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友分享 | 金沸草散治咳嗽等

 杉木轩 2017-12-30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止嗽散无效时,勿忘金沸草散。《医学三字经》就提及金沸草散,可小编一直没机会用,今有案例数则,以作参考。第二篇是作者分享自己学习中药的方法和心得,其亲自试药的精神令人佩服。(编辑/小谢)

浅谈化裁金沸草散

作者/莲峰飞狐


初见金沸草散在于《伤寒临床家江尔逊——杏林六十年》一书,当时并未在意,只记得其中有言“有病者咳嗽缠绵数月,遍用中西药物乏效,服此汤数帖而痊”。后于前年冬月遇一陈姓患者,患咳嗽后咳嗽缠绵数月,亦遍服中西药物,经消炎化痰、雾化、止咳,服中药多方不效来诊。观其除咽痒干咳频繁外,余皆无明显异常,此当为风寒湿邪客肺,肺不得宣降,以前我临床遇此喜用《医学心悟》之止咳散治疗,但观前医有用止咳散治之无效,突忆起此方,随与此方化裁作汤3剂,患者未来复诊。


但半月后又一陈姓患者找来,言其咽痒咳嗽痰多近半月,经其邻居陈某介绍而来,方知其服药3剂而咳嗽豁然而止,心中甚为惊奇。再与此陈姓患者上方3剂,岂料此患者复诊言服药效果不明显,细辨方知其痰饮已在肺胃,不止留恋于肺,与半夏厚朴汤原方6剂后咳嗽愈。


后遇咳嗽缠绵者,每与此方治疗,但效果有喜有忧。经多次使用总结后,对此方之证了然于胸,临床再用此方,现经有百人之验,如方证对应,效如桴鼓,多于3-6剂即愈。因为本人工作尚算繁忙,素不喜记录医案,为求清晰真实,现只得将近日2则医案回忆介绍,以供参考。


医案一:张某航,男,9岁。咳嗽半月于2017年11月30日来诊。患儿缘于半月前一次受凉,自服“999感冒灵”后头痛、鼻流清涕除,而遗留下咽痒咳嗽,服多种“止咳药水”无效。刻下:咽痒而咳嗽频繁,少量白色稀痰,咳剧则胸闷头晕。发病来无发热恶寒,手足不冷,咽喉不干,口不渴不苦不淡。食纳睡眠尚佳,脘腹不胀,二便正常。舌脉无明显异常。


方:荆芥穗15,旋覆花10(包),前胡10,姜水半夏10(碎),赤芍10,炙甘草10,生姜10,大枣10(单位:克,下同)。三剂,水煎服,日一剂。


昨日患儿母亲因病来诊时,言其儿药尽而病愈,感叹中医之惊奇。


医案二:金某雯,女,6岁。咳嗽近半年于2017年11月27日来诊。患儿于半年前一次感冒,经治后频繁咽痒咳嗽,虽经中西药治疗乏效。本市某三甲医院诊为“变异型哮喘”,服“顺尔宁、酮替芬”后咳嗽稍减。但近日一次感冒着凉后,咳嗽又加剧。刻下:阵发性咽痒咳嗽,无痰,咳则胸闷。夜间尤甚,影响睡眠。发病来无发热恶寒,手足不冷,咽喉不干,口不渴不苦不淡。食纳可,脘腹不胀,小便正常。大便略干,二三日一行。舌淡红苔薄白而润,脉稍弦细而滑。


方:荆芥穗15,旋覆花7(包),前胡7,姜水半夏7(碎),赤芍7,炙甘草7,生姜7,大枣7。三剂,水煎服,日一剂。


2017年11月30日复诊,其母言服药甚效,咳已少大半。症脉未变,再与前方三剂。后电话回访,言药后病愈。


我临床习用金沸草散化裁汤方:荆芥穗15,旋覆花10(包),前胡10,姜水半夏10(碎),赤芍10,炙甘草10,生姜10,大枣10(单位:克)。


咽痒厉害,咳嗽频繁者;或微恶风,流清鼻涕者可加入生麻黄6-10克,或加荆芥穗至20克。(此方原有麻黄,但因某种原因使近年来药材公司多无麻黄,遂加大荆芥穗之量而不用麻黄,临床所验效果亦甚佳。故而言化裁金沸草散。)每日1剂,水煎后分2次温服。


此方证适用之病机:风寒湿邪客肺,肺失宣降。


此方证之眼目:多咽痒而咳,咽痒明显而不干,咳嗽痰少或无,痰色白不甚黏稠不黄,无胃脘及腹部胀满,食纳二便皆正常,舌质淡红或稍偏暗,苔薄白而润,脉多正常或稍弦浮。


近年来“方证对应”及“抓主症”思维的流行,但“方证”不等于“方症”,不是套上几个症状就能用好一个方的。“方证”对应的应该是一个人体对疾病的整体反应状态,要通过症状看病机病证,而不是套几个简单的症状。所以我觉得要谈好这个方证,就必须把这方证的慎用情况谈清楚,让更多人“套”好这个方。


1.恶寒恶风等表证明显者,虽有咽痒咳嗽,但其风寒遏表严重,肺气不得旁达而咳,需先以麻黄剂、桂枝剂等辛温解表,如表解后出现此方证方可用之。


2.有咽干、口渴、舌面干者,津液不足,此方不可用。


3.咳嗽痰多而白粘稠,咳吐不尽者,此方效果差。痰黄者亦不宜用之。


4.适宜此方之人脾胃功能尚好,无脘腹之痞胀,无脾胃虚弱之痰湿上犯。


医案二的患者虽大便略干而二三日一行,但其脘腹无痞胀,口不淡,胃肠明显痰饮水湿停聚。大便虽干但无口干、口渴等全身性津液不足的表现,知津亏于肠道局部,故可以温散而用本方。


初学中医,常听老辈前医说:“中医用方要灵活加减运用。”每每喜欢选看一方通过加减就能治好多病证的好方、验方。但临床日久方觉得这方可以用于这病证,那方加减也可以治这病证,看似繁花似锦,可临床起来却是千方易得,一效难求。


哪一个方才是疗效最佳,最稳定,可重复的呢?后来我研习经方,临床坚持使用经方原方后,方明白很多严谨的中医名方,都有其适用范围,而这个范围不是用加减能改变的,很多方子经过加减后的方意就是另外一个名方,而我们需要的就是认清每个名方适应范围和禁忌,直接使用前人屡经临床考验的方,做到有的放矢,这样的临床效率才能有质的改变。


行文至此,我觉得中医需要疗效稳定可重复的中医师,而不是偶然的碰运气病例,不是需要靠天赋的少量中医大师。要是有像西药说明书那样忌宜清晰的“经典名方说明书”,这样对大量初上临床和普通的中医师会少走很多的弯路。




怎样学习中药

作者/冷振龙


有人问怎样学习中药?


根据我的学习中医经历与临床经验建议如下。

 

中医是调整人的阴阳平衡,学习中药需要掌握中药的阴阳属性。


中药的阴阳属性细分讲:中药的寒热,中药的升降,中药是收敛或是外散。可以根据《黄帝内经》:“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分辨中药的阴阳属性。

 

比如桂枝汤中的桂枝与白芍。


单独煮桂枝服下去,口味是辛温的,人体感到热的部位有腹部、心口窝、背部。桂枝能温暖腹部有健脾胃的功能;桂枝能温暖心包,当心口下有水饮冲击心脏时,人会感到心悸、头晕,桂枝温暖心包,就能气化水饮,起到降逆水饮的作用。如苓桂术甘汤能治疗心悸头晕。桂枝能温暖后背,桂枝能祛除膀胱经寒邪。如桂枝汤解表。

 

单独煮白芍,喝100毫升,然后打坐体验,口味微苦,还有清淡的口味,两分钟后,腹部后腰感到温暖,口鼻感到清凉。白芍口味清淡且微苦,清淡能渗湿,微苦能引上焦气血、伏热、浊邪下潜。大部分人由于肾精不足,上焦多少有点伏热不能潜降,伏热与津液相煎成痰饮,白芍微苦且清淡,渗浊邪于下焦,敛上焦气血于腹部及腿部,所以感到腹部腰部温暖,这就是白芍能治疗腹痛的原因。白芍本身并没有什么热量,主要用它的潜降导引上焦浊邪、气血于下焦的功能。打坐前,大家可以服100毫升白芍,感觉一下很舒服。

 

根据上面服药体验,桂枝辛温为阳药,方向由里向上向外;白芍清淡微苦为阴药,方向从上向下向里。所以桂枝与白芍能调和阴阳。


案例:老家一亲戚生完孩子半个月,小孩白天睡觉晚上清醒,大人陪伴孩子休息不好,要求中医治疗下。我开的药方是:桂枝30克,白芍30克,夜交藤70克。煮水泡澡,泡两次,小孩晚上睡觉,白天清醒。

 

中药有体和用,大学教材《中药学》讲中药的用多些,讲药的体很少,大家应该掌握中药的体,有体自然明白了药的用。

 

学习中药应结合方剂学习.


我建议结合《伤寒杂病论》进行学习中药,这样学习,理法方药都掌握了,可以很快用于临床。

 

比如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属于少阳证中的方子,少阳证的总纲是:口苦、咽干、目眩,这是胆腑郁热的表现,少阳对应胆经与胆腑。小柴胡汤除了有少阳证“胸胁苦满外”,还有脾胃不和的问题,“嘿嘿不欲饮食”是脾的运化功能弱的表现,“心烦”是上焦有热,”喜呕“是胃气不降,胃气不降,胆也不降,六腑像个管子,都是相连着的。

 

”往来寒热“是少阳处于三阳证之末尾,从太阳、阳明、少阳,阳气逐渐减弱,少阳证当能量再减弱一些就表现为三阴寒症,有怕冷的感觉;当能量增强时,表现为三阳证,有发热的表现。临床中病情出现反复的都可以考虑少阳证,如月经提前与延后交替出现。

 

根据疾病的发展趋势,有小柴胡汤兼阳明证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兼太阴证的柴胡桂枝干姜汤。

 

  • 小柴胡汤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洗,半升)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我品尝的是黑柴胡,服下100毫升后,有一股淡淡的香气,口鼻感到清凉,口味微苦,服下2分钟后,腹部微微发热,没有服白芍那么整个腹部腰部都暖暖的感觉,说明柴胡既具有上升的力量,又具有潜降的力量,能量都很微弱,也可说柴胡升而降,疏通半表半里。

 

黄芩味道苦而且燥,”心烦“一般上焦有热的症状,《伤寒论》一般用黄芩黄连清热,黄连比黄芩还苦,药性更往里走。《伤寒论》一般清肝胆热用黄芩,清心包热用黄连,两味药偏燥,燥能除湿。若上焦有热又有湿,如出现心烦、头蒙,身体重,舌苔白厚腻,大便粘马桶,属于湿热证,是黄芩黄连药的适用证;若心烦、口鼻干,舌质红,这是热而津液不足,是天花粉的适用证,天花粉既可滋阴又可清热,热有津液虚证用黄芩、黄连反而使口鼻更加干燥,这一点临床中要注意。

 

柴胡与黄芩疏通半表半里,清胆热,使肝气得升,胆气得降。临床中出现如胸胁苦满,心烦,左手寸脉弱,左人迎脉寸大两倍以上与左寸口脉,脉证合参,就可以使用柴胡、黄芩。

 

感受风寒后,大家都知道熬点生姜大枣水喝,喝完身上暖暖的,打几个喷嚏,寒邪都驱走了。所以小柴胡汤治疗外感证,生姜大枣必不可少。

 

人参、甘草补充脾胃津液,这两味药和姜枣一起补充脾胃津液,半夏降胃气,一般治疗肝胆病都用到半夏枳实,半夏枳实都是降肠胃的,肠胃气降了,胆气才能降下来。临床中,出现呕吐、打嗝、腹胀都是胃气不降的临床表现,都有使用半夏的机会,半夏通过降胃气,水饮、痰浊、淤血而后随之而降。这里你就理解了,半夏为何能治疗失眠,半夏能降胃和胃,“胃不和则寝不安”。

 

注意《伤寒论》中半夏用的是生半夏,计量是半升,换算成现代计量是65克,凡是半夏后面带个“洗”字,说明是生半夏。很多人认为生半夏有毒,用明矾炮制生半夏成为法半夏,但炮制后药性也降低了。古人能不知道半夏、附子、细辛有毒吗?生半夏洗过之后可以去毒,和生姜一起煎煮,生姜可以去除半夏毒性;附子煎煮1小时以上,毒性去掉大半,附子和甘草一起使用,甘草可以解附子毒性。

 

现在用西医的方法研究单味中药,不懂古人中药之间的克制方法,认为半夏有毒,严格控制法半夏的计量为9克,本来药性炮制后就差,又限制计量,所以老百姓普遍认为中医疗效差。西医规范中医,屁股指挥大脑,是中药疗效低下的根本原因。

 

小柴胡汤中,人参,甘草,生姜,大枣补充能量,柴胡、黄芩、半夏疏通道路,这是所有《伤寒论》方剂的基本构架。

 

小柴胡汤的两个兼证方剂:小柴胡汤兼阳明证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兼太阴证的柴胡桂枝干姜汤。

 

  • 大柴胡汤


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鞕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者,与大柴胡汤。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擘)(4枚)大黄二两

 

大柴胡汤去掉小柴胡汤中的人参、甘草,加白芍、枳实、大黄加强荡涤肠胃的功能,辨证要点是心口下硬满。整个人看上去上身宽大,后背靠近心肺区隆起,痰淤壅塞于上焦。

 

  • 柴胡桂枝干姜汤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干姜二两,瓜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炙甘草二两。

 

柴胡桂枝干姜汤有少阳证:胸胁满,往来寒热,心烦者,又有太阴证表现: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小便不利,用桂枝、干姜温阳,用天花粉(又叫瓜蒌根)滋阴清热化痰。

 

  • 天花粉尝药体验


鼻孔干许多日。天花粉煮30分钟,喝100毫升,味道苦,服完1分钟,腹部感觉热气充满,很舒服。口中有少许津液,鼻孔有清利。服完两分钟,打几个喷嚏,鼻孔湿润,有痰饮下落到腹部。


体验得知,天花粉味苦有清热潜降、生津液化痰浊的功效。

 

对方剂的加减,凭借对人体机理、病理、单味中药的把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