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
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以急性呼吸道感染最常见。 第一节 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解剖特点 呼吸系统以环状软骨下缘为界划分为上、下呼吸道。 上呼吸道包括鼻、鼻窦、咽、咽鼓管、会厌及喉; 下呼吸道包括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呼吸性毛细支气管、肺泡管及肺泡。 1.上呼吸道 婴幼儿鼻腔狭窄,粘膜柔嫩,血管丰富,易于感染,后鼻腔易堵塞而发生呼吸与吮奶困难。鼻窦粘膜与鼻腔粘膜 相连接,鼻窦口相对大,急性鼻炎常导致鼻窦炎。 咽鼓管较宽、直、短,呈水平位,故鼻咽炎时易致中耳炎。咽扁桃体6个月内已发育,腭扁桃体至1 岁末逐渐增 大,4~10 岁发育达高峰,青春期逐渐退化,故扁桃体炎常见于年长儿。小儿喉部呈漏斗形,喉腔较窄,声门裂相对 狭窄,软骨柔软,粘膜柔嫩而富有血管及淋巴组织,故轻微炎症即可引起声嘶和呼吸困难。 2.下呼吸道 婴幼儿的气管、支气管较狭窄,软骨柔软,缺乏弹力组织,粘膜血管丰富,纤毛运动较差,易因感染而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加,导致呼吸道阻塞。左支气管细长、位置弯斜,右支气管粗短,为气管直接延伸。 小儿肺的弹力纤维发育较差,血管丰富,间质发育旺盛,肺泡数量较少,造成肺的含血量丰富而含气量相对较少,故易于感染,易引起间质性炎症、肺气肿或肺不张等。 3.胸廓 婴幼儿胸廓短、呈桶状;肋骨呈水平位,膈肌位置较高;呼吸肌不发达,呼吸时胸廓活动范围小,肺不能充分地 扩张,通气和换气,易因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而出现青紫。小儿纵隔相对较大,纵隔周围组织松软,在胸腔积液或气 胸时易致纵隔移位。
二、生理及免疫特点 1.生理特点 (1)呼吸频率与节律 年龄愈小,呼吸频率愈快。婴儿易出现呼吸节律不齐,尤以早产儿、新生儿最为明显。 (2)呼吸型 婴幼儿呼吸肌发育不全,呈腹膈式呼吸。随年龄增长,出现胸腹式呼吸。 (3)呼吸功能的特点
2.呼吸道免疫特点 小儿呼吸道的非特异性及特异性免疫功能均较差。新生儿及婴幼儿咳嗽反射及气道平滑肌收缩功能差,纤毛运动功能亦差。婴幼儿的SIgA、IgG和IgG亚类含量均低。肺泡巨噬细胞功能不足,乳铁蛋白、溶菌酶、干扰素、补体 等的数量及活性不足,故易患呼吸道感染。
第三节 肺炎是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所致之肺部炎症,以发热、咳嗽、气促以及肺部固定中细湿?音为临床表现。一、分类 1.病理分类 支气管肺炎(小儿最常见)、大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炎等。 2.病因分类 病毒性肺炎 呼吸道合胞病毒居首位。 细菌性肺炎 有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及军团菌等。 支原体肺炎 肺炎支原体所致。 衣原体肺炎 沙眼衣原体或肺炎衣原体。 真菌性肺炎 白色念珠菌、肺曲菌、隐球菌、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等。 原虫性肺炎 卡氏肺囊虫为主。 非感染病因引起的肺炎 吸入性肺炎、嗜酸细胞性肺炎、坠积性肺炎等。 3.病程分类 急性(1 月以内)、迁延性(1~3 月)、慢性(3 月以上)。 4.病情分类 (1)轻症:呼吸系统症状为主,无全身中毒症状。 (2)重症:除呼吸系统受累严重外,其他系统亦受 累,全身中毒症状明显。 5.发生肺炎的地区分类: 社区获得性肺炎:院外或住院48 小时内发生的肺炎; 院内获得性肺炎:住院48 小时后发生的肺炎。 二、支气管肺炎 1.病因 细菌和病毒。细菌感染以肺炎链球菌多见。 2.临床表现 (1)呼吸系统 大多起病较急,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增快,鼻翼扇动,三凹征,唇周发绀。肺部 可听到固定的中、细湿?音。SaO2<85%,还原血红蛋白>50g/L时出现发绀;PaO2<50mmHg,PaCO2>50mmHg, SaO2<85%为呼吸衰竭。 严重肺炎存在混合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和代谢性酸中毒)。 (2)循环系统 可发生心肌炎;可出现心率增快、呼吸增快、烦躁不安和肝脏增大等心力衰竭表现。 (3)神经系统 轻度表现烦躁、嗜睡;重者出现意识障碍,惊厥,呼吸不规则,前囟隆起。 (4)消化系统 常有纳差、吐泻、腹胀等。若发生中毒性肠麻痹,腹胀严重肠鸣音消失。有时呕吐咖啡渣样物, 大便隐血阳性或排柏油样便。 3.辅助检查 (1)病原学检查
(2)外周血检查 白细胞检查;C反应蛋白(CRP);四唑氮蓝试验(NBT)。 (3)胸部X线检查 肺纹理增强,点片状阴影。 (4)血气分析 4.并发症 (1)脓胸 常为葡萄球菌引起,革兰阴性杆菌次之。表现为高热不退,呼吸困难加重,患侧呼吸运动受限,语颤 减弱,叩诊浊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若积液较多,纵隔向对侧移位。 (2)脓气胸 表现为病情突然加重,咳嗽剧烈,烦躁不安,呼吸困难,面色青紫。叩诊在积液上方呈鼓音,下方 呈浊音,呼吸音减低或消失。 (3)肺大疱 多系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体积小者,可无症状,体积大者可引起急性呼吸困难。此外还可引起肺 脓肿、化脓性心包炎、败血症等。 5.治疗 (1)一般治疗 空气流通,室温维持在20℃左右,温度以60%为宜。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避免交叉感染。 (2)病原治疗 用抗生素之前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用肺组织浓度高的药物;重者静脉联合用药。 肺炎链球菌: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红霉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苯唑西林、氯唑西林钠、万古霉素、利福平。流感嗜血杆菌:阿莫西林加克拉维酸。 大肠杆菌和肺炎杆菌:头孢曲松或头孢噻嗪;绿脓杆菌替卡西林加克拉维酸。肺炎支原体和衣原体:大环内酯类。 用药时间应持续至体温正常后5~7 日,症状基本消失后3 天,支原体肺炎至少用药2~3 周。葡萄球菌肺炎一般于体温正常后继续用药2 周,总疗程6 周。 抗病毒治疗:三氮唑核苷;干扰素;聚肌胞;乳清液。 (3)对症治疗 氧疗:鼻前庭导管,氧流量为0.5~1L/min;氧浓度不超过40%;面罩给氧,氧流量为2~4L/min,氧浓度为50~ 60%。若出现呼吸衰竭,应用人工呼吸器保持呼吸道通畅:祛痰剂;复方甘草合剂;雾化吸入;支气管解痉剂;保证液体摄入量,有利于排痰。 (4)心力衰竭的治疗 除镇静、给氧外,必要时可用洋地黄制剂。 (5)腹胀的治疗 伴低钾血症者及时补钾;如系中毒性肠麻痹,应禁食、胃肠减压,亦可用酚妥拉明(0.5mg/kg), 溶于5%葡萄糖20ml 静滴。 (6)感染性休克、脑水肿、呼吸衰竭的治疗。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 (7)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适应证 中毒症状明显;严重喘憋或呼吸衰竭;伴有脑水肿、中毒性脑病、感染中毒 性休克等;胸膜有渗出的病例。 (8)并存症和并发症的治疗 对并发脓胸、脓气胸者及时抽脓抽气。遇下列情况则考虑胸腔闭式引流:年龄小, 中毒症状重;脓液粘稠,经反复穿刺排脓不畅者;张力性气胸。 三、几种不同病原体肺炎的特点 1.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1)多见于新生儿及婴幼儿,起病急,病情重。 (2)全身中毒症状重,可出现休克症状。 (3)肺部体征出现早(中、细湿?音),极易形成多发性小脓肿。 (4)可有一过性猩红热样或荨麻疹样皮疹。伴有脓毒血症时,可有其他部位的化脓性感染病灶。 (5)胸部X线常见肺浸润,多发性肺脓肿、肺大疱和脓胸、脓气胸等。易变性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的另一X线 特征。 2.腺病毒肺炎 (1)多见于6 个月~2岁小儿。 (2)持续高热,轻症7~10日开始退热,重症常达2~3 周,抗菌药物治疗无效。 (3)早期即有全身中毒症状,如萎靡嗜睡,面色苍白。严重者可发生昏迷或心力衰竭。 (4)咳嗽频繁,阵发性喘憋,紫绀等。 (5)肺部体征出现晚,发热3~5天后始闻及细小湿啰音。 (6)X线常较体征出现早,见大片阴影,且消失较慢。少数病例在极期可有胸膜反应 (7)白细胞总数偏低或正常。 3.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 (1)多见于婴幼儿,尤其1岁以内婴儿。 (2)发热、喘憋、呼吸困难。 (3)肺部听诊可闻及中细湿啰音。 (4)X线两肺可见小点片状,斑片状阴影,可有不同程度肺气肿。 (5)白细胞总数多正常。 4.支原体肺炎 (1)不同年龄均可发生,尤以学龄儿童常见。散发,也可流行。 (2)发热38~39℃,热程1~2 周。 (3)刺激性干咳,持续2~4 周,常伴有肺外症状。多型性皮疹,非特异性肌痛。 (4)肺部体征不明显。 (5)胸部X线多型性改变;胸片阴影显著而体征轻微是本病特征之一。 (6)红霉素为首选,青霉素及磺胺药治疗无效。 (7)血清冷凝集滴度上升1:32以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