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年元旦特刊 从地理方面看,古人如何统一天下?(下)

 梦想童年594 2018-01-01



九 蒙元之统一


辽与北宋俱亡于金。南宋偏安于南方,金则据有中原,但西北疆域,较辽为缩小,因为蒙古高原上诸部已发展至可与封建王朝抗衡的地步。但在早期,金离间诸部,分化瓦解,又派兵屠杀各部人民,因此还未能构成较大威胁。12世纪末,蒙古部首领铁木真,趁金国衰落之际,得以壮大,统一草原各部,遂于1206年建立国家,称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为报先祖之仇,先伐金国,而据有华北北部与辽东之地。此时西边西辽国内遭乱,乃蛮部屈出律夺取西辽。乃蛮为成吉思汗统一前所灭之强敌,加之屈出律暴政,西辽人群起反抗,成吉思汗遂派兵平屈出律。东线只留木华黎偏师镇守,因而金国得以苟延残喘。


不料灭西辽后,成吉思汗本欲与西域通商,商队反被花剌子模守将劫杀,幸存者被剃掉胡须,对于蒙古人乃是奇耻大辱。成吉思汗震怒,率兵西向。时花剌子模也在盛时,颇不以为然,结果遭受惨败,两都失守而苏丹走死里海中岛。成吉思汗部将哲别、速不台远至钦察之地而还。成吉思汗甫一班师,闻西夏背盟伐蒙古,遂兵发西夏。后成吉思汗去世,蒙古大军按照其既定方针,灭西夏。至太宗窝阔台时,出兵以图金国。时金国河北不能守,局促于一东西狭长地带,西达关中,东至淮北。太宗发兵先入关中,取道汉中绕开潼关以攻金,又约宋夹攻,次第克开封、归德、蔡州而灭金。不久与宋开战,但以发兵西征,未暇全力攻宋。


此时,吐蕃诸部听闻蒙古已有半壁天下,遂派出宗教代表至河西,商定事宜,以图免遭战火,后属元之总制院(又改宣政院)。


太宗去世后,蒙古政局尚不稳定,因而未有大的战争。至宪宗蒙哥即位,方又开始大举攻宋,先出兵西南,灭大理而绕南宋之西,又出兵四川、鄂州,以图自上游逼下游(注意:这仍是前人以北定南之策略)。宪宗至合州去世,忽必烈赶回开平即位,与阿里不哥争位,故宋又得以暂存。至阿里不哥被擒,世祖建立元朝,各部南下,全力攻宋。襄阳粮尽援绝,瓦砾一片,最终降元。于是上游不守,贾似道大败于江上,临安旋被攻占。然是时,元世祖犹芒刺在背。其堂侄海都(窝阔台孙)不满于世祖夺位,起兵西北,连败元军。故灭宋之战,元未出全力。然襄阳、临安既下,宋地如扫落叶,不过三四年,全被攻取。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朝最终统一天下。


评:蒙元自漠北建国至混一天下,七十余年,但其中因西征及内战耗费时间与力量,因此并无连续对夏、金、宋之攻势,但大致战略较为清楚,仍是先北后南。西夏与金、宋三国,各怀猜忌,互相攻伐,因此可以借力打力,使攻金之时,夏、宋不但不相助,反而雪上加霜;先定金国,夺其故地,尽有东北、华北,消除西征之后患,又可以燕京俯视华北,成吉思汗虽西征,然河朔终不能为金所复取,一如北宋不能收燕云而终受其弊。传说成吉思汗在世之时,已定下混一天下之策略,先北后南,次第取之。成吉思汗去世,子孙依计而行,故虽有西征及争位内战,至世祖终能混一四海。


十 明之统一


元朝统治后期,天灾人祸。治黄河,而使平日遭监视之百万丁夫得以聚集,遂一并起事,遍及大江南北,号为红巾,欲复宋反元。朱元璋出身布衣,濠州参军,而渐有淮西。及取集庆,以为根据,与群雄逐鹿。其时北有北方红巾主力于中原,与元军相抗,一度出兵北伐,声势浩大。东有张士诚,据苏杭之地,称吴王(后朱元璋亦称吴王,故亦称张士诚为东吴王);西本为南方红巾徐寿辉,为其部将陈友谅所杀,陈友谅自立为汉帝,据江汉之地。徐寿辉部将明玉珍不齿陈友谅,于上游重庆建夏国。以形势而言,元仍有胜算。刘福通终不敌元兵而战没,小明王南依朱元璋。朱元璋之胜,个人以为有如下数原因:


一、北有红巾主力为屏蔽。时元军主力在山东、河南,实力雄厚,早期不可与之决战,后刘福通果不敌。

二、张士诚、陈友谅未结同盟。张士诚不齿陈友谅之为人,故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张士诚未偷袭金陵。实为张士诚短视。陈友谅既灭,上游既定,张士诚则无力以三吴抗朱元璋。

三、元朝之内乱。惠宗(元顺帝)本有望一力镇压,奈何李思齐、孛罗帖木儿、扩廓帖木儿(王保保)互相攻击,惠宗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后之元昭宗)一度欲取惠宗而代之,自乱阵脚,遂使朱元璋得以取南方半壁。加之北方百姓已苦于战乱,人心思定,明军遂势如破竹,沿运河而上,直逼大都。惠宗既北走上都,仓皇无计,山陕遂失,昭宗则退居漠北,中原之地皆归于明。而云南一隅,以远处边疆,得以暂存,也不过十余年而亡。明太祖又出兵东北而退高丽,得有鸭绿江以西之地(按高丽内乱,为李成桂所灭,事后两国以鸭绿江为界,较唐、辽、金、元实为地缩)。


评:明之得天下,有必然,亦有偶然。以江南而北伐得有中原者,世所罕见,然燕山既得,则一除五百余年中原汉族王朝失幽云之弊,得以与漠北蒙古及后之满清抗衡二百余年。


p.s明成祖迁都,褒贬不一。以战略言之,则以天子守国门,风险亦大,危机感亦强。惟漕运之困,靡费甚多,顺天较应天为劣。


十一 清之统一


清先世为建州女真,居于辽东。至明神宗时,日渐壮大。又逢日本侵朝窥明,而东北形势愈为复杂。努尔哈赤一统建州女真,又服海西、东海女真,势力转盛,遂以“七大恨”为名伐明,建后金国。明朝四路出击,以不能同日俱进,兵备松弛,主帅无能,败于萨尔浒,辽东七十余城遂入于后金。


后金既有辽东,而欲入中原。辽西平地狭窄,今称走廊,明军以关宁锦防线拒之。后金太祖攻宁远不克,不久去世。太宗皇太极改变策略,国内集权,联姻科尔沁蒙古,袭扰明朝,并扫左右臂之劲敌以求全力攻明。三征朝鲜,迫其臣属;西破蒙古林丹汗,而有漠南蒙古之地。又屡发兵,绕道燕北,远袭河北、山东。并以反间之计,使崇祯帝杀袁崇焕。终与明朝决战于关宁锦,明军主力殆尽,而吴三桂逃归、洪承畴降清。方是时,可谓太宗之极盛。然大顺军北伐前夕,太宗去世。


明自崇祯帝(庄烈帝、思宗、毅宗)即位,内忧外患。明不得弃山海关,内则力图镇压李自成、张献忠,疲于应付。然李自成、张献忠虽称义军,流寇习气严重,一如黄巢,无根据所在,所过劫掠,竭泽而渔,因而民心实不附,地方豪强拥兵自保,而势必失败。崇祯十七年,李自成于西安建国号大顺,直捣北京。先是,有谋士建议李自成先取南京,夺南方而缓得天下,李自成终不从。此策实为上策。先取南方,与明为南北朝,有鱼米之乡,缓击北方,复与清朝决战,则中原逐鹿,谁得天下尚未知。大顺军自身不固,击疲弱之明廷,两败俱伤,北方终为清朝所有,其势几成定局。


后大顺虽破北京,而不过敛明权臣之财而已。军纪既乱,而清军入关,不过朝夕之事。清军既入关,大顺军不能抵挡,仓皇西退陕西。清军遂有河北,又成旧时以北压南之势。


然势不可谓不可救。南京以福王朱由崧为帝,本可号召南方,养兵备战,而有半壁江山。而忙于内斗,无力外向。清军遂举兵西进,先夺山陕,定甘肃,而分兵东进,取开封,顺河而下,直向江淮。南明军一盘散沙,或死或降,清军几唾手而取南京,灭弘光朝。南明既无统一号令,各藩为政,仍然内斗不已。清军遂入闽浙湘赣,夺两广而逐桂王。四川之地,因张献忠战没而得。后虽一度有将领转投南明,不过昙花一现而已,终不能长久抵抗。于是南明复失两广,又失黔、滇,桂王被俘于缅甸,遂至灭亡。郑成功一度欲复南京,兵败长江。后漳、泉亦不可守,遂收台湾,凭岛抗清二十余年。康熙时终平台。


上述为传统中国内陆之统一。然清朝之大统一,实不止于此。远至清高宗之时,方有极盛国土(一说在仁宗平张格尔后)。其大致经过如下:


清朝所得疆域,至平台之时(1684年),不过其全盛疆域一半。漠西蒙古准噶尔部,至噶尔丹时强大,外结沙俄,内压各部各族,东出兵以逼喀尔喀蒙古(漠北蒙古)。各部不忍其侵暴,转向清朝求援。噶尔丹最盛时,兵至乌兰布统(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境),欲效法元太祖入中原。清圣祖出兵败噶尔丹,而喀尔喀各部归附。先是,沙俄兵入侵黑龙江流域,烧杀抢掠,无所不为,后为清军击退。中俄遂以《尼布楚条约》定东段边界。


清圣祖晚年,准噶尔部入侵西藏,灭和硕特汗国,为清军平定。清于是大致有今青藏二省区等地。世宗时,准噶尔部又在青海多次与清军作战。后势力日渐消颓。至高宗时,遂出兵西域,平天山南北、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名为新疆。后又平大小和卓之乱,以定西北。至是为清最终之极盛大一统。


评:清初远交近攻,而去左右之掣肘,全力攻明;又坐视明、顺等军互斗,而一鼓有燕地。其势遂成以北压南,又不可当。以南明之力,朽烂之至,断无复明太祖之业者,自守尚难,终为清各个击破,次第逐灭,恰似明太祖乘元季内乱而北伐,颇具讽刺。而后清帝以各族共主之名,灭残暴之准部,尽取西鄙,遂有历代版图之盛。然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清之统治,看似一统,而实则分治。清季既衰,而列强纷起瓜分,残破金瓯。


十二 地缘政治经验


一、必有本基。


统一者必先有故土故地,方能辐射周边,以及于天下。历代反封建王朝之农民军,十有九败,大者亦多败亡,根源在此。无根之木,遇风即倒。


二、必先固本基。


初必先扫清环伺之强敌,方能突破一隅,不先为近敌所灭。虽有所谓帝王之乡而无用,若玄汉、后秦,有关中亦无所得。


三、欲攻大敌,必用谋略,参以地利,不可倾巢而决战。


前秦欲灭东晋,则应以蜀、襄为本,以据上游,下逼荆州,再复东图,缓而灭晋。然前秦内既不稳,外又举倾国之兵,一朝溃散,万事皆休。若楚汉争霸,则以谋渐克。


四、欲拒外敌,则必先守险阻;欲守险阻,则必先得民心。


欲拒外敌,地利为先,则必先守险阻。然自古险阻多破于内,故民心更重于险阻。故刘邦退居汉中而后轻取三秦,民心所附;曹操虽地劣而以屯田之法,得保百姓之安定,民心实附之。而国势既衰,上下离心,则覆灭不远,此例甚多。


五、地有粮仓,外有险阻,更胜一筹。


关中何以自古多为帝王本基?以其内有沃壤,外有险阻。河北所利者,南有河水,北有燕山,西靠太行,沃野千里;江左所利者,东有三吴,江淮所通,长江天堑。


六、无绝对之险阻,亦无绝对之平易。


关中虽有地利,然陇西、朔方、河东、汉北、巴蜀皆可长驱直入;河北虽有地利,然辽东、燕北、代北、井陉亦可径入,横渡河水,更为便易;江左虽有地利,然以淮南隔江而对,以荆襄上流下逼,亦无可奈何。


七、地利随时而变,简言之,历史之趋势与地理之变迁内有联系。


以关中为例。五代以前,关中常为帝王乡;然至晚唐,关中之地利渐失,一因漕运之难,二因环境之劣,三因西北之势。而前二因之于古代则无逆转之力。其后则衰,殆至于今。此与内陆经济重心之南移不无关系。



以上的论述,多为姑妄言之,只供作为谈资,若有脱误,还请一笑了之。至于历代统一的战略,因其时代特色不同而不同。但是,地缘战略无论在何时都是重要的话题。我们再次向大家庆贺新年的到来,祝大家万事如意,新年新气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