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年级全班熟读西游记,还给李杜写传,怎么做到的?

 培根阅读 2017-12-29



本文为第十一届新经典大讲坛演讲实录,

刊于《当代教育家》杂志第十一期


“全课程”一到三年级的大主题、跨学科的学习方式,符合儿童浪漫期的特点,深受孩子喜欢。


到了四年级,学习逐步走向精确化,学科也要从整体的生活中慢慢分化出来。


所以,“全课程”高段一方面重视学科的独立,另一方面重视学科内部的融合。

 

四年级每学期依然围绕三个大主题展开学习,每个主题大约用五到六周的时间。上学期的三个主题是:《绿野仙踪》整本书共读、“迎接挑战” 项目学习、《草房子》整本书共读;下学期三个主题是:《西游记》原著共读、大唐项目学习、金庸武侠小说共读。

 

四年级的孩子,一方面自我探求意识更加强烈,另一方面很重视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所以,四年级第一个主题学习从讨论《绿野仙踪》展开, 通过师生共读多萝西、稻草人、铁皮人、狮子组队寻找自我的旅程,引导孩子在集体中寻找真正的自我。四年级也到了冒险的年龄,自然就有了“迎接挑战”的项目学习。最后,孩子们要再一次回到自身,由《草房子》理解什么叫成长。下学期的三个主题有异曲同工之处,只是难度有所增强。

 

我今天就以四年级下半学期的“大西游课程” 和“大唐项目课程”为例,分享我们具体的操作。



大西游课程

 

因为《西游记》本身的经典性,我们在学习中强调一个“大”字:大背景,大读写,大讨论。


“大背景”是指孩子们要和唐僧师徒四人一起,踏上西天取经的旅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灵山,如何抵达是课程的首要目标。“大读写”要求孩子们能读完原著,提高半白话文的阅读能力,同时提高写作能力。“大讨论”一方面基于文本聚焦核心问题, 另一方面让故事始终和孩子们的生活相连。厚厚的《西游记》,成了一本厚厚的语文课本。

 

我们首先进行从朗读到默读的阅读训练。一开始,我在教室里面带着孩子们一句一句地读,一段一段地读。孩子们每天晚上的作业,就是在班级“朗读训练营”微信群里,上传他们的朗读录音,聆听老师反馈。

 

每周的定时默读训练,让孩子们从一开始20分钟都读不完一章到最后绝大多数能在10 分钟内读完,一点点练出了默读能力。整个过程中,差异始终存在。有的孩子依然需要指读,有的孩子不仅不用指读,一边读还一边手舞足蹈。他们都找到了自己学习的方式和节奏,点燃了学习的热情。

 

我们班有一个小女孩最让我感动。刚开始读《西游记》时,她每天晚上都用QQ 语音跟我说太难了,一点都读不懂。我就每天晚上拿出时间来, 跟她一章一章地讨论。当第五周大西游课程临近尾声时,最后一次课堂默读结束,这个女孩跟我说:“我今天太开心了!终于在你规定的20 分钟里读完了一章,而且我能说出故事的结构。”虽然很多同学已经能够在10 分钟之内读完,但她不急不躁,仍旧按照自己的速度去努力,最终达到了基本目标。


每个人的学习进度不同,却可以有同样美好的生长状态。

 

和阅读训练同时进行的,是理解每章故事的结构,这就要给孩子一个趁手的工具:故事山(如右图)。故事山是一种山形曲线图,包含了故事的开始、发展、高潮、后续和结尾。借助故事山说出每一章的故事结构,是四年级孩子一项很重要的阅读能力。所以,每一回的故事结构,我都会在班级群里和他们讨论。

 


关于文本细读和写作,则用大问题去引领。比如美猴王拜师学艺这一章,“(猴王)与众师兄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每日如此。闲时则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在洞中不觉倏忽六七年”。我的大问题就是:猴王为什么放着福乐不享,而要历尽艰险, 来过这种寂寞单调的日子?孩子们通过阅读原文知道,他是为了追求生命的永恒。



我又很自然地追问: 进入教室的那一刻,你也跟孙悟空一样,开始了你的修炼,你是怎样修炼的呢? 写一写你的修炼过程吧——这样的大问题,一方面帮孩子生成切己的理解,另一方面指导孩子进行写作。

 

再来看看大西游课程中孩子的多种表达。读了第一回石猴出世后,我们进行了石头画创作,用画笔赋予石头生命。当读到师徒四人踏上取经之旅时,我又和美术老师讨论,怎样才能还原九九八十一难的场景,让孩子们意识到,人生的旅程中同样会遇到一些磨难?美术老师很有创意,她找了几块大纸板,把报纸揉成一个个纸团粘上去,画成立体的山川河流。然后,孩子们就可以用太空泥捏塑《西游记》里的角色,放到这个背景墙上。随着我们阅读的进行,背景墙上的泥塑也在不断增加。

 

孩子们课间很喜欢在这面墙下玩。他们会拿下墙上的泥塑,玩各种故事游戏,结果泥塑很容易就缺胳膊断腿。一开始我在想,好不容易做出来的艺术品,就这样被折腾坏了。


但是转念一想,孩子们在跟这些角色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也在和自己的心灵对话。就像我和他们讨论过的:墙上九九八十一难中的妖魔鬼怪,其实都住在人们的心里。你的心里住着哪个心魔?孩子们有的说,我心里住着红孩儿;有的说,我心里住着蜘蛛精……

 

其实,老师同样也有心魔。有一天,我忍不住大声呵斥了班里一个老是调皮捣蛋的孩子,事后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多么不堪,就写了一封检讨书读给所有孩子听,鞠躬向全班同学道歉:

 

小蚂蚁教室的规则之一,是保持教室的安静和整洁。而我,因为无法忍受一个小蚂蚁上课铃响了还走来走去,忍不住发怒大声说了一句。我没有和自己的心魔握手言和,破坏了小蚂蚁教室班规,为此,向大家道歉……

 

这么说是因为我们曾经得出过这样的结论:面对心魔,你不是要去战胜它,因为这样势必会有抗争,让人变得烦躁,喜怒无常。你要和心魔握手言和,而握手言和的前提是真正理解它从何而来,这时候,心魔就自然没有了。

 

当我道歉鞠躬的时候,我看到那个被我呵斥的男孩子眼圈红了。他很安静地过了几天,然后又开始没有规矩。我就问他,怎么办呢?令人意外的是,他走到教室前面,向全班同学鞠躬道歉,眼泪也掉了下来。

 

今年,我们参加区里的统考,作文题目是写《你最喜欢的一个人》。很多孩子写到了我,其中一个孩子这样写:Miss常把自己放到和我们一样的位置上,她做错了会向我们道歉;我们做错了,也会向全班同学道歉。

 

这是我很喜欢的教育方式:和孩子一起成长,不惧怕犯错。

 

最后,我们把《西游记》搬上了舞台。我们班学习能力最弱的一个男孩为了竞选石猴的角色,上厕所的时候都在背台词!他第一个走上讲台竞选后,全班竟然没有人再起来竞选,因为所有孩子都知道,随便谁上台都有可能把他比下去。


我很为孩子们感动,什么叫做同理心?什么叫做自我修炼?我们不仅在读《西游记》,还在进行自我修炼的旅程。孩子们经由戏剧理解世界,理解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大唐项目课程

每周四晚,是我们班的电影之夜。《西游记》课程结束后,我们看了电影《大唐玄奘》,孩子们自然而然对大唐产生了兴趣。于是大唐课程拉开了序幕。

 

看到“唐”这个字,你想到的是什么?李白、杜甫?长安城?唐三彩?在“全课程”里,一个人就是一部大唐史,一件事就是一部大唐史, 一首诗也是一部大唐史。这就是“全课程”的内部融合。

 

课程开始前,我们给了孩子长安城地图和大唐疆域图,先让他们写下:你对唐代了解多少,最想研究的问题是什么。课程就从这些问题入手。同时,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包,包括:书——《写给孩子看的中国历史》《吴姐姐讲历史故事》;文本—— 关键人物和关键事件的文本;电影——《大明宫》;游学——陕西历史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

 

根据孩子的问题,大唐课程第一部分是大唐历史。第一课讨论李世民的故事,提到了李世民的“三面镜子”:以铜为镜,以史为镜,以人为镜。于是,我们就写了《我的三面镜子》:以铜为镜是对照班规来看自己,以史为镜是对照过去或者历史中的人物看自己,以人为镜是对照班里的榜样或者书中的榜样来看自己。


孩子们写得很有意思:


我也有三面镜子。一面铜镜,是班规,以修正自己的行为。一面古镜,是我以前的错误,以得教训。一面人镜,是父母老师及每一个提建议的人,以知是非。我的铜镜正在紧急修复中。因为它照见的总是“半个我”:有时好,有时让人头疼,不是那么注重班规。我的古镜才刚从四年级上学期的旧物堆里拿出来,因为父母、老师无数的声音现在才把我从寒假的睡梦中惊醒。我在古镜里看到了唐僧的坚持到底,看到了唐太宗的善听人言,看到了我每次上课都不在状态……

 

多有意思的写作。当孩子能够这样去反省自己的时候,教育才会有作用。

 

清明游学前,我们介绍了陕西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的宝物,比如这件舞马衔杯壶。玄宗热爱音律,训练了很多会跳舞的马——它们能和着音乐的节奏跳舞,把酒杯衔给玄宗。安史之乱后,这些舞马被发配到战场上,士兵们觉得它们不好用,把它们活活打死了。听到这里,孩子们的心里揪得慌;唐朝的兴衰,就这样刻在这个舞马衔杯壶上。

 


经过这样的预习,当孩子们到博物馆亲眼看见这些珍宝时,他们就知道,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是一部唐史。


最让我们感动的,是博物馆的两位资深讲解员,他们因小蚂蚁班的孩子所表现出的对历史的热爱和思考,主动提出要来我们学校,让更多孩子真切感受历史的存在。然后,他们真的就装了满满一箱子展品,千里迢迢,从西安来到北京。第二天,他们穿上唐朝官员的衣服,请一位家长穿上贵妃服,营造出很强的现场感。在这样的场景学习中,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历史是能触摸的,历史中所有的一切就在我们的血液里,我们是大唐人的后代。

 

唐诗之旅同样非常有意思。网上,六神磊磊写了一篇《唐诗,就是一场太阳和月亮的战争》,通过历史故事把多首关于太阳和月亮的诗歌串了起来,并从文学和情感角度做了点评。我们就从阅读这篇文章开始,学习有关月亮和太阳的诗歌。接下来举一反三,孩子们回顾三年级下学期所学的有关春天里花的诗词,写下了洋洋洒洒的《春天,就是一场百花的争奇斗艳》。


十几首花的诗词,以这样一种方式再次苏醒过来,比如下面这篇:

 

人们认为牡丹花又香、又漂亮,花王当属牡丹。可是我不这么认为,牡丹花虽然很好看,但是缺了一点——实用。《菜花》诗曰:“凌寒冒雪几经霜,一沐春风万顷黄。映带斜阳金满眼,英残骨碎籽犹香。”油菜花既好看,又有香味,籽还可以榨油。花王应该是他呀!我做事,不追求酷,追求实用。像那种跑车,只能装两个人,不买它!我买两厢车,能坐六个人呢!

 

唐诗之旅,绕不过李白。李白潇洒、浪漫的生命气质最符合四年级孩子的特点。于是,我们以“我辈岂是蓬蒿人”为主题,通过李白创作的二十几首诗歌了解他的一生。当孩子们把自己读诗的理解融于写作时,教室里涌出了让人惊喜的生命故事。

 

我们班有个男孩写了这样一首快乐歌:

 

我今天开心哈哈哈,我明天也会哈哈哈。这样开心哈下去,会高兴得不成样。哈哈大笑不算傻,开心快乐就够了。哈哈哈,哈哈哈!……天高地厚都不怕,只怕不笑哈哈哈!


看到这首诗时已经放学了,我马上打电话给他,和他有了一段交流。


问:看到你写的打油诗了,很有意思。怎么想到的啊?

答:你说,李白是一个奇迹。自李白之后,很少有那种最纯粹的愉悦了。我写这首诗,就是表达一种真正的愉悦。宇文所安说,只要有酒有诗,李白就不会孤独。《月下对酌》中,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太有意思了,他总有办法找到快乐。


问:嗯。还有吗?

答:还有《独坐敬亭山》。你看,鸟和云都走了, 他就和敬亭山做朋友。这种自得其乐我很喜欢。


问:课堂上讨论李白和杜甫时,我记得你说你愿意把杜甫排在第一位。

答:我仍旧把杜甫排在第一位。但这不妨碍我喜欢李白啊。


问:所以,你的打油诗是对李白的致敬喽?

答:是的。我想我平时过于严肃了,我需要李白。


孩子的理解未必全面准确,但至少在这个过程中,他借助现有的生命体验,发现了自己,理解了自己,这是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之一。课程最后,孩子们写了李白与杜甫相遇的剧本进行演出。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对大西游课程和大唐课程的关注点是不一样的。


《西游记》是一部文学作品,学习它是一个从外向里探索的过程,我们要和孩子一起去理解它、参透它。大唐课程则是由一个点向外扩散的过程,侧重的是解决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最终都要回到这个“全”字,回到人的发展上去。就像古老的人们围着篝火,我们和孩子一起围绕着知识,创造师生共同的生活。


作者|常丽华

全国著名小学语文教师,被誉为“中国雷夫”。 

“全课程”教育实验核心专家、2008 年度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首次在公办体制内探索包班教学,倡导完整教室生活,开创“全课程”教育新形态,主编系列“全课程”教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