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例报告 | 无框架导航下脑干出血穿刺置管引流术

 海阔天空sjwk 2017-12-29
病例报告

    

无框架导航下脑干出血穿刺置管引流术

作者: 李文德    于斌    李运军    陈立华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

通信作者:陈立华,E-mail:13801187508@sina.cn   Tel:13801187508


     患者    男性,50岁,主因“突发意识不清6 h”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未规律监测血压及服药控制。体格检查:血压200/100 mmHg(1 mmHg = 0.133 kPa),神志深昏迷,GCS评分5分,双侧瞳孔圆形,直径约2 mm,对光反射迟钝,四肢肌力II级,双侧巴氏征阳性。辅助检查:头颅CT示桥脑出血,出血量约8 ml。入院后予以降压、止血等治疗,发病后15 h行无框架导航系统辅助下脑干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先仰卧位行气管切开术,然后右侧卧位,穿刺点位于左侧横窦下2 cm,乙状窦和中线之间。术中切开头皮、皮下及肌肉层,颅骨钻孔,切开硬膜,调整无框架导航臂,置入带枕芯引流管,深度距小脑皮层约6 cm,拔出针芯,转动引流管同时以5 ml注射器缓慢轻抽出血肿约5 ml,缝合肌肉、皮下及头皮,固定引流管,术毕。术后第2天复查头颅CT提示引流管位置良好,血肿清除满意,拔除引流管,术后第5天患者恢复清醒,病情稳定后行康复治疗,目前随访4个月,GOS评分3分。


图片资料


图1  体位及头皮切口


图2  术中导航


图3  穿刺置管成功并抽吸血肿


图4  术前术后CT对比


图5  术后DTI神经纤维束重建


讨  论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脑干出血约在颅内出血中的比例约5%-10%[1,2],起病急,病情重,进展快,预后差。脑干出血的致死率、致残率极高,文献报道中脑干出血的死亡率约40%-50%[3-5],因此一直是神经外科临床上的治疗难题。既往大多采取保守治疗,而随着显微手术理念的更新以及技术的进步,神经导航、电生理的广泛应用,外科手术越来越多地用于高血压脑干出血的治疗,并取得优于保守治疗的效果。

       脑干出血的手术指征尚无统一的标准,一般认为如下情况可考虑选择手术治疗:(1)血肿量>5 ml,血肿最大层面直径>2 cm,或超过脑干层面直径的50%,有明显的占位效应;(2)出现意识障碍,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3)脑室系统受压或出血铸型,导致脑脊液循环受阻。由于脑干出血病情危重,尤其是重症脑干出血,治疗周期漫长、预后不佳、花费巨大,所以在选择手术时,家属的意愿往往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出血量和血肿形态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出血量小的患者,术后基本能够保留较好的脑干功能,部分患者能够恢复清醒,而出血量>10 ml时,多有严重的脑干功能障碍,预后相对较差。局灶性以及半侧脑干型血肿手术效果较好,而弥散型和横贯型血肿对于脑干的破坏比较严重,手术效果较差。

       脑干出血的手术方式主要包括侧脑室外引流术、开颅手术和穿刺置管引流术。侧脑室外引流术解除了脑脊液循环梗阻,一定程度降低颅内压,但对血肿本身无直接清除作用,因此也无法及时缓解血肿对脑干的压迫和毒性作用。

      开颅手术可迅速清除血肿,直视下止血,可早期解除血肿占位效应,缓解脑干受压及血肿毒性反应,从而减轻继发性脑干功能损害。开颅手术难度大,对术者技术及显微器械要求较高,术者需具备娴熟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技巧,并对脑干内部及其周围组织的解剖结构有充分了解,选择合适、准确的手术入路。遵循“Brown两点法则”[6],血肿位于桥脑及延髓背侧,采用枕下后正中经小脑延髓裂入路;血肿位于桥脑腹外侧,采用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如血肿位置偏高,可采用经枕下三叉神经上入路;血肿位于中脑,采用经颞下入路;血肿位于大脑脚,采用经翼点入路。条件允许下,应用神经导航及电生理监测,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穿刺置管引流术不需开颅,操作简化,手术时间短,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小,已成为基底节、脑叶、小脑等部位出血日趋主流的手术方式,但脑干解剖及功能的特殊性,脑干出血穿刺置管引流术的临床应用相对较少。脑干出血部位深,周围神经血管密集,因此穿刺置管引流术需在立体定向或神经导航下进行,以保证穿刺的精准性和安全性。穿刺术的路径是一条直线,且为盲穿,因此与开颅手术不同,穿刺术的入路选择相对较少,多采用经枕下小脑入路,适用于血肿位于桥脑,穿刺点位于横窦下,中线与乙状窦之间,引流管经小脑半球进入,到达脑干血肿腔,也可同时引流第四脑室血肿。对于桥脑血肿,吕田明[7]采用经幕上枕部小脑幕入路;血肿位于中脑、桥脑上部,高海晓等[8]采用经颞下入路,这两种入路的体位摆放、穿刺点处理、引流管护理等方面优于经枕下小脑入路,但术中均需锐性刺破小脑幕,增加出血风险。林岩崇等[9]、王晓峰等[10]采用经额或顶-侧脑室-基底节或丘脑-中脑或桥脑入路,孙喜山等[11]采用经顶上小叶-大脑弓状纤维-胼胝体压部-四叠体池-中脑或桥脑入路,这两种入路为中脑及桥脑上部血肿的穿刺提供了新的思路,但路径较长,途经重要结构多,安全性值得格外关注。

     VarioGuide无框架导航系统使用软件引导瞄准定位,配备可自由活动并固定的机械臂,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无体位限制,适用于一切可以耐受全麻的病人,包括急危重患者。结合多模态神经导航,设计穿刺路径避开重要功能区、神经传导束、血管的结构,在穿刺过程中,可以通过电脑屏幕实时观察穿刺路径及穿刺针尖端位置的变化情况,保证穿刺成功率及安全性。无框架导航下穿刺置管引流术定位准确,创伤较小,可成为治疗高血压脑干出血的一种选择,但其有效性、安全性及入路选择,需待更多病例进一步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Wessels T, Moller-Hartmann W, Noth J, et al. CT findings and clinical features as markers for patient outcome in primary pontine hemorrhage.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04,25:257–260.

2. Dziewas R, Kremer M, Ludemann P, et al. The prognostic impact of clinical and ct parameters in patients with pontine hemorrhage. Cerebrovasc Dis 2003,16: 224–229.

3. Murata Y, Yamaguchi S, Kajikawa H,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computed tomographic findings and the outcome in 80 patients with primary pontine hemorrhage. Journal of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 1999,167:107–111.

4. Kushner MJ, Bressman SB.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pontine hemorrhage. Neurology 1985,35:637–643.

5. Wijdicks EF, St Louis E. Clinical profiles predictive of outcome in pontine hemorrhage.Neurology 1997,49:1342–1346.

6. 陈立华,徐如祥。高血压脑干出血的微创治疗。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2016,2(4):252-254.

7. 田吕明。枕部经小脑幕入路立体定向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脑桥出血的可行性研究。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9):3939-3942.

8. 高海晓,张卫民,薛振生。立体定向导航下经颞下及枕下2种手术方式治疗脑干出血的疗效观察。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5,36(5):579-581.

9. 林岩崇,诸葛启钏,陈伟健。立体定向幕上入路血肿排空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干出血。温州医学院学报,1998,28(4):283.

10. 王晓锋,周亮,刘晓加 等。幕上入路立体定向抽吸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干出血。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7,15(15):380-382.

11. 孙喜山,侯勇,李金伟 等。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治疗重症脑干出血9例分析。人民军医,2015,58(1):87-88.



会议信息和学习班的发布、咨询、报名,参与编译及审稿投稿,品牌合作,请找“神外助理”!加好友方式:微信搜“149321040”;   注:会议信息免费发布,会议直播免费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