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到一本《清稗类钞农商类》的书,载贵州一农民,把山中的野生老虎变成家虎,并训练它成为畜力耕地,起先觉得匪夷所思,假的。 记得小时候我家养了一头母黄牛,那时节每年都会生一头小黄牛,当小牛长了一年左右的时候,父亲就告诉我,小牛的牙口齐了,该去教它耕地了。因此,父亲就和我一起就牵着小牛到家附的花生地里教它耕田。刚刚学耕田的小牛,不能先到水田里进行,都是在没有水的旱地学习。 当把犁及肩膀上的枷带到小牛肩上的时候,那它拼命地跳起来,头不断地晃动,要把这带着铁链子枷锁挣脱,四个蹄子不停地在地下刨,要它干活表示强烈抗议。这个时候,父亲就会大声喝它,并拿起手中的竹鞭子,在小牛的背上抽打它,直到它停下不挣脱枷锁时才住手。枷和犁都给小牛戴上之后,就要扶住犁对着土地命小牛往着耕了。它用力一走,觉得分量不轻,又开始往后退和跳起来。这个时候,父亲又要先吆喝它,然后就按住它的头抽打它一顿,它才听话开始往前走。但走到田的头上要转弯的时候,小牛又开始抵抗,你用绳子拉它往左,它偏往右,还想逃走。父亲又采取前面那招数,不停地吆喝,然后揍它一顿。通过差不多二三天的时候,在上面这三个关键点上,不停地吆喝,不停地揍它。最后它就老老实实地下田耕地了。而且小牛学耕地是先易后难的,先是在旱地、继而浅的大块的水田、然后弯多的小块田,最后就在很深的田耕地。 我觉得要训练好象牛这么老实、听话的家畜来耕地,确实要花费一番功夫,需要差不多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才能使它耕出一块象样的土地。 《清稗类钞农商类》记载讲得有板有眼,也是属于正史里记载的,不得不信。因此,我想起自己小时候训练小牛耕地的事情,感觉到这么难,而要把老虎教成耕田,那简直就是比登天还难的事情了。 话说这农民是先在山里抓住一头小老虎,绑住它的脚,然后将它关在笼子里,改变它的膳食结构,本来是老虎是食物链顶端的肉食动物,农民是天天给它五谷杂粮,一开始时老虎自然不习惯,绝食。但时间一久,实在是在饿了,没有办法,总不能白白地饿着等死吧,于是饥不择食,久而久之,也就变成了食素的和尚了。 这时,农民需要它耕田,就得把把老虎那些不利于干农活的装备解除,拿作战来说是缴枪不杀,老虎的主要武器就是尖牙利爪,就用铁锤将它的利牙敲掉,用大剪将它的爪子剪掉,让它身上的装备不再具备攻击性,让虎爪跟牛蹄没有区别,“使之平贴如牛蹄。”更重要的将它适合捕食的部分全部删除,大体上和牛就没有太大的差别了。 卸掉了攻击性装备的山大王继续被关在笼子里,继续投给煮熟的谷物大米,此时尚未彻底改变饮食结构的它,当然吃不饱,农民在此时故意将它放出笼子。放虎归山,王者归来,应该是件高兴的事,只可惜,大王风采犹在,却没了利牙和钢爪,山上的兔子、獐子、山羊之类抓到了也吃不了,没有牙齿不能咬,没有利爪不能撕,只能看着美味干瞪眼,真可谓“时不利兮骓不逝,虎兮虎兮又奈何”,在山中转悠几天,山大王形象还在,可是武功全毁,宛若从前皇宫里的太监一样,佳丽三千只饱眼福,无奈之下,老虎又回到了农户家中,吃青菜淡饭度日了。 既然你要靠我,回来了,那就象现在的老板一样,你得想从我这里拿钱,你得听话,服从安排,所以,一开始不给它饮食,老虎不得不摇尾乞怜,于是用绳子系好它的脖子,然后再给它一点食物,并给它取了个“虎牛”的名字,叫喊它的时候就给它吃的,这老虎就知道喊这个就是叫它,而且有好处,就格外的听话了,通过有食物的训练,老虎慢慢就像牛一样掌握了人的命令,因为只有你听人的命令,才能得到好吃的东西。 这样,就像我小时候训练小牛下田耕地一样,明白主人叫你前进、左转弯、右转弯、停止等,“于是架之以犁,使习耕。”这老虎一试耕地,农民发现,比牛都更好使,无牛之惰,有牛之功,大王耕田,那可不是吹的,比牛大哥厉害多了,“且力强而性奋”,力量大,干劲足,雄赳赳气昂昂,自有一种比牛还要牛的气势,一亩地一眨眼功夫就犁完,简直比现在的拖拉机还更快,真牛B。 这农民自从把老虎变成耕地的牛之后,那种田的效率就大幅度提高,生活质量自然就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每天傍晚收工回家的时候,踏着西下夕阳,肩荷农具家什,牵着老虎大王和牛啊羊啊并肩而行,大家相安无事,其乐融融,真可谓,家有老虎大王耕地,一幅真正的农家之乐,自此,每逢过年之际,别人家的门前的春联是六畜兴旺,唯独他家改成了“七畜兴旺”,一时当地传为佳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