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师问诊 | 叁:林风眠的画需要“笔法”吗?

 hlqjzzh110 2018-01-01


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相信每位学粉都在张老师的循循善诱中,认准了“以笔墨为核心,连接着画理、画法的大道”。


从课徒稿示范,到画理解读。我们的每一次推送,都是一回授业。


如今,只剩下解惑。一个小疑惑,却有可能让你停滞不前,甚至误入歧途。


【明师问诊】栏目,聚焦学粉的疑问。每位向学之人的疑惑,在这里都得到重视。


不求社会上炽手可热的“名师”,我们相信、跟随的是“明晓理法、千古不变的“明师”。


 ① 问

许子东在《锵锵三人行》里面提过:中国画家都认为西画是“葱爆羊肉”,油腻到爆!有点瞧不起的意味在里面。中国画家真的瞧不起西洋画家吗?


小张老师答

首先,我没有看过这个节目,并不清楚许先生说这话的上下文语境。如果抛开语境,单就国画家是否看不起西画家这一问题,我想说,不管对何人何事,任何“看不起/轻视/鄙视”都不是一种良好、有益、积极的态度,何况主语还定得这么宽泛,是“中国画家”。


举个例子,佛教会怎么看基督教呢?佛祖会不会看不起耶稣呢?虽然它们都是“教”,但毫无疑问,二者没有可比性。国画和西画虽然都是“画”,但无论从文化背景、审美追求等各方面看来,二者都千差万别,没有可比性。在我看来,最没有可比性的是,中国画以“笔墨”为立足点,而西画以“色彩”和“结构”为立足点。


如以下三幅,分别代表了西方画家、日本画家和中国画家心中的“海浪”:



△ 英·透纳《狂风中的荷兰船只》



△ 日·葛饰北斋《神奈川海浪》



△ 马远《水图·云生沧海》


因此,如果现实中真的有哪位国画大师,指摘西画家“表达不含蓄”“意境不悠远”,那么只能说明他的修为还称不上是真的大师。只要站在“形而上/道”的层面,我们是能欣赏与理解和自己不同之美的,而不是仗着自己的审美观去批判另一个体系的东西。同理可得,西画家如果从色彩上对国画家横加干涉,那么只能说明他们还并未懂得真正的“美”。


 ② 问

张老师,画林风眠那类的画也需要笔法吗?


大张老师答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挑选了一幅较能显出林风眠“用笔”的画《鹭》。从画中可见,林风眠画中的点与线都是随性的、流畅的、优美的,而从这些点、线的组构意图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心目中的世界是抽象的。



△ 林风眠《鹭》


“笔法”虽然也是指画家心、物相融相合、随性而发的一种状态,但它还有一个前提,就是画家的“笔墨修养”要高。这是指画家在学习阶段用笔用墨时,就要牢固的树立疏密、浓淡、大小等“相间意识”,因为点、线的“争与让”是最能反映作者生命态度的表现形式。所以只有在基础阶段掌握“笔墨争让”的基本规律,我们才能做到“随心所欲不逾距”。这样看来,林风眠的线与与国画家的线,因目标不同而不能都叫做同一种“笔法”了。


 ③ 问

中国传统美术,为什么没像西方一样,发展成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艺术风格区别明显的各种阶段呢?感觉中国传统绘画风格,千百年好像都没怎么大变。


小张老师答

这个问题其实代表了现在大多数想要了解、但是其实不太了解中国画的群众的观点。他们觉得中国画从汉唐到近代,差别都不大。我想最核心的原因,还是在于我们一再强调的,中国画的落脚点在“笔墨”,西画的在“色彩”和“结构”。因为色彩和结构的改变,在视觉上造成的冲击性更大,所以观者很容易就察觉到,并给出自己的评判。但“笔墨”的变化常常是细微的,它呼应的是观者的内心感受,在视觉观感上不像西画那样强烈。


中国画有一句名言“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泽唐人气韵”,其实讲的就是几个朝代之间画风的不同之处。至于怎么去看“笔墨”“丘壑”“气韵”三个概念,那就要看每个人对中国画的熟悉和理解程度了。


如果抛开朝代之间的区别,单就同时期或相近时期的画派而论,当属文人画和院体画的区别最明显,也最为大家所知。这是从明代董其昌大力提倡而盛行起来的观点。但是中国画不仅仅只是这些。



宋代院体画代表

黄荃《写生珍禽图》(局部)



宋代院体画代表

苏轼《枯木怪石图》


到明清之后,变化越发明显,个人风格也越发独特。随便举些例子,明代的浙派和吴门画派是一对“冤家”,他们的艺术观点和最后呈现出的作品都是截然不同的;清代的代表正统画派的“四王”与在民间获得一片叫好声的“四僧”又是一对;近代经历了“西学东渐”,中国画也受到了很大影响。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只要认真去博物馆看,就算只是艺术门外汉,也能看出其中的不同特点的。所以不能说中国画不好理解或者难以亲近,真正缺乏的,是我们去发现国画的眼睛,去感受国画的心。


 ④ 问

为什么当代很多画家动辄称自己的画“超越明清,直入宋元”?是否因为他们对传统和经典缺乏敬畏之心?


大张老师答

如今看来,对传统里的经典缺乏敬畏之心似乎成了中国画坛的“主流”,这恰恰反映出当代很多画家的“无知”或“少知”。


有两类人会挑战我们的经典,一类为无知之人,无知则无畏;另一类是得道之人,表现在得道之人所通之道,会因种种局限而不能“圆满”,以“己得之道”的“长”去衡量“他人得道”的“短”,就会对别人的“道”提出异议,甚至轻视对方。如石涛会贬斥“四王”守旧,“四王”则认为石涛等人“太野”。


然而这些都是“得道之人”的会心喜好。与当代连画理都不明,更不用说得道的画家们缺乏的敬畏之心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所以由明理而悟道是当务之急,有道之人的“争”是“道统之争”,切不可因“无知”去论“笔墨道”,这样会耽误自己的学业。也不可用“外道”去论“笔墨道”,结果就像吴冠中一样显出自己对中国画的幼稚理解。


 ⑤ 问

我个人很喜欢陈少梅的画,可以拿他们作范本临摹吗?


大张老师答

首先我们必须肯定,陈少梅的画传统功力深厚,画体雄健、充实。不过对于临本的选择,我建议大家还是要慎之又慎,尤其要先弄清楚自己学习处于什么阶段。


刚接触山水画时,学习者须要感应山水画的笔墨,此时应选明、清一些画风体格端正,笔路清晰、笔墨的浓淡枯湿比较明显的画,如沈周(如图)、文征明或“四王”的一些册页。此时你选陈少梅的也行,但不是最佳选择。



△ 明·沈周作品局部


树、石法练习虽然也是初级阶段,但此阶段的目标是非常明确、有针对性的,如果学习者的勾勒能力是短板,就选经典里勾勒好的局部作品作临本。(如图)如果目标是皴、擦、染、出枝、点叶等各环节,都一样需要选择相应的临本。



△ 明·董其昌作品局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