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的变革

 七星钓客 2018-01-03

 苏轼评价钟王书法与颜柳书法时曾说,“钟王之迹箫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

 

苏轼这段话高度赞扬钟王书法和颜柳书法的成就及特点,十分中肯。说在他那个时代,钟王之法益微,也是书法史上的重要事实。这里涉及书法革新与继承的历史规律性方面的一些问题,需要梳理。

 

                                             

 

关于钟王书法,东坡之言精到之至,钟王笔画简约,而笔画不到之处,更有无限奇妙,意旨与景象幽深,莫知底细。故能使观者心神慑服,视之若神灵。颜柳笔法丰富,严密周到,在唐之后,莫不追求其笔画技法,然而意旨一望无余。由此知书法神韵远在技法笔画之外,这也是晋唐书法的差别。

 

苏轼说的因唐法盛而晋法衰的事实,也是真实的。书法史上经历了不断的兴衰之变。看看苏轼之后的书法史,也是这种路子。宋代苏轼为首的宋四家书法成风,一路走到元明时代,又是赵董各领风骚。再到清末金石之风盛行时,篆隶盛行,不仅钟王之法,而且唐法,苏轼和赵董都一时不见踪影,清代书法形成了一个最大的断层。

 

但从另一方面,好像这种担心也是多余的。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不仅二王未曾式微,唐法也未曾式微,苏轼,赵董都未曾式微。清代以来,直到现代,儿童启蒙的书法范本欧颜柳赵,正是以唐为宗。从苏轼时代,到赵董时代,到清代及现代,书法界一直喊出重返魏晋的口号。不仅历史上这些公认的优秀书法传统未曾断绝,连那些曾经不被重视的摩崖刻石造像,都又被发现成为流行的时髦,古老的篆隶都重新获得新生。

 

这好像存在一种二律背反,存在一个变与不变的逻辑,其实这就是变革与继承的关系。首先是变,变是常态。不变就没有发展,意味着停滞僵化。变就意味着推陈出新,旧的被淘汰。钟王之法被唐法取代,其后一个代替一个,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种过程展示了笔法与书法的历史变化,新的形态与新的时尚代替旧的形态旧的时尚。这就是古人说的三代不相袭。变的是时代个性。

 

但传统不会消失,必然作为基础服务于新的历史形态。对传统的理解,也不会理解为是完全过时的形态,而是以变化的形态适应新的潮流。任何新的形态,随着历史的前进,也会化为旧的,被取代,而又化为传统,服务于新的形式。在任何新的时代,也不会完全抛弃旧的传统,而恰恰不断重温旧的传统,以此成为新时尚的重要营养。比如二王书法,代代都奉二王为宗师,但不可能或不容易完全重复王羲之的笔法,而是使其在发展了的基础上发挥重要的基础性影响。颜柳、苏轼、赵董都是如此。他们没有渺然而去,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完全恢复他们也不大可能。任何时尚、潮流与方法都是这样,潮起潮落,涨潮之后又退潮,新法取代旧法。书法史就是变法史。变革与继承成为常态。

 

                                              

 

书法的时代变动的原因,值得讨论。变动的是时代之象,不是书法一般取象的物象,这是因时代而变动的历史之象。这种变动突显的是书法时代发展了的现实与具体的特点。书法的时代性与时尚,与一般艺术的时代性或时尚不同。它是书法自身历史发展在一个特定时代的综合。它不是随意的,而是深深取决与书法内在的原因,反映书法发展的历史规律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不可能横空突兀出现一种主观创造的前后无关的书法形式,而是合乎历史逻辑的书法形式应运而生。

 

任何时代的书法都是先前的继承,又是处于历史最前端的创新。书法时代的发展变革是因为需要克服现实存在的缺陷而产生的。就像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是由于填补了未认识的领域,或纠正了现存知识的错误一样。也就像生产力的发展,总是由于生产手段的改进或科技进步,现实了过去达不到的生产能力一样。书法的历史发展表现为书法技术能力的革新,以不断扩大书法表现能力的过程。

 

书法历史发展变革的原因,不能在艺术风格领域寻找。书法艺术风格的历史发展是变动的,常常表现为艺术风格可能会发生突变与转折,甚至是断裂。艺术风格的变化只是书法变革的表面现象,说它是书法发展的本因只是同义反复。书法的历史发展变革的原因应该在书法的技术方法领域去寻找。

 

书法历史发展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在于技术方面,而不在艺术风格方面。这是因为艺术最后决定于方法。艺术是形象的,形象的创造在于方法。所谓的意境与取象等等虽好,但最后要依靠适当的技术方法来实现,没有这种适当的技术方法,一切都是空的。书法艺术的意象内容固然是在书法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发育起来的,而书法的表现方法技术体系,也是需要在书法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解决技术方面的矛盾,而逐渐发育和完善的。

 

书法历史发展变革的最深刻的原因,在于书法技术方法领域存在缺陷需要不断完善与前进,这是书法变革最根本的原因。这个原因长期被人们所忽视。从书法表现的技术方法来看,任何表现方法都是具有特定历史特点的具体方法,这种具体的表现方法总是有具体的技术特点或技术层次性,也就是说,有其表现的适应性,既有长处,也有不足。在这种具体技法形态的适应性得到一定的或比较充分的发展之后,它的不足或缺陷方面就会突出起来,这种方法就会过时,这就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寻求新的技术方法来得到解决。如何解决技术方法存在的缺陷,就成为书法在这个历史时点上的主要矛盾。这就需要在技术方面进行新的尝试,实施技术方法的突破。一旦能够寻找到解决这种缺陷的新的方法,立刻就会形成新的潮流新的时尚,风生水起,推出一个新的书法历史时代。

 

书法的技术方法决定书法艺术的观点,是解开书法发展问题的一把钥匙。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创新,归根结底是书法技法的继承与创新,书法的发展变革总是表现为书法技法的发展完善。可以用这个观点解释和研究清代书法断裂现象。清代书法断裂现象,是书法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时书法现象,是指在清朝建立的前期,原本流行赵董书法遗风,而中后期篆隶与魏碑突起,书风陡然转变的现象,好像书法的流行时尚到这里出现断裂。

 

用以上的原理,可以作这样理解。由于明代笔法体系在尚意尚态的风尚下,只注意夸张线条形态的奇异化,而产生了中怯的弊病。清代前期仍然继承这种风格,使这种弊病更加严重。客观上产生了纠正这种弊病的技术发展的历史要求,这种要求因清代前期的拖延而更为强烈。在清代中期终于发生了这种转变,金石书法陡然兴起,成为医治中怯的一剂良药,因而能够为社会所普遍接受,成为新的和书法潮流与时尚。这不是用猎奇能够解释的,原因就在于反映了书法历史发展的必然技术要求。当然条件也是重要的,就是当时碑刻书法的发现与研究,及甲骨文的发现,对此发挥了激发的作用。

 

                                             

 

书法界历来有重意象轻技法的现象,有时把重视技法称为书匠,这对书法发展是不利的。中国古代,虽然重视“艺”,但只重视伦理道统方面,而不重视“技”这个环节,把技术层次贬得很低,这是一种认识缺陷。中国的书法虽然应用广泛,但在人们的观念里,书法的技法仍然属于“技术”的层次,这是中国的书论不够发达的原因。就是在寥寥的古代书论中,仍是取象及伦理方面为多,其纯粹的技法论述少之又少,这是书法艺术在理论上陷于神秘莫测的根本原因。

 

关于技法的发展成果需要重视,需要全面继承,不应回避。相比书法的意象,对技法方面更需要重视,就像过河要依靠桥和船一样。书法如果脱离了技法来谈书法艺术的,必然云里雾里不着边际,如讲天书。书法的继承要重视技法,而创新也要重视技法,要重视在技法领域的创新,才是真正的书法创新。书法创新绝不是只在笔墨形式上作花样,要在技法方面有所前进有所创造。研究技法不能只是启蒙的内容,要跟得上书法的历史变革并解释其原因。

 

用这个观点可以研究两个时期的书法现象,第一个是五代时期的杨凝式,章法堪绝,在韭花帖中,既有单字结构的章法变化,又有行间的章法趣味,整篇的章法意趣不凡。重要的是,他在书法作品中,展示了一种突破唐法的庄严规范的法度,而由性情驱使的笔法变化,其意义重大。正是这种离经叛道的方法,开启了宋明书法尚意尚态时代。

 

另一个时期是明代董其昌,字间疏落远阔,自生一份消闲恬淡趣味。但是他的书法整体来看,笔力较弱,他就是用飘动的笔触掩盖了笔力的缺陷,笔力不足以章法来补。应该说董其昌的书法补救方法是非常成功的,但这只是一种个性书法的成功。拿到当时明代书法中怯缺陷十分严重的背景下,这种成功反而掩盖了那种时代性笔法缺陷,产生了一种依靠巧饰掩盖技法缺陷,以巧掩拙的路子。虽有傅山对董其昌的揭示与批评,但董其昌的成功还是推迟了对于笔法中怯的关注,加上满清入主的原因,对那种时代弊病的救治延迟到了清代的中后期,形成清代的书法断裂。

 

这个观点对研究今天及将后的书法潮流也具有启示作用。任何时代的书风,不是取决于人们的爱好,以及其他倡导因素,而是取决于书法历史在现阶段需要解决的技法任务,与当时的社会条件。再看看今天的书法主流,也同样是书法历史规律的表现。现阶段的书风,还正在继承金石书法克服中怯的历史任务,同时在克服中怯的基础上,也改变晚清民国过于重视篆隶的单一技术形态,以再创姿态奇异的书法状态。好像于右任、舒同,及沈尹默、林散之,及今天的很多书家都走在这条道路上。

 

书法回归于技术,是书法最真实的状态。虽然取象十分重要,但最后不在于取象,一切有赖于技术的提高。书法的质象毕竟要依靠技法靠笔力来体现,笔力是书法技术体系的核心。近现代书法以数百年的历史,为我们总结了一个重要的道理,那就是解决书法粗浅浮躁的根本方法,在于技法,技法不在于取巧,而在于笔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