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救护车的发展史 轮子上的生命急救通道

 尤里蒙提 2017-12-31

▼一战期间,一名妇女在伦敦后备救援车队学习驾驶救护车。

救护车又称急救车,作为特种交通工具,从中世纪问世起,就成为生命急救的一个符号。每当伴随着警示灯的闪烁和警报器的呼啸声,所有的交通要道都会魔幻般为它放行。救护人员分秒必争,因为这意味着生死之差。然而,在急救装备越来越现代化的背后,救护车居高不下的空返率,以及大城市交通拥堵造成的蜗速救护等问题,越来越饱受公众诟病。

如何提高救护车的利用率,让这条轮子上的急救通道更加通畅,已成为当下救护车为挽救更多生命而必须面对的焦点。

1 救护车本意是移动医院

救护车(AMBULANCE)的原型词汇是拉丁文的Ambulare,本意是一个移动的医院,后来被引申为通过抬或者有轮交通工具运送病人去就医的行为。但这个概念第一次真正出现是在1487年的西班牙,直到19世纪30年代,民用的救护车才被大范围推广。

在1854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AMBULANCE”这个词正式出现,在1870年的法国和普鲁士之战,以及1876年的土耳其战争中,“AMBULANCE”已然成为战地医院的代名词。救护车的演变发展过程就是从人力到机械的一个转变。有资料显示,在没有机动救护车的时代,人力担架是运送伤员的最好办法。一直到一战时期,人力担架、骡马甚至是大型犬类拉的救护车,还有后来发明的自行车,都是当时普遍使用的伤病员运输工具。

随着人类代步工具的不断更新换代,救护车也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演变。据说,最早的救护车出现于1096年至1291年间十字军东征的战场上,是一种四轮马车。到了18世纪末,法国皇帝拿破仑为了救治远征受伤的士兵,下令在马车上装载各种药物和急救用品,这种马车开始被称为“AMBULANCE”,即救护车。“AMBULANCE”有野战医院或流动医院之意,就是因为救护车的出现最初是由于战争的需要。

现今一些国家救护车上的“AMBULANCE”是反过来写的,就是为了让前面的汽车司机通过后视镜直接看到正方向的标示,从而迅速让道。

2 法国人率先使用机动救护车

救护车从战地救护发展到民用救护始于1869年,当时美国纽约市的贝尔维医院首次配备和使用了救护车,当然,这时候使用的仍然是马车救护。1886年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之后,法国人于20世纪初首先将汽车改装为第一辆具有现代意义的机动救护车。

早在一战时,士兵们开始使用汽车更加快捷地运送受伤士兵,只不过当时伤兵是被绑在车头上行进。直到二战时,士兵们仍沿用这种运送办法。一战期间,英、美、法等参战国还看中了摩托车的轻巧,开始研究以摩托车作为救护车的可行性,而这就是轻便式救护车的前身。目前,全球有多个国家或地区采用救护摩托车、救护自行车,并衍生出相关的其他轻便式救护车。

有关资料显示,世界上第一个“医院列车”是法国1918年启用的“红十字列车”。二战中,各参战军事强国广泛采用列车运送伤员,人们称之为“医院列车”。苏联在卫国战争中利用列车运送的伤病员数量创造了历史纪录,共拯救了约200万苏联士兵和平民的生命。俄罗斯目前配备着3列设备齐全的卫生列车,主要承担着战时救援任务。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救护车和救护人员都发生了变化。现代救护车的内部比较宽敞,使救护人员有足够的空间在去往医院的途中对患者进行救护处理。车内还携带了大量的绷带和外敷用品,可以及时处理止血、清创。车上还带着夹板和支架用来固定病人折断的肢体。车上也备有氧气、便携式呼吸机和心脏起搏除颤器等。

大多数救护车上还带有病人监护仪,可以随时监测患者的脉搏和呼吸,这些监测数据还可通过无线电发送到医院。现代救护车上的工作人员大多是专业急救人员,能够进行高水平的急救处理。可以说,如今的救护车真正开辟了一条生命急救通道。

3 空中救护车开辟极速通道

医疗急救、转运通过陆路、海路和空中都是必要的。空中救护车的出现无疑开辟了一条极速生命救护通道。空中救护车也称为医疗专机,尽管使用费用较高,但因其快捷便利,目前已被世界各国广泛使用。空中救护车主要是用来在紧急情况下转运那些因地面急救车不能及时和安全运送的危重病患,以及转运那些当地医疗机构无法继续治疗的病患。同时,空中救护车还可以进行国际空中医疗救护转运。

最初享受空中急救这项服务的是战场上的军人。有人认为,历史上第一个紧急空中医疗转运的实例发生在1870年,160名法国士兵乘坐热气球被送回法国就医。

1903年,莱特兄弟的第一架飞机问世。1910年,美国陆军医疗官乔治和罗德在佛罗里达州的巴兰卡斯堡自费组建了世界第一个空中救护车。不幸的是,在海拔30米的高度首次试飞了400米后坠毁。但这次飞行的失败却意外获得了官方对该计划的支持。

在一战中,美国开始使用空中救护车转运伤员。但当时所使用的航空器因未经专业改装,机舱太小,容纳不下担架,只能开放驾驶舱,病患不得不暴露在外面。1918年,美陆军少校尼尔森和奥克上尉把一种双翼飞机改装成空中医疗转运的专机,改装后的机舱可容纳陆军标准担架携带伤者。自从这次成功改装后,美军所有军用机场都配备有一个空中救护车。

1943年2月,美国空军军医戴维准将建起一个空中飞行医护兵团,培训如何在空中转运途中护理病患。1947年,沃尔特·舍费尔在美国成立舍费尔航空救护服务公司,成为第一个被美国联邦航空局认证的航空救援服务企业。

世界第一个非营利性空中救护服务组织——皇家医生飞行服务队于1928年组建,至今仍然存在。其主要是为生活在澳大利亚内陆偏远地区缺乏基本医疗保健的人们提供紧急医疗服务,以及初级护理服务。1946年北美里贾纳萨斯喀彻温省政府建立了第一个民用空中救护组织,成为当时加拿大国内标志性的服务组织,今天仍在运行。

五花八门

给救护车让道各国有高招儿

放眼世界,一些国家对其他车辆给救护车让路有着法律明文规定。救护车在执行救助职能时享有优先路权,其他车辆在听到警笛后均须自动为其让路,拒不让路者有可能面临严厉的法律制裁。

德国:与救护车争道被撞自负

在德国驾校的理论课中就有这样的教程:“只要听到警笛,马上判断警笛来自哪个方向,是不是会涉及自己所在车道。如果是,立即向右让道。”德国司机对急救车警笛声的警觉,不仅来自在驾校培养的驾驶习惯,也来自对急救车特殊路权的畏惧。

根据《德国道路交通法规》的规定,急救车在抢救生命、防止公共灾害等特殊情形下拥有特殊路权。在急救车鸣响警笛后,“所有道路使用者应立即让开道路”。如果其他车辆在可以让路的情况下没有让行,造成交通事故后急救车不负任何责任。这意味着其他所有道路使用者应该尽可能靠右行驶、减速甚至停车,包括对面方向的行驶车辆。如果道路宽度不够,则应继续行驶至可以让行路段并立即让行。在高速公路上,所有车辆在听到警笛后应在最左边车道和左起第二个车道之间让出急救车通行道。在德国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急救车呼啸着从红灯的十字路口飞驰而过,行人和垂直方向的车辆都望而却步,救护车几乎可以“横冲直撞”,没有谁敢跟它抢道。

比利时:社会契约一致遵守

根据比利时交规,救护车、警车和消防车等特殊车辆配备蓝色警告灯和警报器,煤气、电力、公交公司救援车以及公民保护机构车辆则配备橙黄色警告灯和警报器。如果这两类车辆闪烁警告灯同时拉响警报器,路上其他车辆须马上为其让道。交规同时明确表示,“为其让道”就是所有的车辆要尽量靠到路边,给出足够的通道让这些车辆能够尽快通过,而在高速公路上,救护车可以在最右侧的应急道上行驶。

虽然比利时是欧洲开车最不规矩、超速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但遇到救护车出诊时,其他车辆都会不约而同地向两侧靠,自动让出一条生命通道供救护车通过,有人甚至直接将车停在一边,等救护车驶过后再重新启动。因为每个司机都明白“救人要紧”,这是遵守社会契约的一种体现。救护车只是在执行紧急任务时才拉响警报,其他时间则在道路上正常行驶。

美国:不避让救护车吊销驾照

美国对在道路行驶中为包括救护车在内的紧急车辆让路也有明确的法规。例如,弗吉尼亚州交通法规中明确规定,当一辆鸣笛或闪着紧急灯的警车、消防车或救护车接近你时,你必须立即让出道路权,停在右边的道路上,直至紧急车辆离去;在一条没有明确划线的道路上,无论你的行驶方向如何,你必须为紧急车辆让路;当你接近一辆停住的紧急车辆时,你必须根据路况变线行驶,如果无法变线或不安全,你必须小心通过停住的紧急车辆。所有违反上述法规者,都可能在法庭遭吊销驾照和扣分的惩罚。美国公众极为自觉地为紧急车辆让行,他们认为这样做实属天经地义。

新加坡:屡犯者或面临监禁

在新加坡,不给救护车让道的车辆司机将面临160新元的罚款以及记过4点,如果被告上法庭,初犯将被罚款最高达1000新元或监禁3个月,屡犯者将被罚款最高达2000新元或监禁6个月。他们也将被吊销驾驶执照。新加坡政府的救护车全部装有摄像头,以抓拍那些不让路的司机,一些私营救护车也安装了摄像头,这些录像将提交给警方调查。

新加坡司机一般都很守规矩,碰到救护车会主动让路。新加坡民防部队和私营救护车公司表示,他们通常只会在紧急情况下打开闪烁的警示灯,只在道路被阻挡的情况下打开警报器,希望人们能够礼让。新加坡汽车协会官员呼吁所有车辆驾驶者要体贴、耐心,“始终给紧急车辆让路,因为你不知道是否有紧急情况发生”,新加坡警方也提醒所有驾车者做“正确的事”,“节省时间意味着挽救生命,分秒必争”。

相关链接

救护车标志“生命之星”

“生命之星”是紧急医疗救护服务系统的国际标识,不论在救护车、救护直升机、救护器材与救护技术员制服上,都会出现“生命之星”的符号。

“生命之星”共有六个角,每一个角各代表紧急医疗救护服务系统的一个功能,包括伤病患检视、报告、救护车出勤、现场处置、运送途中照料和运送至特定医疗单位。

由于蛇的药用价值很早就被发现,“蛇绕拐杖”自古以来就被视为西方医学的象征。

“生命之星”标识中的蛇与权杖,有两种不同的故事来源。在古希腊神话中,蛇与权杖是为纪念阿斯克勒庇俄斯这位伟大的神医。由于阿斯克勒庇俄斯通常以站立的姿势出现在民众面前,且身穿长袍,手持一根权杖,权杖上有一条蛇缠绕而上,而后权杖就变成医学唯一的标志。

另一个来源是《圣经》中的传说,摩西以青铜铸造一条蛇的形状并将其镶在一根柱子上,若有人被毒蛇咬到,只要到柱子下注视青铜铸的蛇,就会马上获得痊愈。

至今,“生命之星”已被广泛使用于世界各国紧急医疗救护服务系统,如中国的120急救,同样的符号也出现在WHO世界卫生组织的徽记上。

延伸阅读

高空返率

困扰救护车高效急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救护车需求量日渐增加,而救护车居高不下的空返率,却成为阻碍更多患者得到及时救助的一块“绊脚石”。

我国一项调查显示,救护车求助内容与空返率密切相关。火灾报警和跳楼、跳河、跳桥等自杀求助的空返率最高,其次为晕倒或意识异常、酒醉求助;空返数最多的则是占出车数最大的交通事故求助;而分娩求助的救护车空返数和空返率则相对较低。

在一些发达国家,全民急救的普及已经通过法律的手段予以保障,已建立完善的急救培训体系。如美国法律规定,任何公民在18岁前必须全部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美国心脏学会每年进行超过12亿人次的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培训,使全民急救意识得到普遍提升。我国社会急救培训起步较晚,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普及率不足1%。因此,普及对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成年人进行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急救基本技能的培训,加强对120急救职能、作用、呼救方法等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让公众学会正确求救、自救、互救,以减少不必要的呼救,也可相应减少急救资源的浪费。

2014年,我国《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开始实施,这是对提高救护车利用效率、减少空返现象的保障,但其可操作性规范及细则还有待细化。如指挥中心或急救医院应探索增加急救智能咨询功能,如可以通过电话、图像、视频等方式,查看求助现场或患者情况,在第一时间提供专业急救指引和释疑,进行有针对性的急救。

就降低救护车空返率问题,有专家建议,增强公众责任感,引导公众正确呼叫救护车,合理使用有限的院前急救资源,减少随意、错报现象,鼓励轻症行动自如患者自行到院。

不可不知

哪些情况下该叫救护车

有哪些急症该叫救护车呢?这里列举一些情况。

一、心脏病突然发作:严重的心绞痛、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严重的心律失常等。

二、脑血管意外:意识丧失、昏迷、中风不语、偏瘫等。

三、休克或虚脱: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脉搏频弱、血压下降等。

四、严重的呼吸困难或窒息:异物阻塞呼吸道等。

五、吐血:大咯血、大呕血。

六、各种急性中毒:食物中毒、药物中毒、农药中毒、服毒等。

七、意外灾害:触电、雷击、溺水、交通事故及各种工业外伤、创伤、土建塌方挤压伤等。

八、其他:包括各种危及患者生命的情况,如严重烧伤、冻伤、中暑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