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六大茶类由来

 适应期 2018-01-02
原文地址:六大茶类由来作者:人暖茶不凉
[转载]六大茶类由来

一、【制茶历史】

从古时的生煮羹饮,到现在的六大茶类,茶经历了几大发展阶段。而每一次制茶技术的改革又是由问题推动的。人们的饮茶习惯、使用的茶器也与当时茶的形态有关。当然,这一切都与时代背景有关,不管是政治的、经济的,还是技术的。

1、制茶的原始时期 - 生煮羹饮

  远古,茶最初是药。战国时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将口传的茶的起源记载下来:“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3000年前,茶成为祭品。到了周代极重岁时祭祀,将茶作为祭品。《周礼·地官司徒》记载“掌荼”和“聚荼”以供丧事之用。至于食用方法,采集野生茶树的鲜叶,在锅中烹煮成羹汤而食,作为药剂,味道苦涩。

2、制茶的起源时期 - 晒干收藏

春秋到东汉公元前6世纪,茶既是祭品,又是菜食。春秋时代(公元前547-前489年),晏婴《晏子春秋》说:“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食,炙三弋五卵茗菜耳。”茶叶作为蔬菜,与煮饭菜相同,没有特别的烹饮方法和器皿。茶叶与饭菜调和,降低了苦涩味,但还是叫苦菜。

2000年前,茶已经茶已经成为商品。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王褒《僮约》说“炰鳖烹荼”,“武阳买荼”。即家僮每天既要在家烹茶,又要外出到武阳买茶。由此可知,西汉时茶叶生产已从原产地云南传到四川西北部,而且已经量产,成为士大夫们生活必需品了。

东汉时,名医华佗《食论》说“饮茶益思”,茶已经在民间普及。

3、制茶的发达时期 - 蒸青团茶到散茶

约1000年东西两晋南北朝,制茶饮茶逐渐受到重视。西晋张载、左思、郭璞等人的著作里都曾提及茶事。特别是郭璞,把对茶树的认识写在《尔雅注》里,阐明茶树的性状。

东晋,饮茶风气逐渐扩大。元帝(276-323年)时出现了最早有记载的贡茶。东晋传入佛教后,六朝(222-589年)佛教盛行。僧众通过饮茶解除坐禅瞌睡,所以大力提倡饮茶。那时,茶树大都栽在寺院和宫庙内,并且逐年改进制茶法。

到了北魏,张揖《广雅》已经说明了饼茶的制法。此期间,茶叶从生煮羹饮发展到制饼碾末,目的是改进茶味、方便贮藏。这时已有了专门的烹饮方法:饮时捣成碎末放入壶中,注入沸水,加上葱姜调味,“煮之百沸”。饮茶,半为药用,半为款待宾客,已有简单的专用器皿了。

唐代饮茶成为上流社会的风俗。中唐建立“贡茶”制度,士大夫阶层对茶引起了重视。此期间,开展与回纥的茶马交易、收取和增加茶税,茶成了当时的主要税入之一。

贞观十五年(641年),饮茶习俗随文成公主出嫁藏王而传到西藏。

到了8世纪中叶,东南出产的茶叶大量向北方推销。至德宗建中时(780年),康藏少数民族也开始到四川买茶。

陆羽《茶经》对制茶和栽茶的理论、技术做了详细阐述。卢仝作《茶歌》宣传饮茶的好处,使此风气传播到民间,甚至成为交际手段。

以上皆造成饮茶和研究茶叶的浓厚氛围。针对饼茶的青草气味很浓,人们经过反复研究和实践,发明了蒸青制法。之后,又产生了茶汁苦涩的问题,于是将鲜叶先洗涤后蒸青,蒸后压榨,除去茶汁再制饼,降低苦涩味。

相比之前,唐代沿用了研末注水的饮茶方法,但不再崇尚加入调味品,而追求茶本身的真香。同时,茶具已完全分离出来,生活讲究的家庭都备有24件精致茶具。陆羽的《茶经》详细记录了器具、烹煮、用水和饮茶方式。西安法门寺出土的唐代银鎏金茶具更证实了书中所述。

自宋至元约经300多年,先是从蒸青团茶改为蒸青散茶,保持茶叶原有的香味;然后改进为炒青散茶,利用干热发挥茶叶的馥郁美味,这是制茶工艺的重大改革。

4、制茶的兴旺时期 - 从绿茶到各种茶类

约500多年明代改煎茶为撮泡,紫砂壶应运而生; 茶叶生产不仅涉及国家财政收入,茶叶易军马,茶叶易粮食,对扩充军备也有一定影响。同时,为加强对边远地区的统治,设立茶官。都间接刺激了制茶技术的发展。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正式下诏“罢造龙团”,“茶户惟采茶芽以进”。同时,广泛采用锅炒杀青,其制法在许多茶业专著中有详细论述,且都着重在香气方面。蒸青改为炒青是一项很重要的发明,不仅克服了蒸青程度难以掌握的弊病,而且充分发挥了茶叶原有真香,同时降低了制茶工本。由此可见,炒青方法能够沿用至今,不是没有原因的。

由于散茶的普及和炒青工艺的发展,饮茶方式也有了本质的变化。壶成为泡茶器,而非原来的煮茶煮水器。如陈师1593年《茶考》所载:“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明中期开始流行用宜兴紫砂壶泡茶。晚明文震亨《长物志》记述:“(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供春最贵,第形不雅,亦无差小者。时大彬所制又太小,若得受水半升而形制古洁者,取以注茶,更为适用。”

及至清代,饮茶风气更为普及,深入民间。饮茶的人愈多,制法愈精巧,研究改进制茶技术的工作也就愈加深入。炒青发明后,人们在实践中体会到,采用不同处理方法,得到不同结果,茶叶花色越来越多。如松萝、龙井、珠茶、瓜片等名茶相继出现。

明清期间,推测是由于绿茶制作过程的缺陷,发明了黄茶类,具体时间不可考。又因长途运输等原因,发明了黑茶。在明末清初时开始制造,比黄茶为迟。

红茶的发源时间亦无确切记载,当在明嘉靖三十九年前(1560年)。地点是福建。根据推测,最早是在福建崇安产制出工夫红茶和小种红茶(烟小种),先由崇安传到江西铅山的河口镇,再由河口镇传到修水,后又传到景德镇。再由景德镇传到安徽的东至,最后才传到祁门。

乌龙茶的生产当在清雍正年间,在福建安溪创制,首先传入闽北,然后传入台湾。这与当时工夫红茶品质下降,绿茶遭到印度红茶冲击销路不好,都有关系。这些因素推动了制茶技术的革新。

近代白茶的起源是由于大白茶树的发现。最早在政和。时间一说是光绪五年(1879年),一说是咸丰年间(1851-1861年)。官方记载是1874年之前。可以初步断定,白茶是在19世纪50-60年代开始创制的。

关于饮茶方法,在闽、粤地区流行乌龙茶的“功夫茶”泡法。功夫茶具有“四宝”,即潮汕炉、玉书碨、孟臣罐、若琛瓯,均小巧玲珑。清袁枚《随园食单》“武夷茶”条载:“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这就是今天中国功夫茶的原型。

6、制茶的机械化时期 - 清末至今

约100余年清末以后,茶叶成为主要出口物资之一,也刺激了制茶技术的革新。如今的由来茶叶耕,采,制三个方面的生产工具,略述如下:

茶园耕作机具 – 喷灌机,拖拉机,中耕除草机,茶园耕作机

茶叶采剪机具 – 手动采茶机,电动采茶机,机动往复切割式采茶机,修剪机

绿茶初制机具6种:双锅杀青机,转筒式杀青机,揉捻机,解块分筛机,往复式炒干机,圆筒式炒干机

红茶初制机具7种:萎凋槽,揉条机,三种揉切机,解块分筛机,烘干机等

精制机械11种:平面圆筛机,抖筛机,阶梯拣梗机,圆片切茶机,复炒机,匀堆装箱机,风力选别机,切抖联合机,螺旋切茶机,齿辊切茶机,滚筒车色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