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论发微】如何一边“穷理”一边“尽性”?——且看传说中的绘画大师陆探微的答案

 hlqjzzh110 2018-01-01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可是你确定你读的书都记得了?

就算都记得,你确定都理解对了?

可见如何读书,大有门道。

隔着千百年的语言文化差异,让我们跟随张老师,回到中国画另一遗珠——经典文本,感悟古人之道。

        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里提出了“六法”的评画标准,并将画家分品评判。他给画家陆探微这样的评价:“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包前孕后,古今独立,非复激扬所能称赞。但价重之极乎上,上品之外,无他寄言,故屈标第一等。”那么,这个被谢赫誉为第一品之上的陆探微,其思想境界是怎样的呢?


       在常人眼里,依理而行与随心尽性是相互对立的两种状态,但为什么这相互对立的两种状态却出现在了同一画家的赞词里呢?“穷理”不是“无理”,而是超越了一切常理的意思。而超越常理要有超常的力量。比如在马路上行车,就得遵守行车之理(交通法),不管车技再高,也要遵守“靠右行、红灯停、绿灯行”等交通法规。若你想超越此理,有以下两种可能性:一、超越马路行车这种形式,如果你的车获得了一种力量,可以在路面上空飞行,那么你就不用遵守路面行车的法理了。(但你可能又会进入另一种法理的约束中)二、知理依理已成为你本性的自觉,理的存在对于你的尽性没有半分妨碍。


宋人小品欣赏


       尽性就是愉悦自己的本性,它是一种生命的习性。 这种习性既含有气质之性(先天的),也有义理之性(后天修养而来的),只不过古代圣贤给这一习性设置了一个前提——“穷理”。由于首先要“穷理”,才能谈“尽性”,那么实际上大多数常人的在“无理”或“少理”条件下的“尽性”,就属于“见与儿童邻”的很浅薄的方式了。


宋人小品欣赏


       下面一句“事绝言象”中的“事绝”也暗藏玄机,需细细品味。此“事绝”非作“处世而无事”解,在尘世中哪有无事之人。此中“事绝”应指心无挂碍,事事于心中都能放下。它实指人要处在一种静虚的精神状态中。古人认为“无物为静,无欲为虚”,“事绝”也就暗合了“无物”与“无欲”。

       那么处于静虚的状态下有什么好处呢?古人又说了:“静虚则明,明则通”,通则率性,这样的率性就最能显现真。当然,画家的“事绝”也有具体所指,是超越了笔下丘壑的规矩而得到的自在。所以说画家处于“静虚”(无物、无欲)的状态下去“言象”,就能得物之“真”。


宋人小品欣赏


       陆探微的绘画境界给了我们一个努力的方向,然而对一个画家来说,能够“穷理”或处于“静虚”状态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这样一来,尽性得“真”就成了中国画家的一件奢侈事。尽管如此,每朝每代都有很多画家耗尽心思去追求这个境界,但能“穷理尽性,事绝言象”,仅陆探微之类少数几人而已。所以,《古画品录》里才给了他“包前孕后,古今独立,非复激扬所能称赞”的高度评价。

       当代的画家们不要动辄就有“尽性”达“真”的错觉,“穷理”需要我们的智慧并付出毕生的努力,而达“真”的多少就要看我们修心养性的方式是否合于中国画的大道。 

坚持原创,欢迎分享!
转载请标明作者,侵权必究!
『张伟平山水画教学』
  • 致力于打造国内最佳山水画教学平台

  • 中国美院国画系教授数十年教学经验汇总

  • 画论、画理、画法、课徒稿、经典名作一网打尽

  • 原创图文,独家视频,名师示范,循理入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