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丹:日藏林语堂《红楼梦》英译原稿考论

 风干了忧伤hmsh 2018-01-01

内容提要

本文根据对日本所藏林语堂《红楼梦》英译原稿的实地调查研究,考察了这份原稿的面貌与篇章结构;考证了林语堂的翻译时间和使用的底本;论述了林语堂的翻译策略和翻译风格;并分析了该原稿的价值。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原文刊于《红楼梦学刊》2016年第2期,第73-116页。请多关注,多引用。

作者简介:宋丹,南开大学博士,湖南大学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日语系助理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日本文学及中日比较文学研究、《红楼梦》翻译研究。

一、原稿面貌与篇章结构

这份原稿装在一个底色为棕绿色、带黑色细条纹的油皮纸包裹里,是从香港用航空包裹的形式邮寄到日本的。在油皮纸中央所贴白色包裹单的左右两边均有用蓝色油性笔手写的收信人信息,是分别用繁体汉字和英文书写的佐藤亮一的联系地址及其姓名;包裹单左上端还有英文印刷体的寄件人地址,该地址最顶端是用蓝色油性笔手写的'Lin'。油皮纸的右上端贴了四张印有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头像的邮票,其中,面值为20港元的2张、10港元的1张、1港元的1张。

原稿是用打字机打出来的,单面打印,一共860张,厚约9cm。稿纸长27.5cm、宽22cm,版心长22cm,宽15cm。稿件里有林语堂不同时期用黑色水笔、黑色圆珠笔、黑色油性笔、蓝色水笔、蓝色油性笔修改的大量笔记,其中尤以黑色水笔所作笔记最多且遍布全稿。另外还有一些用铅笔和红色圆珠笔所作的笔记,以日文为主,应该是佐藤亮一在翻译时所作。

佐藤亮一用铅笔在原稿的书名页记载“11.23(金)1”、“1973”“1-835”,在第29章第一页用铅笔记载'Received 23,November/73';林语堂在第29章第一页用黑色圆珠笔记载'Package 2, pp. 353-835'。可见原稿是分“开头—第28章”(第1-352页)、“第29章—结尾”(第353-835页)两包,于1973年11月23日寄到佐藤亮一处的。

在原稿的书名页,林语堂将《红楼梦》的书名译为'The Red Chamber Dream','The'和'Red Chamber Dream'分上下两行书写。他还在这个书名下面用括号标注了'A Novel of a Chinese Family'(一部中国家庭的小说)。紧接在书名下是'By Tsao Shuehchin'(曹雪芹著)、'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LinYutang'(林语堂译、编)。

原稿含Introduction(前言)、Author's Preface(作者自序)、Prologue(序幕)、1~64章、Epilogue(尾声)五部分。分为七册,是对原著一百二十回的编译。其中,作者自序至第38章对应原著前八十回,译文章数2与对应原著回数之比为0.5,译文正文所用稿纸为482张,平均每回用稿纸6.025张;第39章至尾声对应原著后四十回,译文章数与对应原著回数之比为0.675,译文正文所用稿纸为346张,平均每回用稿纸8.65张。由此可见林语堂对后四十回的重视程度。这与他在《平心论高鹗》中所持的后四十回系高鹗据曹雪芹原作的遗稿补订的主张3和他对后四十回文笔的赞赏是紧密相关的。

佐藤亮一的日文转译本将林语堂原稿的七册改为四册,每册大标题与各章小标题均有大的改动,但章节数和各章内容未变。刘广定4和张丹丹5均已根据日译本将林语堂译稿每一章大致对应的原著章节作了梳理,本文不再赘述。日藏原稿具体的篇章结构与各册、各章标题如下表1所示。

原稿注释采用了脚注形式。原始脚注总计133条。其中,林语堂后来修改时删去了17条;起先删去、后来又决定保留的4条;起先删去、后来犹豫是否保留的2条。脚注主要是对译文里涉及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解释说明和林语堂本人对某些原著人物或情节的见解。

原稿总计翻译了约40处原著里的诗词曲赋。含卷首诗“满纸荒唐言……”、《西江月》、《护官符》、宝玉陪同贾政游大观园时题的诗句、《葬花吟》、《题帕三绝》第三首、刘姥姥所念打油诗与所行酒令、《秋窗风雨夕》、芦雪广即景联句、真真国女孩所作五律、黛玉弹琴所吟唱的第四首曲子、宝玉悼念晴雯所作的词、妙玉扶乩的乩文、第一百二十回唱词“我所居兮、青埂之峰……”、卷末诗“说到辛酸处……”及其他零散韵文。佐藤亮一在日译本的书后注释里抄录了部分诗歌的林语堂的英文译文,但并不全,尤其是缺《葬花吟》、《秋窗风雨夕》与芦雪广即景联句等重要韵文的英文译文。

原稿前言部分包括对作品、主人公与象征、曹雪芹、翻译四方面的评介或说明。作者自序相当于原著第一回“当日地陷东南”之前的楔子部分,但是原稿译文只到“说来虽近荒唐,细玩深有趣味”,缺少“却说那女娲炼石补天之时”至“当日地陷东南”之前的译文。在原稿作者自序的结尾处,佐藤亮一用铅笔标注了「6稿につづく」(接稿)、'It is told that'7(据说)、「ヌケ」(脱落),在原稿序幕结尾处,他再次用铅笔标注了「Author's Preface 欠」(作者自序缺)。然而,佐藤亮一的日文转译本里却没有缺少这部分内容,应该是林语堂在修订稿里已经补上了。从日文翻译篇幅来推断的话,缺少的部分大约相当于两张英文原稿,这两张原稿或许在台湾遗失的修订稿里可以看得到。除此以外,日藏原稿保存完好,未见任何纸张脱落或字迹不清之处。

另外,在原稿前言第三部分后有林语堂用黑色圆珠笔撰写的三页英文手写稿,是对曹雪芹的追加介绍,主要评介了1954年之后近二十年里曹雪芹研究的新成果,其中谈到了周汝昌、吴恩裕两位学者的研究,尤其是重点介绍了吴恩裕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发现的《废艺斋集稿》。这三页手写稿是林语堂后加上去的,手写稿的笔迹连同分布在各章的林语堂的手写修改笔迹与台北林语堂故居所藏林语堂其他手写稿的笔迹相同,这也就证明了这份原稿的真实性。

表1 日藏林语堂《红楼梦》英译原稿篇章结构与各册、各章标题并中文含义

二、翻译时间

林语堂的长女林如斯在为《京华烟云》撰写的序言《关于》中记载:“一九三八年的春天,父亲突然想起翻译《红楼梦》,后来再三思虑而感此非其时也,且《红楼梦》与现代中国相离太远,所以决定写一部小说。”9这段记载为后来研究林语堂的诸多学者所引用或参考,如万平近、王兆胜、施建伟、李勇等10,用以说明林语堂未翻译《红楼梦》。不过,现在看来,林语堂当时并非放弃了《红楼梦》的翻译计划,而只是暂缓,先将全身心的精力投入到《京华烟云》的写作上。一年后,《京华烟云》出版。

那么,林语堂的《红楼梦》翻译工作又是何时开始,何时结束的呢?

林语堂在日藏原稿的译者前言结尾处记载了'February, 1954 New York'(1954年2月于纽约)。这说明译稿的初稿应该是在1954年完成的。唐德刚在《胡适口述自传》的注释里也曾回忆“五十年代之初,林语堂先生正在翻译《红楼梦》。”11

佐藤亮一在日文转译本的译者后记里记载「一九七三年十一月、香港の林博士から、十余年の歳月をかけて翻訳された英文の'The Red Chamber Dream'が届いた。」12(1973年11月,我收到了林博士从香港寄来的包裹,是他耗时十余年英译的《红楼梦》。)佐藤亮一所说的“耗时十余年”是指至初稿完成的1954年为止的“十余年”,而不是指至他收到林语堂原稿的1973年为止。此点可从林语堂在1954年撰写的原稿前言第四部分'Problems of Translation'13(翻译的问题)中找到证据:'Over a dozen yearsago, I made an analysis of the central story, and found it was quite possibleto make such a version, without destroying the essential atmosphere or itsgrandiose effect.'(十几年前,我对原著主要情节作了分析,发现翻译一个不破坏原著基本风格及其宏伟效果的版本出来是非常可能的。)如此可以推算林语堂最早在《京华烟云》完成的1939年之后、最晚在1944年之前就已启动《红楼梦》的翻译工作。

而在这十来年里,林语堂多次修改原稿。在译者前言第四部分里,他提到:'I have revised themanuscript at least five times, equal to the number done by the author'(跟原作者增删五次一样,我对原稿至少做了五次修改)。

不过他的修订工作还并非止于初稿完成的1954年。

他在原稿第56章翻译到宝钗为使宝玉转移失去黛玉的伤痛,而与宝玉同房的情节时,在注释里提到了俞平伯对这一情节的批评,但他对这种批评不以为然,并注明可参考1958年出版的《平心论高鹗》的第327-287页[s1]。这一注释不是打字机打印的,而是他手写添加上去的,这说明在1958年之后,林语堂仍在做译稿的修订工作。

而上文提到的他在原稿前言第三部分增加了对1954年之后近20年的曹雪芹研究新成果的评介,这说明直至1973年11月,他将原稿寄给佐藤亮一之前,仍在修改自己的原稿。并且,佐藤亮一在日文转译本的前言里还提到「つづいて数ヵ月後に訂正箇所を示した包みがまた届き……」(紧接着几个月后,又一个指出译文更正之处的包裹寄过来了。)看来最终定稿是在1974年年初。

至此,可以初步推定林语堂的《红楼梦》翻译工作始于20世纪30年代末或40年代初,至1954年2月完成初稿,至1974年年初最终修订完毕。可见林语堂并非像创作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那样,是集中一两年的时间去翻译《红楼梦》的,而是利用30余年里的空闲时间断断续续地翻译和修改的。毕竟这一翻译工作并非是应出版社之邀,而纯粹是出于他个人对《红楼梦》的喜爱。

三、底本考证

林语堂并未在原稿里交代自己是以什么版本作底本来翻译的,这就需要拿他的译文跟他翻译《红楼梦》时所能接触到的诸版本的异文进行文本比对和考证了。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至1974年年初,林语堂所能接触的抄本影印本有有正戚序本、甲戌本、庚辰本、甲辰本、梦稿本,程刻本则包含程甲本、程乙本及这一系统内的本子。

从他编译的是一百二十回本来看,他的后四十回毋庸置疑是用了程刻本的。但他是一百二十回均用了程刻本呢?还是前八十回用了八十回抄本,后四十回用了一百二十回程刻本呢?答案是前者。因为笔者从他的翻译中发现了多处抄本无而程本有的内容。如程本第七十四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避嫌隙杜绝宁国府”14里,有晴雯与王善保家的一段对话和凤姐听后的反应,但八十回抄本无。这段内容如下:

王善保家的也觉没趣儿,便紫胀了脸说道:“姑娘,你别生气,我们并非私自就来的,原是奉太太的命来搜察你们。叫番呢,我们就番一番;不叫番,我们还许回太太去呢。那用急的这个样子!”晴雯听了这话,越发火上浇油,便指着他的脸说道:“你说你是太太打发来的,我还是老太太打发来的呢。太太那边的人我也都见过,就只没看见你这么个有头有脸大管事的奶奶。”凤姐见晴雯说话锋利尖酸,心中甚喜,却碍着邢夫人的脸,忙喝住晴雯。那王善保家的又羞又气,刚要还言,凤姐道:“妈妈,你也不必合他们一般见识,你且细细搜你的。咱们还到各处走走呢,再迟了,走了风,我可担不起。”王善保家的只得咬咬牙,且忍了这口气。15

而林语堂在译文第36章对这段内容作了详细的翻译:

Mrs.Wang felt a little disconcerted. 'Don't get excited,' she said. 'I've come by madam's orders. Ifyou will let me examine them, I will; if not, I can report to madam. There isno need to be angry. '

Sunburstwas burning up. Pointing at her, she said, 'You are sent by madam, and I amsent here by grandma'am! I have seen all the people working under madam, buthave never yet seen a self-important, pompous fool like you! '

Phoenixsecretly exulted at Sunburst’s stinging words. On account of the duchess,however, she asked Sunburst to keep quite. Mrs. Wang was going to answer back,but Phoenix said to her, 'Don't argue with her. Go ahead with your search. We havemany houses to go yet, and I don't want the others to get wind of it ahead. '16

此外,如程本第七十四回侍书回呛王善保家的话里有一句“你去了,叫谁讨主子的好儿,调唆着察考姑娘、折磨我们呢?”17,这句话在八十回抄本里是没有的,但日藏原稿第36章里却也有相对应的译文:'Ifyou are gone, there will be nobody to fawn upon the duchess, spy on the youngladies and pester us.'18

当然,属于抄本系列的一百二十回梦稿本里也有这些内容,且林语堂在《说高鹗手定的稿》一文卷首就提到自己“新近购到《乾隆抄本百廿回稿》。”19,但梦稿本的影印本是196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在林语堂初稿完成的1954年之前,他还无从获得该本。

由此可知,林语堂在编译前八十回时,使用的也是程刻本。

下面要考证的是他使用的是程甲本还是程乙本。在这里,首先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程甲本和程乙本在时间与人物年龄上虽然存在异文,但由于林语堂在翻译时,调整了原著里的时间矛盾与人物年龄矛盾之处,所以无法轻易根据这些线索来考证底本。笔者仍然是从具体的文本细节入手来考证的。下表2中,笔者从程甲本与程乙本存在版本异文,且在林稿中又有对应译文的内容中,在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里各选取了两处作为代表性论据。

表2程甲本、程乙本异文与日藏林语堂《红楼梦》英译原稿译文对照表

从表2不难看出,以上几处异文,林语堂的译文都是接近程甲本的。至此,可以判断林语堂是用程甲本作为底本来编译《红楼梦》的。

至于他用的是程甲本系统里的哪个本子,笔者判断应是王希廉评本(双清仙馆本)。

1976年华冈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了林语堂的《红楼梦人名索引》。这本书正文仅30页,列出了83位主要人物在书中哪些位置和情节中出现过。该书的原稿现藏在台北林语堂故居,笔者得以亲眼目睹。

此书附有林语堂1975年7月14日手写序言的影印版,如下所示:

人名索引本为普通书籍所应有,如红楼梦一书,要紧人物约八九十位,而贾赦、贾政所遇各事之前因后果:如贾赦何以犯法被抄,黛玉父亲何名、出身、家世,应简单举出,以便读者。所以这便是索引之用意,书中页数以最普遍之百二十回王希廉护花主人版本为据。

《红楼梦人名索引》对每个情节,都会标识它在王希廉评本中所在的章回和页码。如果这是直接附在林语堂所指的王希廉评本之后或者与该本一同发售的话,确实能起到索引的作用。关键是王希廉评本系统内的本子不止一种,孙玉明就曾说“自道光十二年(1832)双清仙馆刊印《新评绣像红楼梦全传》之后,翻刻、合刻王希廉评语的版本便成为《红楼梦》评点本的主流,仅现存的本子,就有二十余种之多。”33而林语堂也未并说明他做这本索引时具体用到的是哪一种王希廉评本,那么普通读者即便购买了这本索引,如果手头没有与林语堂所用本子相同的本子的话,这个索引的意义就不大了。

况且,在亚东本出现以前,王希廉评本的确是被广泛阅读的本子,不过后来被亚东本取而代之。而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时,各种校本已竞相出版,王希廉评本早已不是“最普遍”的了。

所以,笔者推测这个《红楼梦人名索引》的原稿实际上另有他用,可能是林语堂在编译《红楼梦》之前,对全书的人物、情节所作的梳理记录,目的是为了在编译时好进行情节、人物的取舍与编辑。到他晚年修订《红楼梦》的翻译而重拾此稿时,向来就有出版头脑的他决定将这一原稿以索引之名出版。进一步说,林语堂可能就是用他在《红楼梦人名索引》序言中提到的这个王希廉评本作为翻译《红楼梦》的底本的。

将目标锁定为王希廉评本后,笔者作了文本考证以验证这一推断。下表3列出了程甲本与王希廉评本在第三回贾母赏给黛玉的丫环姓名上存在的异文并日藏林语堂《红楼梦》英文原稿第2章对应的译文。

表3程甲本、王希廉评本异文与日藏林语堂《红楼梦》英译原稿译文对照表

从表3可以看出,林语堂的译文是完全同王希廉评本的。至此,可以得出最终结论:日藏林语堂《红楼梦》英译原稿的底本是王希廉评本。

四、翻译策略

林语堂在译者前言第四部分提到全译《红楼梦》最大的障碍是:若全译75万字的原著,会有一千多页的原稿,没有哪个出版商愿意冒如此大的风险来出版这样的长篇;再者,原著里缓慢悠闲的叙事节奏也会令西方读者失去耐心。这是他选择编译《红楼梦》的两大理由。

那么他又是通过哪些翻译策略来进行编译的呢?笔者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对他的翻译策略作了考察。

(一)宏观视角下的翻译策略——缩短长度、减小密度、降低难度

莫言在为《生死疲劳》撰写的序言《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中说“长度、密度和难度,是长篇小说的标志,也是这伟大文体的尊严。”38而林语堂的《红楼梦》编译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他将《红楼梦》这部长篇巨著缩短了长度、减小了密度、降低了难度,以适应西方读者的阅读取向。

1.减小密度、缩短长度

从长度而言,林语堂英译原稿的篇幅大约相当于原著篇幅的一半有余。而他又是主要通过减小密度来达到缩短长度的目的的。

“长篇小说的密度,是指密集的事件,密集的人物,密集的思想。”39林语堂的编译主要缩减了原著中密集的事件和密集的人物。

对于原著中性质类似的事件,林语堂的翻译往往一略一详或多略一详。如原著第五回和第一一六回里,贾宝玉各于梦中造访了一次太虚幻境,林语堂概述了第一次,详细翻译了第二次,并在翻译第二次时加入了第一次所见到的部分判词。再如原著里咏海棠和螃蟹宴中咏菊的两次诗社活动,林语堂简要介绍了诗社成立的经过、参与人员、规则等,删去了咏海棠部分,而详细翻译了螃蟹宴咏菊的活动。

对于原著里的诸多人物,林语堂保留了主要人物及对推动主线情节起关键性作用的人物。删去或者淡化了秦可卿、秦钟、贾瑞、金桂、柳湘莲、倪二、赵姨娘等人。但是,对于原著中浓墨重彩地塑造的性情各异的侍女们,如袭人、晴雯、鸳鸯、紫鹃、平儿、小红等,林语堂均予以保留并详细翻译了她们各自的代表事件。

他在译者前言第一部分就谈到:

A unique feature of the novel is the spacegiven to the chambermaids. In no other novel that I know is such extendedtreatment given to adolescent maidservants. ……It is this rich humanity of allcharacters, high and low, that compels me to recognize Tsao Shuehchin as a 'great' novelist, and his work, inspite of the natural remoteness of language and customs, a masterpiece to rankprobably with the world's ten greatest novels.40

这部小说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它将描写篇幅的很大一部分给了青春期的侍女们。据我所知,这在小说中是绝无仅有的。……我认为正是对这些身份或高或低的女孩们的丰富人性的刻画成就了曹雪芹伟大作家的地位,而且不论语言、习俗之自然隔阂,这部小说都能排在世界十部最伟大小说之列。

甚至对前八十回并不突出的柳五儿,林语堂也详细翻译了原著第一〇九回“候芳魂五儿承错爱”的情节。他在《平心论高鹗》中就认为“五儿承错爱,我认为是全书最妙文章之一段”41。

所谓“密集的思想,是指多种思想的冲突和绞杀”42。在《红楼梦》原著中也蕴含各种思想的对立,如求取功名、兼济天下乃当时社会之主流思想,宝玉却对其嗤之以鼻;再如宝玉和黛玉对自由恋爱的追求与封建思想的冲突等。仔细阅读林语堂的译文后,笔者认为他的编译虽然减小了原著的事件密度和人物密度,但是并未消解原著中各种思想的矛盾与冲突,而只是通过注释或者融入译文正文中的阐释降低了西方读者理解这些思想冲突的难度。此点于下节会谈到。

2.降低难度

《红楼梦》原著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于普通的西方读者而言,其阅读难度可想而知。莫言称长篇小说的难是“结构上的难、语言上的难、思想上的难”43,其实,《红楼梦》之于西方读者,还有文化上的难。而林语堂的编译则是从这四个方面降低了原著的难度。

(1)降低结构难度

郑铁生将学界对《红楼梦》叙事结构的各种说法归为三种类型:各种主线论、网状结构论、对称结构论。44曹立波则认为“网状结构因其直观性和整体性等特点,而更接近合理性。”“正逐渐成为共识”。45而对网状结构的阐述也有诸多说法,笔者比较赞同王平提出的三条经线与若干纬线交叉编织而成的网络式叙事结构的观点46。他指出贾宝玉的人生悲剧、女儿国的悲剧、以贾府为代表的贵族家庭的悲剧这三条经线(主线)与以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贾雨村的仕途沉浮为主,以秦钟短命夭折、蒋玉菡爱情波折、柳湘莲人生遭遇等为辅的众多纬线纵横交叉、编织成网。

林语堂的译稿在结构上保留了原著的三条经线,这三重悲剧的演进在他的译稿里十分清晰分明,因而他的译文顺序也是大体遵照原著主线情节的发展顺序的。

而对于原著里的众多纬线,他的处理则有取舍轻重之分。他删掉了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中的一进,保留了二进与三进。贾雨村的仕途沉浮也作了删减,如删去了石呆子事件、急流津遇见甄士隐等情节。而对于秦可卿病逝、秦钟夭折、贾芸钻营、薛蟠的家庭矛盾等情节则几乎完全删去。即便是著名的红楼二尤的故事,他的编译也是重尤二姐而轻尤三姐。

对于此种做法,他在译者前言第四部分就谈到:'Pruned of its lessrelevant episodes, the cathedral-like architectonic design of the novelremains, perhaps even stands out better.'(删除一些无关紧要的情节,无损这部小说宛如大教堂构造般的设计,也许这样反而使结构更明晰。)

(2)降低语言难度

在译者前言第四部分,林语堂从对饶舌的北京官话和长篇大论的处理、对中文的行文习惯和语序的处理、人名翻译这三项具体阐述了自己在翻译《红楼梦》的语言时的翻译策略。对第一项,他的作法是将冗长话语的中心信息提炼出来翻译;而像宝钗谈画和黛玉讲琴这样的长篇大论,前者他全部删去,后者只保留一半。对第二项,他举例说在翻译对话时,无需一一按照原文翻译“B听A说罢,便道……”这一类对话提示语,否则西方读者将无法忍受;而且要避免按中文的语序来翻译英文,他举例说受中文行文习惯影响的'Poyu said, 'If youwish, tonight I'll come. ''这一句按英文行文习惯应说成:'' I'll come tonight ifyou wish, 'said Poyu. '47。对第三项,他的原则是'In the translation ofnames, my object has been to make them as easily pronounceable anddistinguishable as possible. '(在人名的翻译上,我的目标是使它们尽可能地容易发音和区分开来。)所以他将宝玉译为'Poyu'而不是'Paoyu',因为他知道西方人会将'Paoyu'读成'Pay-oh-yu';将紫鹃译为'Nightingale'而不是'Cuckoo',是因为'Cuckoo'除了“杜鹃鸟”之本义外,还有“疯狂”之喻意。48

由上可知,林语堂特别注意中英文的语言特点与使用习惯的不同及与这种不同相互影响的思维模式。之所以如此细心地琢磨、消解西方读者阅读译文时会遇到的语言隔阂,是因为他觉得'For Tsao Shuehchin inthe original is eminently readable, and the western reader is entitled to thatpleasure. '(曹雪芹的原著是非常易读的,因而西方读者也有权享受这一阅读的愉快。)

(3)降低思想难度

对于《红楼梦》里各种思想的矛盾与冲突,于中国读者而言,要完全理解尚有难度,更何况是对没有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素养的普通西方读者而言,自然会有很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时候。对此,林语堂一般是通过注释或者融入译文正文里的阐释来帮助读者理解的。如原著第三十二回宝玉误将袭人当成黛玉作了表白,在第三十四回又因金钏、蒋玉菡事件等遭到贾政笞挞后,袭人向王夫人诉说了自己对宝玉名声的担忧,建议让宝玉搬出大观园。无论东西方,读者读到此处,可能都会有人对袭人的做法难以理解,甚至认为袭人在此扮演了一个破坏宝黛自由恋爱的不光彩的反面角色。然而林语堂认为袭人是从当时的社会伦理道德出发来建言的。他将译稿第19章中详细翻译了此段对话,并作了一条脚注为袭人正名:'It must be explainedthat Shieren was not hypocritical. In ancient society, an affair with a maidwould not have the social implications; the maid could be taken by the man ormarried off later. But to sully the name of a daughter of the family could onlyend in tragedy for the girl. Shieren was responsible and duly concerned. '49(需要说明的是袭人并不虚伪。在古代社会里,男子与侍女有染并不会产生社会丑闻,侍女可以被纳为妾或者嫁给他人。但若玷污了一个大家闺秀的名声,那这个女孩的人生将以悲剧收场。袭人是有责任心且未雨绸缪的。)不仅如此,他还将第19章命名为'Shieren LookedAhead'(袭人深谋远虑),即通过这种直接的阐释给予袭人积极的评价,以引导读者从正面来阅读袭人。当然,这仅是林语堂个人的理解,但这样做起码能帮助那些对中国封建礼教思想不甚明了而心中疑惑的读者找到一种答案。

(4)降低文化难度

《红楼梦》里的传统文化因素很多,于外国读者而言,是一大阅读难关。很多译本都是通过添加注释这一副文本策略来解决该问题的。林语堂的译本里也不乏对文化现象或者情节等进行解释说明的脚注。但他的独到之处是将大量对文化现象的解释非常自然地融入到自己的译文正文里。如原著第五十一回里“晴雯只在熏笼上围坐”一句,林语堂翻译为:'Sunburst comfortablyperched around the perfume heater, containing hot ashes and covered with a wirenetting for perfuming clothes.'50(晴雯舒适地围坐在芳香取暖器上,这种取暖器里含有热灰,上面蒙有一层网用来熏香衣物。)先将“熏笼”意译为'perfume heater'(芳香取暖器),然后用一个从句解释了熏笼的构造和功用。再如原著第一一〇回里的“贾政报了丁忧”,他翻译为:'Jiajeng reported tothe court about tingyu, or 'parent's death' which meantobligatory resignation from all offices for three years.'51(贾政向朝廷报了丁忧,或曰“亲丧”,这意味着必须从所有职务上离职三年。)先音译“丁忧”为'tingyu',再意译为'parent's death'(亲丧),然后用一个从句解释了“丁忧”的含义。如此,既能帮助西方读者降低理解异文化的难度,又减少了使读者大幅度地移动视线去看脚注或者尾注的频度,从而能保证阅读的通畅与愉悦。当然,这一做法之所以可行的前提是英文里普遍存在的从句构造。

(二)微观视角下的翻译策略——句译法

在《论翻译》一文中,林语堂提出了“字译”与“句译”两个概念,他称“译者对于原文有字字了解而无字字译出之责任”52,认为“字译是不对的”53,而主张句译法。他将“句译”定义为:“译者必将原文全句意义详细准确的体会出来,吸收心中,然后将此全句意义依中文语法译出。”54(此文谈论的是英译汉,在讨论汉译英时,将“中文”替换为“英文”即可。)

而《红楼梦》的翻译恰好就是他对自己提出的句译理论的实践。在原稿前言第四部分,他称'This is not a literaltranslation. It cannot be, in a novel translated from the Chinese. ……I amtrying to be faithful, but not literal. ……My method is to translate aparagraph, or entire dialogue, first, and find out what is perfectly clearwithout the Chinese circumlocutions and trim these off, until I am satisfiedthat it is idiomatic and readable'(这并非字译。在翻译中国小说时,字译是不可行的。我力求忠实,但却不字字对译。……我的方法是首先翻译一个段落或整个对话,然后剔除迂回的中文表达,保留清晰的文意,直至我觉得地道、易读为止。)

从林语堂在日藏原稿里所作的修改笔记不难看出他是如何在《红楼梦》的翻译中实践这种句译法的。试看以下两个例子:

例一

原文:“这话奇了!我又比不得是你这里的家生子儿,我一家子都在别处,独我一个人在这里,怎么是个了局?”55(第十九回)

原始译文:'Now that is a strange question! Iam not born here. My family is living elsewhere, where I am left alone in thisplace. What will be come of me? I can'tlive here forever.'

修改后译文:'Now that is a strange question! Iam not born here. I have myfamily. I can't live here forever.'56(Chapter 7)

袭人这段话有点拐弯抹角。林语堂最初考虑如果直译下来的话,西方读者可能并不明白她到底想说什么,于是在最后增译了一句'I can't live hereforever. '(我不能永远呆在这儿),告诉读者袭人的意思其实是她不能永远留在贾家。当他重新审视自己的译文时,发现将“我一家子都在别处,独我一个人在这里,怎么是个了局?”直译为'My family is livingelsewhere, where I am left alone in this place. What will be come of me? '有点迂回,于是就索性改为'I have my family'(我是有家的)。这样一来,文意就更加清晰、易懂了。

例二

原文:黛玉听此言,李妈妈乃久经老妪,说不中用了,可知必不中用。57(第五十七回)

原始译文:Taiyu know that Li Mama was anexperienced old woman. If she said there was no hope, there was no hope.

修改后译文:Taiyu thought if an experiencedold woman like Li Mama said there was no hope, there was no hope.58(Chapter 30)

林语堂的原始译文可回译为:“黛玉知道李妈妈乃经验丰富的老妪,如果她说不中用了,那就不中用了。”而修改后的译文可回译为:“黛玉想如果像李妈妈这样经验丰富的老妪都说不中用了,那就不中用了。”一是将这段话都改为黛玉心中所想的内容,二是将'Li Mama was anexperienced old woman. If she said there was no hope, '两句合为一句'if an experienced oldwoman like Li Mama said there was no hope, '。修改之后的译文更加紧凑,也更加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变得非常地道了。

五、翻译风格

笔者认为林语堂的《红楼梦》翻译风格可以大致概括为:故事性强,英文地道、简明易懂,融入阐释与创作,灵活巧妙。

(一)故事性强

《红楼梦》的价值体现在思想、技巧、语言、文化、故事等诸多方面,而林语堂的翻译突出的是原著的故事性。首先,他删去了一些故事性较为薄弱或者与主线情节关联不大的情节,像第七回、五十三回、五十四回、五十五回、五十六回、六十一回、六十二回、六十三回、九十二回、九十三回、一〇三回、一〇四回都几乎完全删去。其次,他的译本改变了原著里“且听下回分解”这类在回末设置悬念的做法,几乎每一章(极个别是两章)都是一个完整的小故事。再者,对于原著中同一主题、但横跨多个章回的故事,他会尽量集中在一章里。例如在原著中,黛玉去世后紫鹃对宝玉的冷淡及宝玉试图化解的努力,是分散在第一百回、一〇四回、一一三回里的,林语堂将这些情节集中在了译本的第52章'The Deep, FathomlessNight of Remorse'(深深的、无尽的悔恨之夜)里。

之所以突出故事性,是因为林语堂深谙西方普通读者的阅读心理。其实无论中外,一般读者在阅读小说时下意识追求的都是或有趣、或动人、或惊悚、或出人意料、或一波三折、或发人深省的故事。从这个角度来看,林语堂不仅是一个译者,还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人。

(二)英文地道、简明易懂

了解林语堂的人应该知道,他无论是创作还是翻译,都很排斥“学究气”(pedantic)。他在前言第四部分称:'……I hope we have herea readable English translation that does not read like the pedantic, pompousand often excruciating language of some scholars trying to sound learned,exotic and foreign.'(在这里,我希望我们能有一个可读性强的英文译本,它的语言不像是某些学究的译文,他们为了让自己的译文看起来博学而有异国情调,往往使用那些酸腐的、华而不实的、晦涩艰深的语言。)因此,他的译文使用的都是简明易懂的英文,少见冗长、复杂的句子或者生僻词汇,而且遣词造句都很地道,避免了不符合英文使用习惯的“中式”英语。如原著第四十七回“呆霸王调情遭苦打”和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两处情节不是他的翻译重点,于是他就用下面寥寥几句简洁地作了概括:

LatelyShuaypan had escaped from the city on the pretext of a 'businesstrip'; as a matter of fact, he had been beaten up severely by a young manwhom he had mistaken for a pansy and tried to seduce.

最近,薛蟠以外出经商为由逃出了城里。其实,他是错将一个年轻人当成同性恋者去勾搭,结果被对方狠狠地揍了一顿。

如此毫不拖泥带水、地道、简明易懂的英文自然不会给西方读者带来任何阅读的负担,这是他们能轻松阅读全书的关键。

(三)融入阐释与创作

林语堂对《红楼梦》有独到的见解与研究,因此译文正文及注释里不乏他对情节或者人物的阐释。而他身为作家,在翻译时虽会尽量克制自己天生的创作欲,理性地忠实于原文的内容,但某些译文的字里行间还是会流露出他的创作痕迹。选择编译这一翻译形式也为他的此种做法提供了便利。

在原著第三十五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黄金莺巧结梅花络”中,莺儿与玉钏同去宝玉处送荷叶汤,到了宝玉房间,“玉钏便向一张杌子上坐了,莺儿不敢坐下。袭人便忙端了个脚踏来,莺儿还不敢坐。”59对于莺儿为何会如此拘礼,曹雪芹并未明言。林语堂在原稿第20章里是这样翻译这一细节的:

Lily sat down on a stool, but Oriale,trained by Pocia, remained standing up in the young master's presence, thoughshe was offered a seat.60

玉钏坐在一张小凳子上;但莺儿因为受过宝钗的训练,尽管(袭人)为她端了把椅子,她仍然在年轻主子的面前保持侍立。

在这句译文里,林语堂在莺儿的名字'Oriale'后添加了一个后置定语'trained byPocia'(受过宝钗的训练),这其实是他对莺儿如此拘礼的阐释。读者读到此处,对个中缘由也就了然于心了:有其主必有其仆。

在原著第九十六回“瞒消息凤姐设奇谋泄机关颦儿迷本性”里,黛玉从傻大姐口中得知宝玉要娶宝钗一事后,径直去贾母处找宝玉。林语堂在原稿第48章里详细翻译了这部分内容,但在翻译到宝玉、黛玉“两个却又不答言,仍旧傻笑起来”时,他的译文是这样的:

Thetwo of them had fallen into silence again and began once more the mutualfascinated stare, spellbound in a whole-hearted, blissful, ignorant happinessbeyond all the laws of human society.61

两人再次陷入沉默,陶醉在相互凝望中,宛若全心全意地沉浸在一种极致的、茫然的、超越一切社会规则的幸福里。

这段文字与其说是翻译,不如说是一种采用了现代文学描述手法的创作了。而在《论翻译》一文中,林语堂就引用了贝奈戴托·克罗齐(Benedetto Croce)之“翻译即创作”的观点。

勒菲弗尔称“翻译是一种最为显著而易辨别的重写(rewriting)”62。笔者认为无论是林语堂融入到《红楼梦》译文里的阐释和创作,还是他的整部《红楼梦》译稿,从广义上而言,都可以说是他对《红楼梦》的一种重写,最终呈现出来的即是他心目中所理解和构筑的一副《红楼梦》像。

(四)灵活巧妙

林语堂的《红楼梦》翻译无法轻易地归为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显性翻译与隐形翻译等这些常见的翻译二元论中的任何一组中的任何一类。原因是他的译文是高度灵活的。

如他对《红楼梦》里出现的中国传统文化事物、熟语等的翻译就是相当灵活的。对于服饰、器物、食物,他多用直译。如将“靠色三镶领袖秋香色盘金五色绣龙窄褃小袖掩衿银鼠短袄”译为'squirrel jacket in lilac basewith embroidered dragons, treble-braid collar and narrow upturned cuffs';将“乌银梅花自斟壶”译为'black-silver plum-designself-service wine pot';将“酸笋鸡皮汤”译为'soupof chicken skin and vinegared bamboo'。对于职官、时刻等,多用意译。如将“工部郎中”译为'senior secretary's post in the Ministry of Works';将“戌末亥初之间”译为'about ten'。对于称谓和医药,则既有直译,也有意译。如“姐姐”、“妹妹”既有译为'jiejie'、'meimei'处,也有译为'sister'处;既将“人参”、“肉桂”分别直译为'ginseng'、'cinnamon';又将“香雪润津丹”意译为'breath-sweetener'。对于熟语,则是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如将“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译为'Sickness comes like anavalanche and goes away like treacle'(病来如雪崩,消失如蜜糖),将“女子无才便有德”译为'Uneducated girls are more virtuous'(未受教育的女子更有德行)等。

而他对原著里的一些翻译难点的处理也很巧妙。试看原著第三十三回“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中贾政要打宝玉,宝玉向一个老妈妈求助的对话原文和日藏林语堂英译原稿第18章的翻译:

“快进去报告:老爷要打我呢!快去,快去!要紧,要紧!”宝玉一则急了,说话不明白;二则老婆子偏生又耳聋,不曾听见是什么话,把“要紧”二字只听做“跳井”二字,便笑道:“跳井让他跳去,二爷怕什么?”63

'Pleasego in at once to report. The master is going to whip me to death. Hurry! Hurry!Shoot inside!'

'Suicide!'she laughed in reply. Poyu hadstuttered in his excitement and the old woman was hard of hearing.'What of it? If she wanted tocommit suicide, that was her business. What are you afraid of?'64

这段对话最难翻译的是“要紧”与“跳井”的谐音效果。林语堂另辟蹊径地译为了'Shoot inside'与'Suicide'。'Shoot inside'意为“冲进去”,由于宝玉情急之下说话快速不清,老妈妈又耳背,可能只听到'Shoot'的'Shoo'的音和'inside'的'side'的音,她联想到金钏跳井自杀一事,于是将'Shoot inside'两个词误听成'Suicide'(自杀)这一个词。这样翻译,既译出了原文的谐音效果,又能与上下文的情节衔接上。如果拘泥于“要紧”和“跳井”这两个词的字面意思的话,是很难达到这种翻译效果的。这就要求译者的翻译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与巧妙性方可,有时也仰仗于译者苦思冥想后的灵机一动。

不过,如此灵巧的翻译也不是一撮而就的。唐德刚在《胡适口述自传》的注释部分回忆林语堂五十年代翻译《红楼梦》时,他曾问林语堂如何翻译这“要紧”与“跳井”,林语堂的回答是:宝玉对老妈妈说'Very important! Veryimportant! ',老妈妈听成'Very innocent! Very innocent! '65看来林语堂对这两个词的翻译是作了几番斟酌推敲的。

林语堂在译者前言里用一个生动的比喻道出了他理想的翻译类型:

Thebest translation does not read like a translation, like a lady's silkstocking, so sheer that you do not know she is wearing it, while it reveals thebeauties — and the dog hair — underneath.

最好的翻译,是读起来不像翻译的翻译。它像是女士们的长筒丝袜,透明得让人看不出来她穿了丝袜,同时却能呈现出她的美丽和那层丝绒。

总之,笔者认为林语堂选择编译这一翻译形式、在编译时对原著的取舍增删与重组、对译文架构的谋篇布局、融入到译文里的阐释与创作、不拘一格的灵巧的翻译手法、在处理翻译难点时的奇思妙想,再配合他简明易懂、流畅地道的英文文笔等,以上诸种因素的结合就构成了他独一无二的《红楼梦》翻译风格。他通过《红楼梦》的翻译实现了其在《论翻译》一文里提出的主张——“翻译是一种的艺术”66。

六、日藏林语堂《红楼梦》英译原稿的价值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看待这份原稿的价值:

(1)为中国典籍外译提供借鉴和参考。当下,在政府鼓励和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典籍外译炙手可热。不过,经典文学到底应该如何外译?是全译还是编译?可以采取哪些翻译策略?如何在保留原作风格和适应外国读者的阅读取向之间找到平衡?如何让外国读者轻松愉快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此,这份原稿能为我们提供很多启示与参考。

(2)文献价值。毋庸置疑,这份原稿能为《红楼梦》的译介研究、林语堂研究、中西文化交流等提供新的文献资料。

(3)学术研究价值。这份原稿的学术研究价值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领域:第一,在《红楼梦》英译研究领域。可将它与现有的三个英文全译本、王际真的英文编译本、库恩编译本的英文转译本等作比较研究;也可将这份原稿与世界范围内的《红楼梦》编译本做横向比较研究,尤其是与库恩的德文编译本,因为林语堂本人在译者前言里就已强调他的编译方式与库恩的大不相同。第二,在《红楼梦》日译研究领域。据笔者至今的调查,《红楼梦》的各类日译本总计有38种,其中唯有佐藤亮一的译本是以英文译本为底本翻译的,这即便在日本的整个中国文学翻译领域都是难得一见的现象。因此可将佐藤亮一的转译本与其他以《红楼梦》的中文版本为底本的日译本进行比较研究;而《红楼梦》在中英日三语之间的文本转换研究更是值得一做。第三,在林语堂研究领域。通过这份原稿,既可深入了解林语堂的《红楼梦》观,也可进一步研究他的翻译思想与翻译实践。而现有的林语堂研究成果也应该做相应的修正或补充。

(4)出版价值。林语堂逝世后,《中国时报》的社论说“若干浅识的西方人知有林语堂而后知有中国,知有中国而后知有中国的灿烂文化”。67这足以说明林语堂的世界知名度与影响力。他“两脚踏东西文化”,深谙西方人之阅读心理,以他们能愉快接受的方式介绍中国文化的美妙。他的英文著作《吾国吾民》、《生活的艺术》等以睿智、闲适、幽默的笔调和地道、易懂的文笔赢得了西方人的青睐而一时洛阳纸贵。虽然这份原稿尚未出版,但是根据上文所论述的林语堂在该译稿中,为符合西方人的阅读习惯和消除影响他们阅读的文化隔阂所做出的诸种努力,根据林语堂其人和其作品在西方世界享有的盛名,根据林语堂无与伦比的英文写作能力,笔者相信他的《红楼梦》编译本一旦出版,应当会大受欢迎,从而也会为《红楼梦》对外传播打开一个新的局面。

1 这里的“金”是日语里星期五(金曜日)的略写,经查,1973年11月23日的确是星期五。

[]2 此处计算时,将作者自序与序幕各算一章,尾声算一章。

[]31941 林语堂《林语堂文集》(十五卷)之《平心论高鹗》,群言出版社2010年版,第95、12、79页。

[]4 刘广定《大师遗珍》,文汇出版社2008年版,第151-155页。

[]5 张丹丹《林语堂英译探》,《红楼梦学刊》2015年第2辑。

[]6 此处有一字无法识别。

[]7 'It is told that'应该是遗失原稿的首句的开头。

[]8 在这一章的后半部分,林语堂原本还取了一个标题,为'Sunburst Loved the Sound of Tearing up Fans'。

9 林如斯《关于》,参见林语堂《京华烟云》,张振玉译,时代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3页。

[]10 参见万平近《林语堂评传》,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年版,第158页; 施建伟《问世前后——之一章》,《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年第4期,第116-126页; 王兆胜《林语堂与中国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00页。 王兆胜《林语堂大传》,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222页。 李勇《本真的自由:林语堂评传》,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1-172页。

[]1165 《胡适口述自传》,唐德刚译,华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272页。

[]12『紅楼夢』、林語堂編、佐藤亮一訳、六興出版社1983年版、第248頁。

[]131618232629323637404950515658606164 日藏林语堂《红楼梦》英译原稿,第ⅩⅧd-ⅩⅩⅢ页、第456、460、140、218、637、816、36、37、Ⅲ-Ⅳ、244、355、735、101、371、255、618、229页。

[]14 拙文所引《红楼梦》原文均出自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程甲本。

[]1517212427303455575963 曹雪芹、高鹗《程甲本红楼梦》,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005-2006、2013-2014、567-568、843、2644、3194、157、513-514、1515、912、861页。

[]16日藏林语堂《红楼梦》英译原稿第456页。

[]17曹雪芹、高鹗《程甲本红楼梦》,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013-2014页。

[]18日藏林语堂《红楼梦》英译原稿第460页。

[]19林语堂《林语堂文集》(十五卷)之《平心论高鹗》,群言出版社2010年版,第12页。

[]20 拙文所引程乙本原文出自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启功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1]21曹雪芹、高鹗《程甲本红楼梦》,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67-568页。

[22]22252831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启功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48、390、1270、1528页。

[23]23日藏林语堂《红楼梦》英译原稿第140页。

[24]24曹雪芹、高鹗《程甲本红楼梦》,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843页。

[25]25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启功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390页。

[26]26日藏林语堂《红楼梦》英译原稿第218页。

[27]27曹雪芹、高鹗《程甲本红楼梦》,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644页。

[28]28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启功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270页。

[29]29日藏林语堂《红楼梦》英译原稿第637页。

[30]30曹雪芹、高鹗《程甲本红楼梦》,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194页。

[31]3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启功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528页。

[32]32日藏林语堂《红楼梦》英译原稿第816页。

[33]33 孙玉明《序》,《红楼梦学刊》,2003年第1辑。

[34]34曹雪芹、高鹗《程甲本红楼梦》,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57页。

[35]35《王希廉评本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一),广文书局1977年版,第85页。

[36]36日藏林语堂《红楼梦》英译原稿第36页。

[37]37日藏林语堂《红楼梦》英译原稿第37页。

[38]38394243 莫言《生死疲劳》之序言《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1(这句话

是他为《长篇小说选刊》于2005年创刊时所写的)、5、5、6页。

[39]39莫言《生死疲劳》之序言《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40]40日藏林语堂《红楼梦》英译原稿第Ⅲ-Ⅳ页。

[41]41林语堂《林语堂文集》(十五卷)之《平心论高鹗》,群言出版社2010年版,第79页。

[42]42莫言《生死疲劳》之序言《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43]43莫言《生死疲劳》之序言《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

[44]44 郑铁生《半个世纪关于叙事结构研究的理性思考》,《红楼梦学刊》1999年第1辑。

[45]45 曹立波《立体式网状结构模型的构建》,《红楼梦学刊》2007年第2辑。

[46]46 王平《论的网络式叙事结构》,《东岳论丛》2000年第5期。

[47]47 在日藏原稿里,林语堂的修改笔记显示他后来删除了这段内容,故佐藤亮一的转译本里没有翻译。

[48]48 在日文转译本里,人物的姓名又回归到中文原著里的汉字,所以佐藤亮一没有具体翻译这段内容。

[49]49日藏林语堂《红楼梦》英译原稿第244页。

[50]50日藏林语堂《红楼梦》英译原稿第355页。

[51]51日藏林语堂《红楼梦》英译原稿第735页。

[52]52535466 林语堂《论翻译》,参见罗新璋编《翻译论集》,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25、422、428、417页。

[53]53林语堂《论翻译》,参见罗新璋编《翻译论集》,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22页。

[54]54林语堂《论翻译》,参见罗新璋编《翻译论集》,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28页。

[55]55曹雪芹、高鹗《程甲本红楼梦》,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13-514页。

[56]56日藏林语堂《红楼梦》英译原稿第101页。

[57]57曹雪芹、高鹗《程甲本红楼梦》,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515页。

[58]58日藏林语堂《红楼梦》英译原稿第371页。

[59]59曹雪芹、高鹗《程甲本红楼梦》,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912页。

[60]60日藏林语堂《红楼梦》英译原稿第255页。

[61]61日藏林语堂《红楼梦》英译原稿第618页。

[62]62 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李德凤等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80页。

[63]63曹雪芹、高鹗《程甲本红楼梦》,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861页。

[64]64日藏林语堂《红楼梦》英译原稿第229页。

[65]65《胡适口述自传》,唐德刚译,华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272页。

[66]66林语堂《论翻译》,参见罗新璋编《翻译论集》,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417页。

[67]67 林太乙《林语堂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91页。

[s1]发表的《平心论高鹗》一文。

转自:翻译学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