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文化的发源地,人祖太昊伏羲长眠之地的“羲皇故都”河南淮阳县有一种叫做泥泥狗的神奇泥塑,这些泥塑造型奇异,色彩古色古香,当地的老艺人称,他们做“泥泥狗”的手艺就是“人祖姑姑”女娲传下来的。人类学家认为,“泥泥狗”与上古的图腾有关,是流传至今最为古老的泥塑和中原早期文化与艺术的样本。 被赞誉为“真图腾、活化石”和“现代活着的文物”。 传说女娲抟土造人的地方就在河南淮阳,当地人称女娲为“人祖姑姑”,并建有“人祖庙”。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淮阳都要举行“人祖庙会”。 “淮阳泥泥狗”是淮阳太昊陵“人祖庙会”中泥玩具总称,是一种原始图腾文化下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又称“陵狗”或“灵狗”。其表现的题材十分广泛,天上的飞禽,地上的走兽无所不有,造型虚幻、神秘。林林总总的怪异形体中有九头鸟、人头狗、人面鱼、猴头燕、蟾蜍、晰蜴、豆虫、蝎子等等,还有各种抽象、变形的多种怪兽复合体共约200余种。在豫东,最大的庙会莫过于淮阳太昊陵庙会。庙会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它几乎遍布所有的乡村。一到这个季节,淮阳周边十几个县市的群众就会云集来,虔诚地祭拜人祖伏羲,然后逛一逛规模宏大的庙会,算是了却一年的心愿。泥泥狗是斋公、香客们避灾、求福,争相购买的“神圣之物”。 淮阳泥泥狗的塑造与绘制跟祭祖、娱神、祈子的目的相联系。它的纹饰图样实质上都是一些生殖符号,是由生殖器官抽象变形而来的一些近似于符号样的花纹。这种形式的出现其实是对其内容的一种反映,繁衍生息就是泥泥狗内涵的核心。淮阳泥泥狗绘制这样的符号正是为了体现对生殖崇拜的一种强烈愿望。 伏羲生活的时代,人烟本来就很稀少,一日,天塌地陷,世界上只剩下伏羲、女娲兄妹二人。这时,人们已从群婚过渡到对偶婚,伏羲又制定出了族内不能通婚的嫁娶制度。为了繁衍人类,兄妹只得求上天作媒。他们从山上推下两扇石磨,如果石磨合在一起,他们就成为夫妻,否则,仍为兄妹。结果,石磨在山下合在了一起,他们结为夫妻。所以,人们至今称伏羲为人祖爷,称女娲为人祖姑娘,而不称人祖奶奶。他们嫌自己生育太慢,就用泥捏制泥人。这些泥人晒干后,都能走动、说话,变成了人。逢到下雨天,他们来不及一个个往屋里收,就用扫帚扫,所以,人有瞎子、瘸子。因为是泥捏的,所以一出汗身上就有泥灰。因这个传说的发生地就在淮阳,所以,淮阳在数千年前就有大量捏制泥泥狗的习俗。人们以此纪念伏羲、女蜗肇始人类开创华夏文明。 海内外专家、学者们评价说,太昊陵泥泥狗是“真图腾、活化石”。太昊伏羲氏是我国发展畜牧业的始祖,狗可能是首先被征服,为人守户、报警、保护畜群。这时,人的思想认识是图腾崇拜式的,认为狗是上天派下来拯救生灵的,是人和畜群的保护神。后来出现了以狗图腾的氏族部落。随着捏制泥泥狗习俗的延续,相继出现了反映远古社会氏族部落图腾和生活现象的各种造型,都加入了“狗”的行列。泥泥狗中的人面猴、对脸人、猴头燕、双头狗等,胸前都绘有母系社会崇拜的女性生殖器图案。泥泥狗老艺人讲:“这些都是人祖爷和人祖姑娘造的人和狗,有老模子,代代相传,谁也不敢改,改了就不是人祖爷造的人和狗了。”人面猴也说明人和猴是一个宗族,人是从猿猴进化来的。《拾遗记》中说:“庖羲丝桑为瑟,灼土为埙,礼乐于是兴矣”。“埙”这个古代吹奏乐器早巳不多见了。在西安半坡遗址和湖北曾侯乙墓中出土的埙,特别是在淮阳东关古遗址中出土的埙和太昊陵泥泥狗中的埙,基本一样,形状象梨,大的如鸡蛋,五孔;小的如蛋黄,三孔。可吹奏出不同的音节,也可伴奏民歌。《诗经》中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就是燕子。泥泥狗中的飞燕,猴头燕,都是部落图腾,其它也有反映现实生活的鸠、蛙等,约为二百多种。有的精致细腻,有的粗犷简括,生动活泼,栩栩如生。 在太昊陵销售泥泥狗,是给人祖守陵、报警和传播人祖圣德于四方的象征。泥泥狗唯太昊陵才有,游人香客只有在这里购买的泥泥狗才有“灵气”。 |
|
来自: 汐钰文艺范 > 《旅行山东、山西、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