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丰作品评论《文学语言的内在风格和外在风格》

 百科知识博览 2017-12-29

文学语言的内在风格和外在风格
         一一赵丰散文集《禅与物》读后

赵永武

说起来,赵丰的散文集《禅与物》出现了一些异质性的东西。当然,这主要是从他的语言风格上来讲的,想象力丰富,贴近人类心灵,很耐咀嚼,值得人去细品。在行文时,他常常去掉一些虚词,阅读时感到有一种顿挫感;另一方面,很雅的书面语与口语,甚或方言处于杂糅状态,这就出现了一些异质性的东西,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语言的陌生化效果。这就是他的语言风格。
由赵丰的语言风格,我想引申开来,就是文学语言的内在风格和外在风格。按我们惯常的说法,评说起某某作家的语言风格来,常常是一笼通的,不分内在外在的,我倒更愿意把语言风格分为内在风格和外在风格。实际上内在风格与外在风格是一体两面的,但这样一区分,不但能让评论家们在撰写评论文章时利于'表述',而且,对于指导写作者如何锤炼自己的语言,和指导阅读者如何品味某一个作家的语言,有莫大的实质性意义。
那么,何谓内在风格?我认为,内在风格,当从写作者自身这个方向去探究,写作者的个人禀赋,内功修养,包括驾驭语言的能力,语言的创新能力,语言的表现力等等,自然,还有写作者的想象力、情感状态、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及其文化积累等等,对他的语言风格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这很好理解,打个比方,从血管流出来的是血,从水龙头流出来的是水,从排污渠里排出来的是臭水。因为禀赋和內功的千差万别,从不同作家心里流出的语言就有了千差万别的风貌,直接体现的就是语言的内在风格。回到赵丰这里,比如我们刚才说赵丰的语言'想像力丰富,贴近人类心灵',就说的是他语言的内在风格。
接下来我们看,又何谓语言的外在风格呢?发乎于中,形之于外,就有了语言的外在风格。自然,外在风格,主要是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去说的。我们读《庄子》,说庄子的语言是汪洋恣肆的,是抓人眼球抓人内心的,就说的是庄子语言的外在风格。再看贾平凹,很平实很朴素甚或也很琐碎的语言,经了贾公这么一排列组合,就感觉文字间贯注了一股气息,绵绵不绝,这是阅读贾公时的感受,自然还是他语言的外在风格。我曾经为叶广芩的中篇小说《豆汁记》写过一篇评论的,说她的语言是纯正的京腔京韵里,透着一种絮絮叨叨的语调,也是从阅读感受上说的,也就是她语言的外在风格。我们再回到赵丰这儿,刚才我说他的语言读起来'有顿挫感','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语言的陌生化效果',很明显,就是赵丰语言的外在风格。
总体来讲,赵丰语言的内在风格和外在风格都很鲜明。他的一篇写麻雀的文章,我看后心里顿时就有一种温热感,我当即就给他打电话,我说,这么个寻常小动物,你都能写得让人心头一热,老兄了不得!我们再看《禅与物》书中第一篇《飞翔》的语言:写乌鸦飞起“像蘸开的墨水”,写鹰“天上别着一枚高贵的徽章”。这语言,哎呀!我们一般说文学语言应该准确、鲜明、生动,但准确、鲜明、生动是否就能表达作者在特定情境下的复杂感受,也就是说,把作者要表达的全都很鲜活地表现出来?我觉得可疑。大概去年吧,在市文联开会时,我和老赵有个面对面交流,我说:'语言要有意趣,比如贾平凹的语言,很耐读。小说语言不足了可以通过情节来弥补,但散文不行,在语言上一定要有意趣'。怎么算是有意趣?就是语言读来要能抓人的眼睛,抓人的心,让人不忍释卷,让人废寝忘食,甚至让人读了你的文字,三月不知肉味。因为,好的语言,让人欣然会意,感受到智慧的辉光;让人冁然解颐,感受到丰饶的趣味。当然,只有内在风格和外在风格相都达到了相对高度的语言,才能达到'有意趣'的境界。
再说说赵丰散文的思想性方面。我始终认为,无论是写散文还是读散文,都应该是一趟不折不扣的朝圣之旅,例如《道德经》《史记》等等。我们读《道德经》,会感到两千多年前,老子把话说完了,用区区五千言,就把天地间的玄机说透了,不期然间,就感到自己低到尘埃里了,这思想深度,这思想广度,还有语言的文学性艺术性,令人叹为观止。自然,散文也可以是休闲之旅,写小情小调,写花草虫鱼,写山水自然,以小情趣取胜。而赵丰的散文则是漫游之旅,你可以乘兴而来,兴尽而归。但是我自己感觉,作为老赵,一个在全国叫得响的实力派散文家,不能老是漫游之旅,以他的文学功底、抄刀的经验,完全可以朝朝圣之旅迈进,这是给他提的一个建议。

(作者赵永武,青年文化学者,西安市首届签约作家,西安市文联'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周至县作家协会主席。迄今已发表作品150万余字,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离婚女人安小雅》和《寻她千百度》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