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雨之烛 P1氐众人卜甲 卜甲,存三组刻辞,左侧为“贞…于丁三牛”,中间为“幸爿崇复丁亥卜…贞…其…”,右侧为“戊辰卜□贞羽辛□亚乞氐众人□丁录乎保我”。右侧卜辞大意为“戊辰卜问辛□日,能否呼召亚,腾传众人至丁录,以保卫商王”。这片卜甲为罗振玉旧藏。 2011年3月17日,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评选活动揭晓,在山东博物馆馆藏的20万件文物中,十件文物脱颖而出,成为“镇馆之宝”,其中之一是商代的甲骨文。山东博物馆共藏有五千余件商代甲骨,数量多,学术价值高,在全国博物馆中名列前茅。根据已故著名甲骨学家、历史学家胡厚宣先生的鉴定,国内的甲骨收藏,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之后,省级博物馆中便要数山东博物馆了。具体数字是:国家图书馆,34512片;故宫博物院,22463片;山东博物馆,5468片。但又有资料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还藏有6600余片,不知现在归于何处。 据有关资料,目前国内共藏有有字甲骨13万余片,共计4500余单字。从已经辨识的1500左右单字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商人为什么把文字刻在甲骨上,是因为商王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专门存放。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我的理解是,目前所见的甲骨,并非类似后世所用的竹木简牍,当做一般的书写材料,而是一种占卜用的专门材料。那么我的疑问是,难道商人的文字没有别的功能吗?比如记录史实,发布号令,传播信息等等。如果有,他们又写在哪里?我想,既然是一种成熟的文字,并且使用了那么久,肯定不会仅仅只用于占卜记录,只是我们今人尚未发现而已。也许某一天,会出土某个商代作家的文集也说不定,我对此充满了期待。 关于甲骨文的发现,资料很多,不必我多说。虽然甲骨文的发现者和最初的贩卖者都是山东人,但就山东博物馆来说,其入藏却颇有一番故事。据胡厚宣统计(《甲骨入藏山东补记》,《文物天地》1986年第3期),山博馆藏甲骨来源于罗振玉旧藏1315片,明义士旧藏3668片,博物馆旧藏140片,博物馆旧藏小片50片,博物馆旧藏碎片25片,山东文管会旧藏70片,山东图书馆旧藏9片,齐鲁大学移交65片,广智院柏根氏旧藏74片,广智院旧藏碎片52片。由此可见,主要来源于罗振玉和明义士的旧藏。那么它们是怎么到了山东博物馆呢,说来话长。 945年9月日军投降后,山东胶东行政公署派干部去东北地区巩固地方政权,接收敌产。公署干部高兢生带领十几人到大连远东炼油厂执行任务。发现炼油厂内,一名日籍工程师迟迟不肯随日本侨民撤离,接连几天在厂区徘徊,并十分留意厂区里一个四面焊死的大铁箱。这引起大家的怀疑,就用铁凿撬开铁箱。铁箱一开,人们惊叹不已,原来里面装有1219片甲骨。高兢生等人分析,远东炼油厂是海上码头,此箱应是日本人战败欲运走而未及运走者。 由于当时大连由苏军管理,环境特殊,解放区干部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将这箱甲骨运到山东栖霞保存。那个神秘的日本人在甲骨被发现后,失去踪影。1951年胶东文物管理委员会撤销时,把所藏甲骨给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后来省文管会与省博合并,这批甲骨成了省博的珍贵馆藏。胡厚宣鉴定这批甲骨时,发现正是抗战时期不知去向的著名金石学者罗振玉所藏甲骨。 这批罗振玉的旧藏甲骨中,有四片是特级品和精品。分别是一片“鬼方”,据说“鬼方”甲骨全国仅有三片,其中两片在台湾;另一片刻有带“金”字旁的“马”字,“金”在甲骨中十分罕见,此系《甲骨文合集》中的唯一;还有一片正反面均有刻字,内有三个字呈“龟”型,在甲骨文资料中也是罕见的;再有一片的正面刻一“虹”字,此字边上的两道弧当是龙身,下端是龙头,作二龙吸水状,古人认为龙出吸水即天晴,故为“虹”字。 明义士的藏品又是怎么回事?明义士为加拿大传教士,1910年,明义士接受加拿大教会授予的牧师职务,来到中国传教。他在河南武安、彰德等地调查收集文物,其中尤其专心于甲骨文。据传搜集到甲骨五万余片。1933年,明义士到齐鲁大学教书,他从历年藏品中选出一部分,由安阳运抵济南。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他离开齐鲁大学并带走许多珍贵文物。来不及带走的文物装箱封存在齐鲁大学。1942年,日军占领齐鲁大学,明义士的朋友们将藏品分别存放,其中一箱甲骨藏在学校金库里,其他埋于校园各处。同时绘制两张方位图,正本转交明义士,另一份由外籍传教士安德鲁保存。抗战胜利后,明义士的同事们回到齐大后,将明氏的大部分藏品从地下挖出转移。还有一部分,埋在地下未动。挖出的那部分及金库所藏,因时局动荡,流散分藏于天津北京等地,但明义士仍希望有朝一日,一并捐赠齐鲁大学收藏。但事与愿违,他的藏品依然风流云散,一部分,1948年9月被明义士的同事们违背明氏意愿寄回加拿大,后被安大略皇家博物馆收藏;一部分解放后意外发现于故宫博物院;一部分阴差阳错流归南京博物院。 如此说来,明义士的甲骨没有山博的份了,但且慢,不是还有一部分没有挖出来吗?1952年,将要离开中国的原齐鲁大学英籍校长林仰山向学校交出这份绘制于1942年、标有明义士甲骨埋藏位置的“藏宝图”副本。按照图中指示,发现文物140箱、29457件,其中甲骨8080片。至此,明义士收藏的甲骨经过二次出土,重见天日。这批甲骨有字的3668片,与罗振玉的藏品,共同构成了山东博物馆藏甲骨的主体。 (部分资料来自皇华馆博客) P2鎷卜骨 卜骨,存10字。右侧为“辛卯卜在贞”,左侧为“王其步□鎷”。大意:辛卯卜问,商王要举行祭酺,可用铜色的马做牺牲吗?这片带有“金“字旁的卜辞,成为甲骨文记录或反映青铜制造使用历史的极其罕见的资料。带“金”字旁“鎷”看见了没有?就是最左下方这个字。 P3尞于六云卜骨卜骨,刻辞达108字,辞与辞之间以横线间隔,较完整卜辞达12则,堪称省博所藏甲骨之最,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P4 立中亡风卜骨 卜骨,形体较大,字体清晰。上部残失,存卜辞9字,右为“…其立中亡风,左为“亡风易日”。大意是立起来测风,没风;是不是就要阴天? P5羽辛巳雨卜骨 卜骨,残缺,但卜辞意思完整,共9字,辞为“庚辰卜,□贞,羽辛巳雨”。意思是戊辰这天卜问明天会不会下雨。 P6献羌卜骨 卜骨,残存10字“…于唐卅羌卯卅牛…鬯二月”。“唐”指第一代商王“成汤”,卜辞大意是祭祀先王唐,用三十个羌人、三十头牛,还有酒等祭品。 P7王勿征(工口)方卜骨 卜骨,卜辞共19字,释为:”庚申卜,□贞,王勿征(工口)方,下上弗若,不我其受祐。“,大意是,商王欲征伐(工口)方,占卜结果是先王不允,得不到祐护,于是劝告商王不要出征。 P8□王鄕卜骨 卜骨,卜辞分三段,上段6字,“贞勿隹王自鄕”,卜问商王亲率兵迎战的凶吉。中间卜辞三字,“□王鄕”,下段残缺。 P9甲子表卜骨 此片卜骨存字128个,但多重复且内容杂乱。多见甲子、乙丑等,故称甲子表。此骨不像占卜,倒是有点像用做笔记本的意思。 P10不受年卜骨 卜骨,共完整卜辞11字,2字残。中部6字“贞我不其受年”,意为今年谷物能丰收吗?下部5字“贞勿乎取牛”,意为能获得到牛吗? P11禽鹿卜骨 卜骨,残存18字“□只禽鹿五十只…□贞今日我其□…□贞尞于”,意思为商王猎获鹿五十只,燎祭上天。 P12鬼方易卜骨 卜骨,残存4行18字,“□贞乎龙田于…卜□贞鬼方易…申小□贞…子卜”。这就世上仅存的三片刻有鬼方的甲骨之一,只是太小了,我没本事拍得更清楚了,看见没有,中间那个有“田”字头的,就是甲骨文“鬼”字。鬼方是商周时居于我国西北方的少数民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