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張圖 看中國學生為寫作業少睡多少小時

 岑劳诗的书斋 2018-01-02

 

 

中國學生寫不完的作業

中國孩子每天有做不完的作業。(取材自中新網)

2017年中國學生日均寫作業時長為2.82小時。人工智慧教育平台「阿凡題」發布互聯網教育大數據報告顯示,78%家長每天陪孩子寫作業。陪寫作業已成為親子關係的殺手,數據顯示,有75%家庭曾因寫作業「開戰」。

北京青年報報導,人工智能教育平台「阿凡題」最新發布的《中國中小學生寫作業壓力報告》顯示,91.2%的中國家長有過陪孩子寫作業的經歷,其中每天陪寫的家長高達78%。過去3年來,中小學生日均寫作業時長雖然由3.03小時降低為2.82小時,但今年的最新數據仍然是全球水平的近三倍,比美國的1.22小時、加拿大的1.1小時多了一倍多,每天消耗在作業上的時間可能高居全世界第一位。

學生苦 比美加多1

這一數據並不令人奇怪。近來,「我做錯了什麼,要陪孩子做作業」之類吐槽文章和「上海爸爸陪娃寫作業氣到崩潰」等新聞,無不在網路上引起熱議。中國中小學生的作業時間是否過長?我們又該如何應對這一老大難問題?

中國中小學生日均作業時間將近全球水平的三倍,這是否能説明中國學校布置的作業是國外的三倍?有人認為,中國教育依靠的是題海戰術,發達國家學校往往注重寓教於樂,外國青少年的校園時光是悠閒而美好的。事實真是如此嗎?

去年英國衛報刊登文章,介紹海外家長與學生在面對繁重課業負擔時的煩惱。文中,一位來自倫敦的家長抱怨道:「我兒子總是感覺作業壓力大。」原來,他的兒子的作業是製作一張關於一戰的海報,為此要花上好幾個小時查找資料。這不僅占據他很多時間,而且他最後也沒學到什麼,帶給他的只有壓力和睡眠不足。外國孩子並不都能在求學生涯中優哉遊哉,相反,需要完成的作業對他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來,每到中考高考季,網路上都會出現法國高考作文題。這些題目的「高大上」,總能引來網友的一陣讚嘆。殊不知,若不具備出色的思辨能力與深厚的哲學素養,是無法寫出令人滿意的答卷的。而這些能力的養成,離不開相當充足的閱讀量。歐美青少年在課後需要完成讀書心得、研究報告,難度頗高。簡而言之,絕無輕鬆二字可言。

親情毀 75%家庭開戰

報導指出,每當談到中國學校的作業情況,「減負」總是個繞不開的話題。我們是否能將「減負」粗線條地理解為讓學生少做一些作業呢?其實,問題不在於作業的數量與難度,而在作業的設計是否合理、科學。實際情況是,不少中國學生和家長將大量時間浪費在沒有用的工夫上,以致對完成作業産生厭煩情緒。家長簽字、給孩子批改作業、替孩子做課件、辦手抄報……孩子的「家庭作業」變身「家長作業」的現象讓人嘖有煩言。

據悉,78%家長每天陪孩子寫作業。陪寫作業已成為親子關係的殺手,數據顯示,有75%家庭曾因寫作業「開戰」。

報導表示,中國家長應調整心態,將「望子成龍」的心理預期適當降低。深夜「吼媽」、「吼爸」的出現,是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出了問題。教育就是用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當陪讀演變為必不可少的生活任務,家庭教育也就變了味。與其為此傷心傷肺,傷筋動骨,不如讓陪寫作業變得更為彈性。如此,學生與家長也才能夠擁有更為輕鬆的心態。

專家憂 扼殺孩童創意

香港南華早報報導,來自芬蘭的早教類初創專案歡樂學院(Fun Academy)的聯合創始人、「憤怒的小鳥」(Angry Birds)的創始人彼得韋斯特巴卡(Peter Vesterbacka)認為,中國的教育體系是中國引領下一波科技創新浪潮的絆腳石,他建議:「少上點學,少一點作業」。

韋斯特巴卡正在將該國知名的教育體系搬到亞洲,該公司現正在上海、南京、成都、香港和新加坡等地開設幼稚園。維斯特巴卡稱,中國的教育行業有著巨大的商機,但需要「用更多參與、更多樂趣和更高效率來加以改善」。

「中國和廣大亞洲地區的教育都有著很長的上課時間及成堆的作業,我認為這會扼殺主動性和創造力」,韋斯特巴卡出席於深圳舉辦的火星峰會上說。

據報導,在中國其實已有很多家長更傾向於玩耍和體驗學習,而不是死記硬背的教育理念。韋斯特巴卡認為,中國的教育領域存在很大一片藍海,但還需要更多的參與性、樂趣性以及高效率。

「我們正在彙集芬蘭的教育經驗,為老師和學生開發有趣的學習環境,教學工具以及基於遊戲的學習工具。我們的課時更短,作業更少,但我們的成績更好。」韋斯特巴卡說,在機器可能取代人工的未來,所有國家都必須讓國民更有創造力,才能不被替代。

中國的中小學生每天消耗在作業上的時間可能是全球第一。(新華社資料照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