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泻青丸清肝泻火效果极好,中医应用经验分享!

 美好明天中医馆 2018-01-01

百度搜索“中医智库”,即可体验“中医智库”,获取更多中医知识、养生食疗方、名家医案

泻青丸出自《小儿药证直诀》,是由宋代著名医家钱乙在五脏辨证的基础上,针对肝经实热证所创的代表方剂。全方由当归、龙胆草、青黛、川芎、栀子、大黄、羌活、防风组成,系治疗肝热风动、搐搦惊风之要方。魏小维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多用其治疗小儿热惊风、多发性抽动症、小儿夜啼、睡眠障碍、小儿情感交叉擦腿综合征等各种儿童心理疾病,颇具良效,现选取验案4则报告如下。

泻青丸清肝泻火效果极好,中医应用经验分享!

1小儿情感交叉擦腿综合征

郭某,女,3岁,2013年10月17日就诊。主诉:“夹腿,摩擦阴部半年余”。患儿半年前无明显诱因,时出现紧夹双腿,摩擦阴部,伴汗出,面赤唇红,气粗,家长述每天可发现2~3次,每次持续数分钟,神清,家长训斥后可中止,烦躁易怒,纳少,大便干,小便短赤。否认蛲虫病、湿疹病史。查体示:NS(-),舌红、苔黄腻。西医诊断为小儿情感交叉擦腿综合征,中医辨证为肝经湿热下注证。治以泻青丸,每次1丸,每天3次。患儿服药1周后擦腿动作减少,家长述每3~4d发现1次,继服1个月后,诸症消失。随访3个月未复发。

按:小儿情感交叉擦腿综合征是指青春期前的儿童通过对生殖器的自我刺激而获得快感的行为,属小儿功能性心理-行为障碍。长期处于孤独、单调的生活环境易导致本病的发生,此外,蛲虫病、阴部湿疹、着衣过紧以及长期使用尿不湿的儿童,亦会因局部的瘙痒而刺激阴部,进而形成习惯性动作。

小儿脏腑娇嫩,五脏六腑形气皆有不足,其中肺、脾、肾三脏为甚,而心、肝两脏相对有余。魏教授认为“相火寄于肝肾”,患儿肝经火旺,相火妄动,上扰即见面红耳赤、汗出、易怒;“肝脉循阴器”,湿热下注,则见阴痒、阴肿、小便短赤。因此,治疗应以清肝泻火为主,方用泻青丸。因对本病知之甚少,家长常以打骂、羞辱等粗暴方式予以制止,这易使患儿产生羞耻、自责、焦虑等心理问题,故应嘱家长多陪伴,并给予积极的精神支持,同时应清淡饮食,注意保持外阴的卫生,不着紧身衣裤。

泻青丸清肝泻火效果极好,中医应用经验分享!

2小儿夜啼

梁某,女,1岁8个月,2014年2月4日就诊。主诉:夜间啼哭不安5d,加重3d。患儿5d前受惊吓后寐欠安,多蜷缩入睡,辗转反侧,时呓语。近3d加重,于每夜10~11时左右定时惊醒、啼哭,家长抱起安抚后得以缓解,白天可安静入睡,烦躁易怒,纳少,小便短赤,大便干燥。查体示:精神可,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咽(-),心肺(-),腹胀软,压痛、反跳痛(-),指纹青紫,舌红、苔黄厚。诊为夜啼,证属肝经积热。方用泻青丸,每次1丸,每天2次。患儿服药4d后复诊,述夜寐安,未发惊醒及啼哭,纳少,腹胀满。遂停原方,予保和散冲服。1周后复诊悉愈,随访2个月未复发。

按:魏教授尊前贤之论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受惊恐,惊则气乱,肝失疏泄而气郁,小儿为“纯阳”之体,气郁易化热化火。上夜为阴长阳消时,肝阳亢盛,阳不得内潜,故见夜卧不安,入睡后多惊恐哭啼。正如《医学入门·胎惊夜啼》中所载:“上夜惊啼多痰热,仰身有汗赤面颊;下夜曲腰必虚寒,甚则内钓手足掣。”方用泻青丸以清泻肝火,阴平阳秘则夜卧安。肝气亢盛易横犯脾土,多见纳呆、腹胀,故后期予保和散调理。

3小儿热惊厥

周某,女,2岁10个月,2012年11月21日就诊。主诉:高热抽搐。患儿3d前受凉后出现鼻塞、流涕症状,当日夜间发热,体温上升至39.8℃时突发抽搐,症见牙关紧闭,目光呆滞,四肢轻微抽搐,意识不清,症状持续2min左右后缓解。

遂就近诊治,诊为“高热惊厥”、“上呼吸道感染”,予鲁米那、来比林等对症治疗。11月20日晨起热退,仍流涕、咳嗽,遂至我院就诊。现症见:流涕、咳嗽、有痰、不热,家长诉患儿平素烦躁易怒,寐欠佳、纳少、小便黄、大便头干。个人史:患儿系足月顺产,无窒息、否认脑外伤;既往史:热惊厥(患儿1岁及1岁半时因发热分别抽搐1次);家族史:其父小时热惊厥史;查头颅CT、动态脑电图示无异常。查体示: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心肺(-),指纹青紫,舌红、苔黄。西医诊断为高热惊厥。中医诊为惊风,证属肝热动风。治以泻青丸,每次1丸,每天2次,服药1个月。患儿服药期间发热1次,最高温度39.5℃,未发作抽搐,嘱继用药1个月。随访1年,期间发热2次,均未发作抽搐。

按:小儿热惊厥属于中医学“急惊风”范畴,是儿科常见急症,多发于5~6岁儿童,男孩较女孩发病率高,多出现于呼吸道感染及肠道感染后,单纯发作为其主要类型。冬春之季气候多变,小儿易感受外邪,因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故邪易传变,郁而化火,内陷厥阴,引动肝风,在体温上升期易出现抽搐症状。治疗本证应以清泻心肝火热,熄风止痉为要。明代儿科专著《幼幼集成》描述泻青丸为:“此肝经之主药,……凡小儿作热不退,将成风搐、或已成搐,但服此丸,其应如响”,并极赞其为“幼科截风定搐之第一神药”

4小儿抽动障碍

李某,男,7岁半,2013年3月17日就诊。主诉:间断抽动2个月余,加重1周。患儿2个月前因临近期末考试,学习压力较大,突然出现间断不自主眨眼症状,遂至眼科医院就诊,排除眼部疾病,未予治疗,症状持续2周后基本消失。

1周前受家长训斥后眨眼频繁,并出现偶皱鼻,耸肩,自觉口中苦涩,寐欠安、多梦,小便色黄,大便干燥。家长述患儿平素脾气乖戾,任性冲动,系足月剖腹产(羊水早破),否认窒息史、脑外伤史、中毒史及高热惊厥史,否认家族遗传抽动症史。查动态脑电图未见异常。查体示: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西医诊断为一过性抽动障碍。中医诊断为抽搐,证属肝阳上亢。方用泻青丸,每次1丸,每天2次。服用2周后,患儿抽动症状减轻,偶见眨眼,其余抽动症状消失,脾气较前缓和。继服4周后,症状消失,嘱继服4周,随访1年未见复发。

泻青丸清肝泻火效果极好,中医应用经验分享!

按:小儿抽动症属中医学“慢惊风”、“抽搐”范畴,是一种多见于儿童时期的慢性精神障碍性疾病,与先天禀赋不足、产伤、窒息、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该患儿因学习压力较大、情志不舒,导致气机不畅,郁而化火,故见口苦、烦躁;引动肝风,上扰走窜,故见眨眼、皱鼻、耸肩。《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载:“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上于头目,目属肝,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劄也……治肝,泻青丸。”泻青丸作为泻肝法的代表方剂,具有疏肝、柔肝、泻肝作用,而无虫类药、矿物质等温燥、重镇之弊,在治疗小儿抽动障碍中起着重要的治疗作用。魏教授认为风邪为患,其性走窜,动摇不定,故该病存在自然休止期(一般小于3个月),即便患儿药后抽动症状消失,也应继续服药观察1~2个月后方可逐步停药。且该病与小儿心理活动关系密切,遂嘱家长不予提醒,给予鼓励式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