,全赖母亲是刘义隆之女。谢朓生活的时代,政治生态更为险恶。所以,谢朓所为,不过是为自保。

王敬则兵败身死后,谢朓的妻子时常身怀利刃,打算杀掉谢朓,为自己的父兄报仇。谢朓从此无颜跟妻子见面。

萧鸾死后,即位的是太子萧宝卷,即历史上臭名昭著的东昏侯。始安王萧遥光打算废黜暴君,自己取而代之。于是,联合右仆射江祏、侍中江祀密谋,并希望将谢朓拉入自己的阵营。谢朓再度走上了告密者的道路。但这一次,谢朓的“告密”告得既不聪明更不成功。他没有直接将萧遥光等人的图谋告诉皇帝萧宝卷,而是先告诉了太子右卫率左兴盛。左兴盛不敢向上检举,谢朓又去警告萧宝卷的舅舅刘暄。没想到,刘暄跟萧遥光、江祏是一伙的。于是,谢朓被逮捕,死在狱中。

今天我们再看这段历史和谢朓其人,也许只能感慨,南朝时期的政治生态太过血腥残酷。皇帝们为了权力的稳定和安全,总想着如何消灭反对者,甚至只是潜在的反对者。谢朓并不是一个天生卑劣的告密者,只是为恶劣的政治生态环境所迫。他的第二次告密,不像是告密,而更像是希望能置身事外,不愿与阴谋反叛者为伍,不愿卷入任何政治斗争之中,恐惧成为政治清洗、屠杀的牺牲品。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

  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

  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

  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

  驱车鼎门外,思见昭丘阳。

  驰晖不可接,何况隔两乡?

  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

  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

  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

这首《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是南齐武帝永明十一年秋,谢朓从荆州被召回建业时所写。诗歌表达了对同僚的留恋之情,同时透露出对奉召回京的疑惧和对前途的深重忧虑。“永明”是齐武帝萧赜的年号。永明年间是南齐王朝唯一政治清明的时期。萧赜在永明十一年去世,这以后,南齐政治血雨腥风,仅仅八年便彻底败亡。 

“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谢朓一生与忧惧相伴,以致伦常扭曲。在写下这首诗六年后,他终究还是没能逃过残酷的政治屠刀。

佚名

《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齐诗·谢脁]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大江日夜奔流不息,骚客内心悲愤不已。
        未央:未尽。

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
        只是想到离京城路程已近,终于明白回西府道路更长。
        关山:指京城近郊的山。

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
        秋夜星空已泛动微微曙色,水边寒渚还是那夜色苍茫。
        秋河:秋夜的银河。耿耿:明亮。

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
        借曙光伸长脖颈远望京城,城内宫墙正与我遥遥相望。
        引领:伸颈。宫雉:宫墙。

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
        月光洒落在宫殿之上,星辰垂挂在宫殿下方。
        金波:月光。丽:附着,照耀。鳷(zhī)鹊:汉观名,借指金陵宫殿。玉绳:星名。建章:汉宫名,亦是借指金陵宫殿。

驱车鼎门外,思见昭丘阳。
        驰车来到京城南门之外,却想再看见荆州的太阳。
        鼎门:相传周成王定鼎于郏鄏(今河南洛阳西),名南门为定鼎门。这里借指金陵南门。昭丘:楚昭王墓。在荆州当阳县东。阳:太阳。

驰晖不可接,何况隔两乡?
        飞转的太阳尚不可聚见,何况与众同僚分隔两乡。
        驰晖:指太阳。

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
        风云之间鸟儿还能展翅飞翔,江汉阻隔却没有可走的桥梁。
        梁:桥梁。

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
        小鸟儿常怕遭受鹰隼的袭击,正像那秋菊怕严霜摧残一样。
        鹰隼(sǔn):两种猛禽。这里比喻谗佞邪恶势力。委:枯萎,凋零。

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
        告诉那张网捕鸟的小人吧,我已经高飞到寥廓的天上。
        罻(wèi)罗者:张设罗网的人。指恶语中伤者。寥廓:指广阔的天空。

《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这首诗是诗人为荆州随王萧子隆文学,时因谗言被召回京都,在离荆州返京都的途中寄赠在荆州西府的同僚们的。

本诗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内心悲愤。从首句到“终知返路长”。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大江日夜奔流不息,骚客内心悲愤不已。

客,度娘解释为骚客,泊客以为,当异乡客。

奔波的异乡客内心的悲愤犹如这日夜奔流不息的长江。

起首就是这样一句诗文,奠定了诗文整体的氛围基调。

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只是想到离京城路程已近,终于明白回西府道路更长。

京城建康是诗人的故乡,本来外任回家乡,应该是件高兴的事。但是,诗人在此却说,“终知返路长”。矛盾的心情当中,由此可见,诗人对于荆州西府的感情。

第二段:京都忧惧。从“秋河曙耿耿”到“玉绳低建章”。

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 秋夜星空已泛动微微曙色,水边寒渚还是那夜色苍茫。 借曙光伸长脖颈远望京城,城内宫墙正与我遥遥相望。月光洒落在宫殿之上,星辰垂挂在宫殿下方。

诗人的目光由近及远。

还记得吗?上篇诗人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离开京都外任宣城,还望京邑,目光是由远及近。但,无论是本诗的由近及远,还是上篇的由远及近,围绕的中心都是皇宫。

在诗人当中,皇宫,是决定诗人政治命运的核心所在。

第三段:西府眷恋。“驱车鼎门外”到“江汉限无梁”。

驱车鼎门外,思见昭丘阳。驰车来到京城南门之外,却想再看见荆州的太阳。

昭丘:楚昭王墓。在荆州当阳县东。

离京都越来越近,诗人却越想念荆州。

驰晖不可接,何况隔两乡?飞转的太阳尚不可聚见,何况与众同僚分隔两乡。

想念荆州,其实是想念荆州的同僚。

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风云之间鸟儿还能展翅飞翔,江汉阻隔却没有可走的桥梁。

诗人的悲伤在于,在齐武帝受谗的情况下,自己再也无可能回到荆州随王的身边了。

第四段:愤慨被馋。“常恐鹰隼击”到末句。

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小鸟儿常怕遭受鹰隼的袭击,正像那秋菊怕严霜摧残一样。

鹰隼、严霜代指谗言者,诗人以鸟、秋菊自喻。

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告诉那张网捕鸟的小人吧,我已经高飞到寥廓的天上。

对恶语中伤者的蔑视。

但可惜,几年后,诗人最后还是惨死于这类人手中。

《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因受谗被迫回京都,近京都时所见之景和内心感受,表达了对西府旧僚和随王的留恋之情,对奉诏回京的忧惧和对前途的深重忧心,更有对受谗被中伤的愤慨。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古风泊客》第一辑《古文观止》

《古风泊客》第二辑《诗经》

《古风泊客》第三辑《楚辞》

《古风泊客》第四辑《乐府诗集》


《古风泊客》第五辑《古诗十九首》

《汉魏六朝诗选》

汉魏六朝是我国古代诗歌逐渐成熟的重要时期,这一段时间既有采自民间的乐府诗,也有文人创作的五言、七言诗;既有南方清丽婉约的诗歌,也有北方的铿锵之声。本书选录诗约300首,分为九部分:汉诗、魏诗、晋诗、宋诗、齐诗、梁诗、陈诗、北朝诗、隋诗;分4卷,汉诗一卷,魏晋诗一卷,宋齐诗一卷,梁、陈、北朝、隋诗合为一卷。全面的反映了当时各个朝代各诗人的不同风格和内容。余冠英突出了各时期的风格和代表作家,详加注释,是读者了解汉魏六朝诗歌的入门必备之册,既可以作为专业人士的备用资料,也可以作为文学爱好者收藏典籍。

作者:项籍等

编订:余冠英

成书时间:1958年

《古风泊客》第六辑《汉魏六朝诗选》
汉魏六朝诗选136

心 · 养性 · 品生活

这世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

一是吃进胃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三是读进大脑的书。

古风泊客 ┃ 也许是最有深度的古文赏析微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