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虚无之美、洁净之美、悲哀之美,他凭借这本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江山携手 2017-12-31

《雪国》这本书是川端康成的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他唯美主义的代表作。1968年,川端康成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雪国》又是这三部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全书充斥着虚无之美、洁净之美、悲哀之美,令人惆怅不已。不过老实讲,我一点没看懂。

虚无之美、洁净之美、悲哀之美,他凭借这本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全书的故事很简单:一个名叫岛村的哥们,家里有点钱,闲着没事,就乱逛,跑到雪国的温泉旅馆,与当地一名艺妓产生了感情纠葛,后来他又看上了一个名叫叶子的少女,但不幸的是,叶子在一次事故中死掉了,故事就结束了。

故事虽然简单,可想看明白那就很难。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有种灵魂脱离身体的感觉,虽然不知道书里正在写些什么,但意识好像已经跟着文字飘向了远方,读完之后,对于本书的故事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唯一留下的只有一丝淡淡的哀伤。我这里摘出几段文字来,大家读一读,看看能不能勾起你一点点的情绪。

下面这段文字描写的是岛村在去雪国的火车上,透过车窗欣赏黄昏的雪景时,看到映现在车窗上的叶子,怦然心动,那是一种一见钟情的心情。

人物是一种透明的幻像,景物则是在夜霭中的朦胧暗流,两者消融在一起,描绘出一个超脱人世的象征的世界。特别是当山野里的灯火映照在姑娘的脸上时,那种无法形容的美,使岛村的心都几乎为之颤动。在遥远的山巅上空,还淡淡地残留着晚霞的余晖。透过车窗玻璃看见的景物轮廓,退到远方,却没有消逝,但已经黯然失色了。尽管火车继续往前奔驰,在他看来,山野那平凡的姿态越是显得更加平凡了。由于什么东西都不十分惹他注目,他内心反而好像隐隐地存在着一股巨大的感情激流。这自然是由于镜中浮现出姑娘的脸的缘故。景色在姑娘的轮廓周围不断地移动,使人觉得姑娘的脸也像是透明的。从姑娘面影后面不停地掠过的暮景,仿佛是从她脸的前面流过。定睛一看,却又扑朔迷离。车厢里也不太明亮。窗玻璃上的映像不像真的镜子那样清晰了。反光没有了。这使岛村看入了神,他渐渐地忘却了镜子的存在,只觉得姑娘好像漂浮在流逝的暮景之中。

虚无之美、洁净之美、悲哀之美,他凭借这本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相信很多坐过火车的人都看过窗外,当那一排排树木房屋从眼前飞过时,一种时光飞逝的惆怅感油然而生。不过透过车窗观察别人这种事,不知道有几个人干过,在川端康成的文字中,我也跟着体验了一把偷窥美女,嗯,感觉不错。这个美女在川端康成的笔下如真似幻,虚无缥缈,仿佛近在身边又遥不可及,那种感觉就像看到山顶上的云,仿佛触手可得,却又咫尺天涯。

虚无之美、洁净之美、悲哀之美,他凭借这本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另一个思想,叫做“物哀”,它是日本美学中经常出现的思想。我们说“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狐狸看到兔子死了很伤心,因为说不定哪天就轮到它了。而“物哀”呢,范围更大了,目之所及,心之所感。当看到一片荒凉之中有那么几株绿草时,我感到生命的顽强;当看到苍茫的天空中有一只雄鹰盘旋时,我感到人生的孤独;当看到洁白的雪花从天上飘下来,我感到万籁俱静,内心一片空白。

虚无之美、洁净之美、悲哀之美,他凭借这本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当你观察到自然之中,很多事情跟人的感情别无二致的时候,你就懂得“物哀”了。看看下面这几句,能否给你带来一点点感觉:

山沟天黑得早,黄昏已经冷瑟瑟地降临了。暮色苍茫,从那还在夕晖晚照下覆盖着皑皑白雪的远方群山那边,悄悄地迅速迫近了。 转眼间,由于各山远近高低不同,加深了山峦皱襞不同层次的影子。只有山巅还残留着淡淡的余晖,在顶峰的积雪上抹上一片霞光。

虚无之美、洁净之美、悲哀之美,他凭借这本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再看下面这段:

滑雪场也忽然昏沉下来了,把视线投向窗下,只见枯萎了的菊花篱笆上,挂着冻结了的霜柱。屋顶的融雪,从落水管滴落下来,声音不绝于耳。

虚无之美、洁净之美、悲哀之美,他凭借这本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伙伴们,看了本文,你们对“物哀”有点了解了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