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还在冲刺“国展”吗?

 独坐酒巷 2018-01-01




——访“国展冲刺班”创始人张卫东

 

□  书法报记者 兰干武





张卫东  1968年出生于江西高安。自号半瓢,斋名“散怀草堂”。现为中国书协行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书协理事、行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草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青年书协名誉主席,中国书协培训中心上海教学基地副主任,《国展获奖书家谈创作》主编。

 

 采访者:兰干武 (以下简称“兰”)

 受访者:张卫东 (以下简称“张”)

 时 间:2016年4月17日

 地 点:上海



印象中,第一次见面是在“观音山杯”全国书法艺术大展上,您获得特等奖,很荣幸给您颁奖。我一直都有关注您。请简单说说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书法的。


感谢兰主编!在“观音山杯”大展上我有幸获得特等奖,见到兰主编,而且给我颁奖。我书法学习的时间和历史还是挺长的。从1977年开始学习书法,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7年我参军到上海空军政治学院之后,获了部队的空军政治学院书法研究奖,之后就拜了上海《书法》杂志副主编刘小晴先生为师。参加专业书法比赛是从1990年代初开始的,第一次获奖是在全国第一届行草书展(1995年征稿,1996年评审)上。


这么多年下来,您获了多少次全国性的奖,入了多少次展?


如果说当代书法发展了30年,那么我经历了20多年,因为我从1995年至今21年,参加全国书协的比赛有37次,一直参加到去年的第十一届国展。2011年,我成为中国书协行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以后,还在参加书法展赛,我把参赛当成是鞭策自己创作的一种动力。

您、刘颜涛,包括毛国典,我看到你们一直在参加比赛。

毛国典当了江西省书协主席后也一直在参加。

刚才您说到,1995年你参加行草展并获奖,自那之后您主要以行草书的面貌出现,平时还写其他的书体吗?

这些年,我对各种书体都有涉猎,楷书、隶书、篆书也开始写了,总体来说,五体都有涉及,但主要还是以行草、魏碑、隶书为主。


您写行草书,主要是取法哪几家?

我是很传统的,骨子里对各个流派都不排斥、都关注,只要是好的东西我都吸收。我主张先向经典的东西学习,主张学习晋、唐、宋的东西,然后对学院派、流行书风,包括1970、1980年代的书家,我都一并关注。一切好的东西,我都向他们学习。


之前我去郑州,云平跟我说过他连一些当代年轻人的东西也临摹,看他们好在哪,问题在哪。关于个人面貌问题,您怎么看待?

作为一个书家,这个问题应该要想到的。书家的最终目标是要形成个人风格,这是最终目标。我觉得年轻的时候,就应该多学点东西,多吃点五谷杂粮,肯定对成长是有帮助的。但最后,可能还是要突出强项,逐步去形成个人风格,这个我也是有所考虑的。况且我觉得学得多,并不会影响风格的形成,相反,它对你风格的形成会起到促进作用。

您感觉您目前的个人面貌是强烈还是不强烈?

对于个人,我觉得需要大家去评,我主要还是写行草书多,我的一些手卷、册页、小行草的受众面比较广些。


您获奖很多次了,对大赛应该很了解而且很有经验。比如您参加第十一届国展,投稿之前会作哪些分析,会不会考虑这一届会流行什么,包括用笔、用纸、用墨、形制方面会不会有所考虑?

这些是有所考虑的。作为一个参赛持续了20年的老作者,我对这些非常关注。因为就像老百姓穿衣服一样,以前都穿中山装,现在穿西服、夹克,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我认为书法也是一样的。比如说章法,完全按照1980年代那个天、地、左右都留得很宽的那种章法是不太好的,这就是社会的一个审美趋势。关于国展,我办过培训班,也是国展获奖书家,所以我对国展的要求,包括他们现在比较关注哪些书体,哪些风格、章法比较受欢迎还是比较清楚的。我参加第十一届国展,投稿的作品是以我点评学生作品的文字为内容而创作的一本册页,中国书协提倡自撰内容,我这个也属于自撰嘛。

这样就不容易雷同了。

是的,写古诗词就容易雷同。

当代书坛,年轻人的进步很快。特别是技法方面,短时间内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但是他们或多或少存在学养不足、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前些年,提倡多读书,提出“书法家学者化”,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我觉得这种提法肯定是好的,但是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作为学书法的人来讲,自身加强文字方面的修养,多读些文学作品,自己能写些文章、诗词是最好的,但是不是说懂诗词、懂古文字学,就能成为书法家,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两者都能兼容,既有很好的技法,又有很好的文学修养,当然是最好的。目前来讲,可能提这个要求可以,但要做到很难。因为现在的年轻作者对古诗词、古典文学方面可能都有一个欠缺的问题。他们多少还是应该学一点,包括中国书协也提倡过,办了几期中青年的培训班、国学班,这个很有必要。

假如您是一个国展评委,会从哪些方面来衡量一件作品的好坏?


因为当过上海市青年书协主席,也参加过几次评审,所以了解一些。实际上,关于作品的评审,很多人说评审的时间太短,其实不然,真正的好作品晃一眼就能看出来,平庸的作品也是一样。我觉得一件好的作品首先要看作者的功力,然后再看他的才情、表现,接着章法、墨法上也符合当代书法的一些基本要求,最后才是审读他的文字。我觉得书写内容尽量不要跟其他人写得一样,大家经常写的东西尽量少写,还是要写有一定新意的、高雅的内容。这就是我关注作品的几个方面。

刚才说到办班,您办班会不会参考学院派的一些做法,还是基于您独创的一种做法?

我在2003年的时候,办了全国第一个冲刺班,应该说叫“冲刺班”这个名字是从那一届开始的。当时我办班的初衷是:考虑到现在书法爱好者很多,他们不一定都有机会进入院校接受正规教育,我想通过办短期的培训班来达到这个效果。所以当时我就想到办国庆期间的那个冲刺班,对于师资的构成我也是有所考虑的,当时请了浙江美院的汪永江老师,还有中国书协评审委员会的一些评委老师。我注重的是院校教育这一块,还有评委这一块,包括后来我还请了韦斯琴老师,还请了获奖作者,对于获奖作者我注重在南京艺术学院或中国美院学过的这些人。还请刘颜涛老师上过课,这是为了照顾到各种书体。在短期内办这个培训班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一个学书理念的问题,然后就是如何写参赛作品的问题。因为有些人平时没有写过这种类型的作品,他们对全国参展作品也没有作过思考、研究,往往随便写一张作品就去参赛。虽然没有完全一致的规定,但肯定有这么多年展览所形成的一些基本的章法:比如作品的大小,比如用拼贴手法,用的色彩是不是太多或用得太琐碎,或者没有任何修饰,按照以前旧的章法去处理,作品可能一下子不容易被看见。办培训班主要也是对作者灌输这方面的知识。

很多人办班是单打独干的,而您是请了很多高手过来一起办。这样做,您取得的效益如何?

说实在话,当时办班时,我就没考虑到效益,没考虑到这些。包括我当年编《国展获奖书家谈创作》这本书时,我的老师当时问我,你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我当时回答很干脆,我没有什么目的,只想为书法界做一件事情。因为这本书以前没人编过,我现在就是想做这件事,让别人有这么一本书可以读。因为以前纯粹是作品集,学书理念这方面的书也没有,所以我就编了这本书。办班我也是这样,没有想到通过办班要取得多少效益,只是想做这件事情,为书法爱好者做这样一件事情。因为我们当时收费也不是很低,培训的效果我也一直跟踪着,实际上,在《书法报》还刊登过关于我的师生展的一个整版,包括他们入展多少次,我都很关注。从办班的情况来看,还是相当不错的。


您就是爱书法事业才做这样一件事情。

对。

这么多年下来,您培训了多少学生?有没有一个统计?

我对我培训班的学生还是比较关注的,从我办全国的冲刺班开始,我统计是178人,入过国展的应该在60人以上,获过奖的近30人,从这么一个比例来看还是比较高的。从2005年开始,我开始办个人工作室,在《书法报》上一直都有登广告。从2003年办全国第一个冲刺班到现在是12年整,2005年开始办个人工作室,前后教过的学生有400人。如果按效果来说,也有15%-20%的学生出成绩,这个出成绩就是能在全国的专业比赛中入展。

您的这些学生有没有基础?

到我工作室来学习的人一般都是有些基础的,从上海的作者来看有很多是大专班学得比较好的。在上海,他们知道我办这个班是国展冲刺班,就是冲国展,没有这个基础和水平他们还不敢来。一般就是他们觉得还不错的就再来提高一下。我现在教的学生也是以这个为主,当然也有一些零基础的爱好者,他们想跟我学也是可以的。这叫“因材施教”,不同程度的人,他们想得到什么,我们就传授什么给他们。

当一个大专班的学生来您这儿冲刺时,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您能把他培养到一定水平——就是说您把他从一般水平培养到可以冲刺国展的水准?

这个时间也有个体差异。有些人,当你把这些思路告诉他时,他在一两个月内就能解决问题,甚至也有这样的学生,有一个面授的学生他来过两次就解决问题了,因为他以前基础已经很好了。当我把整体章法及墨法告诉他后,两三次他就解决这个问题了。毕竟这种人是很少的,根据我教书法十几年来的经验,一般情况,真正要学书法且有一定基础,有三五年就应该出成绩了。说直接点,五年以后还没有出成绩的话,以后要再想出成绩也比较困难。

那就有一个天赋、悟性的问题。

就像别人学手艺,学三年就出师了,再长些,五年也就出师了。再出不了师就很难了,但也不排除有那种大器晚成的。

现在从大的气候、大的环境来讲,每年的国展数量减少了。这对办班有影响吗?

有一些影响。像2013年的时候,中国书协的展览有20-30个,关于书法的展览将近有20个。我作为一个老作者也很关注、关心展事的变化,我认为一年有四五个展览已经够了。说到这个,之前我们一些文联的领导也提过活动不宜办得太多、太频繁。书法家还是要有大块的时间在家里自我消化,潜心学习、研究,我觉得这样是比较好的。展览太多,加上现在社会快节奏,再加上书家都有一种浮躁心理,都想一夜成名,天天急着去参加各种比赛,那么他们研究的时间、自我学习的时间就少了。

这样对个人也会有一些调整。您接下来的创作有没有什么计划?

这方面我其实也有想法。办班十几年,教学时间也比较长了,马上就由青年到壮年了,49岁了,快到50岁知天命之年了。可能一种工作持续时间长了,个人也有些思考,也会有一些调整。接下来可能慢慢减少招生,我想用大块的时间来进行创作,有这么多年的一个积累,“教学相长”嘛,实际上,我后来也到北京参加了沈鹏先生的书法工作室精英班,主要目的也是想和北京、全国的同道及专家交流,加强自身的学习,趁着现在还比较年轻多创作些作品,多利用大块的时间去提升自己。


您在学习书法上是博采众长,古代的、当代的都在学,当代书家,特别是中年书家,您认为哪几位是比较优秀的?

这方面,具体名字我倒不太想提,但对这一方面我确实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实际上,前面也提到了书家的最终目标是形成自己的个人风格,了解我的人也知道我的书风偏传统、偏帖学,不管哪个书风,帖学也好,碑学也好,我自己对书法的理解有这样一个想法:不管你是哪个年代的,70后也好,60后也好,把作品写到什么程度才是好的,不是说你获了很多奖才是好的,我认为好的作品是:先要写熟练,熟而后生,生中透熟,熟中透生,这个作品才耐人寻味。我经常跟同道交流、跟学生探讨的时候,觉得我现在写得流畅、漂亮、洒脱,这个似乎做到了,但是我还没有写到那种所谓的“生中透熟,熟中透生”,也可以叫“拙中有巧,巧中有拙”的程度,我认为一味地写得很熟,这种作品至少我个人不是太喜欢,我认为中青年里面真正写到我所说的这个境界的人有一些。我觉得这样的人还是不多的,这是我的一个目标,可能也是像我一样的人的共同目标,这个境界可能我们一辈子达不到,但这就像我们立下的一个远大志向一样,要往这个方向去努力,至于我们能走到哪里,能做到多少,能成功多少,就像当年我办班、编书一样,我都没有考虑,就是一路前行。

我们今天的访谈很轻松、很愉快,希望我们谈的内容能够对读者、书法作者有帮助,感谢您!

也谢谢兰主编!




(文字整理:易莉)


张卫东书法作品欣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