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夫妻之间的离婚如果不可避免,则需要理解离婚对孩子性格发展的一些影响,并努力避免负面影响。对于6-12岁之间的孩子,父母离异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本文作者:钟杰博士、副教授,现就职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研究中心,图片来自网络。本文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我之前的文章《离婚后应该向孩子说些什么(一)》中提及了如何向6岁前的小孩子讨论父母的离婚问题。尽管儿童的性格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大部分心理学家都会同意:12岁这个年龄是区分儿童与青少年的一个分水岭。在本文中,我将采纳这个观点,继续谈谈孩子6-12岁的时期,父母若离婚需要注意的事项。
总的来看,6-12岁的孩子,在父母离婚的时候,似乎相对要懂事一些了(心理学家会说是“自我功能”好一些)。这个时期的孩子,在父母离婚的时候会遇到一个问题: 他们可能会失去同龄孩子在6-12岁的正常心理发展,不会像正常孩子那样去关注其他小学同伴、与他们一起玩耍,他们会每天放学后就着急回家去确认:父母都在家么?他们在争吵么?
孩子在父母离婚时的常见“症候角色”
这个时候闹离婚的父母,如果没有太多的心理学头脑或较好的心智,会自然把孩子作为离婚的筹码,也可能自然把孩子当作缓解自己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师”或要求孩子站队成为“离婚参与者”。在这个非常时期, 6-12岁的孩子随着大脑的发育会有更多的自我功能,因此在家庭中有可能成为以下的某一类常见角色: (1)“父母离婚参与者”:作为参与者的角色出现在家庭中,认同并支持父母某一方,比如:帮助妈妈打败爸爸。 (2)“父母的心理咨询师”:作为父母不良情感的宣泄对象,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父母不要离婚,这个时候的孩子往往会在心理上会突然“成熟”起来,成为天然的“心理咨询师”。此类孩子虽然表面上很能“听话”,但这个角色会损害孩子的性格发展自然进程。 (3)“乖乖孩”:这个时候,一些孩子会以为用“乖乖孩”的身份出现在父母面前,可以缓解父母的矛盾,因此他们会做很多家务,帮助父母做很多事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父母复合(这种表现在6岁前的孩子中也会发现)。 (4)“逃离者”: 早期在6岁前的儿童,若与父母在存在不良依恋关系问题的孩子,也许会在这个时候选择逃离家庭,可能也会出现逃学、离家出走、打架斗殴、网瘾、吸毒、结交不良社会人士或者参与犯罪等问题行为。 (5)“压力症候群”:一些孩子有可能在这个时期出现压力过大下的各类行为和身体的反应。在行为上会包括自伤、自残、自我毁灭的行为,通常在这种非常时期,在孩子身上发生的“事故”概率会增加(跌倒、骨折、车祸、烫伤等);一些孩子甚至出现身体上的压力反应甚至演变成为疾病,心理学和医学上叫做“身心疾病”,包括:哮喘、皮疹、糖尿病、胃肠道疾病以及免疫力低下带来的各类感染。 无论孩子出现以上哪种类型的反应,如果父母留意观察,都会发现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很少有快乐,也很少关注那些同龄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了! 看来,心智健全的父母和稳定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健康孩子的关键啊!
请关注和留意这个非常时期的孩子!
这个时候,父母如果一定要离婚,需要注意到孩子可能存在的角色和问题。要考虑到离婚对孩子的上述可能的影响。 如果孩子在父母离婚期间,已经成为上述类型的“问题孩子”,则需要引起父母高度重视,必要的时候带孩子一起找个靠谱的心理医生(最好是家庭治疗流派)做“家庭治疗”。 当然,在临床上发现:处理这些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很难的,需要时间、爱心和耐心。很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都接待过在父母离异期间承担上述各类角色的孩子,特别是父母在离婚期间无法理性处理、争吵越多对孩子影响越大。 我们在临床上也发现:尽管不是全部,但一些离异家庭的孩子在童年早期(父母离异前)的不良哺育环境中,其实已经受到更多的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包括:情感忽视、身体虐待甚至是被性虐待。 此时,父母之间的问题往往与孩子出现的问题“此起彼伏”,甚至与孩子早期心理发展过程中遗留的问题相叠加,让家庭问题更加复杂。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一对因离异问题争吵到法院的夫妇,在一年的争吵后突然发现他们唯一的女儿得了糖尿病(压力症候)。我们很容易就知道:在无意识中,这位可怜的孩子用自己去医院的代价希望避免自己的父母去法院!当然,在我看来,这个孩子在早期同年生活也是在被情感忽视中长大的,而父母离婚的生活事件对孩子形成最后的一次“冲击”(类似与“扳机”的作用),造成孩子最终患糖尿病。 要知道:这个时期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其实早已经是孩子“自我”的一部分,父母的分离在孩子心理上意味着“自我”的一部分离开了自己。 不难想象吧?其实相处多年的夫妻离异恐怕也有类似的感觉。 在这个时候,父母若能找到一位靠谱的心理医生实属幸运(其实在中国大陆找个靠谱的心理医生比找个合适的配偶概率更小),建议父母最好都抓住机会,单独找专业人士做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或咨询,给自己一些时间去整理自己的人生。因为,父母只有在比较有心智的状态下,才可能与孩子一起心平气和地面对人生的这个重大事件,帮助孩子从这个也许对他(她)来说是人生的第一次危机中恢复过来,保持自我的相对完整性和健康。 在父母处理好自己情绪的前提下,这个非常时期,帮助孩子重要的建议如下:
第一个建议:告诉孩子“你永远不会作为父母彼此攻击的工具!”
父母一定要找自己情绪比较稳定、心智状态较好的时候,与孩子在情感层面都进行沟通。 沟通的时候需注意: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和体验! 千万不要把孩子作为不良情绪的垃圾桶,也不要把孩子作为双方争斗的“中间者”或“裁判员”,这样孩子负担太重! 父母千万不要把孩子作为彼此攻击的工具! 要知道,在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常情况下需要发展出两个非常重要的“自我功能”:良好的社交能力和养成勤奋的学习习惯。(关于自我功能与性格形成的关系请参看《性格是什么?(二)》,回复本微信号数字“2”可以获得。) 如果这个时期,父母把孩子作为彼此攻击的工具,那么,孩子是无法顺利发展这两个能力的,想想孩子今后的人生会因此发生什么改变? 因此,建议在双方都理性处理离婚事项的同时,各自与孩子有成熟的沟通和情感交流,告诉孩子: “父母仍然爱他(她),但是父母不再相爱了;现实生活中这类事情可能发生,而且发生在我们身上了,但是父母都会承担好对孩子的哺育和教养责任!”
第二个建议:告诉孩子“我会定期来看望和陪伴你!”
离婚后,分开的父母一方需要定期来看望和陪伴孩子。 继续承担哺育孩子任务的家长也应该注意:允许并鼓励孩子定期与父(或母)见面。要知道:即使父母离婚,父母仍然是孩子的父母,稳定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和心理发育。 在离婚前后,父母双方都应该密切注意孩子在这个时期可能出现在行为问题,继续承担起父母应该承担的角色,让孩子从父母那里学到:尽管父母离异,但是他们都是爱我的、有责任感的父母! 孩子也会在这个时期与父母的交流中学会他(她)人生中的重要一课:父母对自己孩子的承诺(抚养责任)与父母之间的爱的承诺(婚姻)是可以彼此独立存在的!
第三个建议:告诉孩子“我仍然是你的靠山!”
父母都要尽力那个做到:不在离婚期间忽视孩子,帮助孩子保持好生活和学习作息的规律。 即使决定离婚,父母也须在这个非常时期一定要协商好:双方都能稳定地拿出时间与孩子相处,离开家的一方每周一定要有稳定的陪伴孩子的时间安排。 记住:“稳定”比其他都重要!意味着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频率与孩子相处、陪伴他(她)。只有这样,孩子在父母离婚期间被唤起的“不安全感”才会慢慢通过父母稳定的陪伴而消减。 通过父母稳定的陪伴,孩子会慢慢意识到:父母尽管离婚,但是他们都稳定的陪伴我,他们仍然是我心理上的依靠,我可以放心去开始我自己的人生了!
此外,父母要保持以前建立的良好的教养风格,不要因为离婚的内疚心理对孩子额外给予物质利益,请把你的内疚转化为对孩子心理上的稳定照顾。另外,一定会有父母问道:父母不告诉孩子离婚不就可以了么?离婚的时候双方都很烦了,需要那么麻烦去处理孩子么?这些非常好的问题我们将在日后的博文中加以探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