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善的守望——记我的老师陈国庆教授

  清泉 2018-01-02

      2018新年的第一篇文章,我要写我的导师——西北大学的博士生导师陈国庆教授。在达德书院的两年传统文化学习结束之后,我们时时想起的,就是老师在这两年的无私付出,他是以怎样的毅力,在做完手术不久后,带领着西北大学的几位知名专家,每个月穿越秦岭,来为安康的学生们授课。他是以怎样的包容,面对着我们这些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

      老师是研究慈善文化的,为慈善事业摇旗呐喊的人很多,但像老师这样真正去执行、坚定去做的人,能有几个?有几个人能够搁下大学优越的教学资源,搁下繁重的学术研究任务,利用节假日来为我们授课?有几个人能拖着疲惫的身体,像老师那样为了给我们讲传统文化,每一次重新备课?且不说我们的基础如何,仅仅是辨析传统文化的精粹与糟粕,仅仅是让我们在中西文化对比中学习,仅仅是设计两年的传统文化课程,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还记得开学后不久,老师带着西北大学的李建森教授、赵润琦教授、王有红教授,让我们进行一次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与糟粕的讨论,在场的学生一片沉默。我大着胆子回答了问题,现在想起来,真是胡说一气,可笑之极。当时的我们,哪里知道传统文化的精粹与糟粕是什么! 而当时所有西北大学的老师,没有半点不屑与不满的神情,对我们的回答微笑着点头,微笑着纠正。包容,肯定,微笑着纠正,微笑着鼓励,那该是多么重要的教学艺术,又是多么重要的人格修养啊!如果不是在学习中发现了自己的无知,如果不是老师的包容和等待,我们怎么会有那么大勇气去读文化史、哲学史?怎么会对文化的比较研究产生那么大兴趣?在我教学的过程中,我有多少次抱怨过学生基础的薄弱,智力的不足,如果我有老师半点的耐心与谦和,恐怕就不至于误人子弟了。老师的涵养与品德,是我一生也修炼不来的。

       老师不仅给我太多的鼓励,默默的关怀,还对书院所有学生给予了关爱和鼓励。达德书院第一届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不是名牌大学出身,仅仅是一群怀着热血做公益的人。有的是公务员,有的是医生,有的是企业干部,有的是工人,有的是老师。学科基础不同,对文化的热爱程度也不同。第一月的作业,老师让我们翻译《论语》,写论文,我们都叫苦不迭。后来,又读《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荀子》《春秋繁露》《苏格拉底之死》《资本主义与新教伦理》《乡土中国》《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等书,每个月都要写论文,写读书笔记,两年要读一百本书,我们这些一边上班一边学习的人,感到压力很大,作业也完成得很不好。但是老师从来没有一句指责的话,只是指导,一次次耐心地指导,我记得论文的写作方法,老师就多次请人来给我们讲解。只要哪个学生有一点长处,老师就丝毫不吝赞美之词。老师多次诵读温洁的散文,发豆果的朗诵,加入云松的“醉薄荷”朗读沙龙,鼓励梅子的红橡林文学平台,协助久成的留守儿童服务站,还为好几个学生特意写了文章。我从未见过哪个做老师的能像恩师这样温和谦逊,包容大度,充满爱心,所有见过老师的人都说,这是真正的儒者风范,真正的儒雅气质。老师以他的言行举止,让我们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儒家精神。
       在书院课程的设置上,显示了老师的学养与智慧。这是做老师的基本功,不仅仅是关爱学生,也要让学生开启智慧。老师经常说,要读哲学书,哲学的意思就是爱智慧,我们都不是很聪明的人,要读那些聪明人写的书。老师还说,不仅要读中国的书,还要读西方的书,听西方哲学的课,这样眼界才能开阔。我们每学一节中国的传统文化课,老师就会安一节西方文化课,常常是两个老师一起来,杨权利教授和王元琪、王有红、安树彬、王宝峰、王翼成、线文、康凯等教授主讲中国传统文化,李建森教授、郭振华老师、付粉鸽教授等老师讲西方文化,我们听过儒学渊源、道家哲学、佛教文化、逻辑学、易学的课,也听过电影文本解读、查拉图斯特拉解读、笛卡尔之思、道德悖论的课。如果说这一两年我略微有些进步,完全得益于在书院的学习。每一个月的授课,都成为我们疏通经络、清除杂垢、眺望远方的重要日子。哲学课让我们的心跳动得更有力,让灵魂得到了滋养,让我们的思想不再拘囿于一个小地方,一个小时代。我们这些错过了最好的学习年龄的中年人,带着现实生活的困惑,带着社会底层渴望启迪智慧的心情,聆听着老师们的教诲。带着各自的感触与共同的理想,回到各自岗位,更有热情地面对生活。           什么是善?启迪人心,唤醒善良,这才是真正的善。在老师的敬业与无私中,我们感受到了真正的善的境界。一种无差等、无分别的爱,一种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的爱,一个人灵魂的纯正与心地的宽广,来自于周围环境的影响,真正的人师,大概就是能给予一个人在童年时所需要的温和、少年时所需要的理解、青年时所需要的指导、中年时所需要的解惑。 

        老师的教育方法,给了我们这些外表是成年人、内在是小孩子的人最好的保护,最好的指导。不仅仅教给我们展望世界的方法,还教给我们如何在现实社会中安稳身心。每一次授课后,老师都会给我们上一节生活指导课,教育我们在工作上恪尽职守、在家庭中尽到本分、在人际交往中不卑不亢。老师曾是多个国家的访问学者,他告诉我们美国的教育、日本和韩国的教育是怎样的,告诉我们基本的做人做事方法。             在两年的学习中,老师教我们怎样调配社会资源,怎样策划活动,怎样联络人员,书院的好几位学员,在这个过程中都得到了职位的提升。因为老师培养的不仅仅是死读书的人,而是能够全面发展、能够发挥力量的社会人。陕西省第一届和第二届儿童保护大会,留守儿童教育培训,安康很多县区的留守儿童援助,都是达德书院组织策划的。书院的很多同学成为讲师,成为单位骨干,成为先进理念的传播者。许多人发表过文章,得到了各种奖励,在社会的各个岗位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大范围的辐射和影响,对一个地区的文化建设来说,达德书院的所有老师功不可没。             有很多人问过我,你在书院学习交了多少学费?我的回答让所有人大吃一惊——没有交一分钱。的确如此,老师们每次来授课都是自己开车,自己订酒店,我们去西安学习,老师们总是给我们提前订好酒店,订好餐厅,课间吃的水果都是老师们给提前准备好。夏天一上完课,老师就把切好的西瓜递给我们,冬天,总是提前把暖气开足,仿佛我们是在替他们学习,而老师带的在校研究生每次都是会场的服务生。像我们这些饱尝了生活艰辛、历经了社会沧桑的人,能够感受到这样无微不至的关怀,又怎么会心生恶念,怎么会不竭尽全力回报老师、回报社会?怎么会不想着努力前进,不辱师命呢?即使只有微薄的知识功底,也会去努力提升自己。           老师的教育方式,开启了新时代慈善文化的传播方式,打破了墨守成规、亦步亦趋的学习模式,构建了成人教育的新典范,开创了公益活动的新思路,书院的第一、二批学员,无人不受益。虽然期间有人质疑,有人意志不坚定,有人受到误解,但是光辉一旦存在,就不会轻易消失。人心向善的种子一旦萌发,就会抵挡和穿越黑暗。在动物性和神性之间,总有那么一条路存在,以走向真正的超脱。

     元旦伊始,老师督促我加入编写的《善的守望》一书付梓出版,谨以此文,感谢恩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