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书法学习,无论是有师授还是自学,一开始就找来一本字帖临写。学生在一头露水,手上毫无运笔方法的情况下,老师教的辛苦,学生学习的累。学习书法的方法,我们现在采用的方法是临帖和摹帖两种。对这种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才出现的学习方法,如今已经成为了普遍的书法教学方式。和我小时候学习的方式大不相同。 我们小时候的书法学习,教师先把基本的笔法给大家示范,然后每一个笔画的书写要领:起笔、行笔、收笔,很详细的给我们讲解完,然后做笔力的练习。当笔力和笔法有了一定的基础以后,才开始临帖。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一开始手对柔软的毛笔笔性不了解,控制不了运笔,避免因不知道笔法的应用而临写时方法不对,书写不准确。 都是要临帖,一开始临帖有何不可?这样做不是更直接,省去了单调的笔力训练,把几件事合成一体,高效省时。这不是很符合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吗?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欲速则不达”。任何事情都要有基础。在对基本的运笔还没有掌握以前,就去临帖的话,正确的方法没有,而在错误的书写上越练越油滑,错误越练越巩固。所以现在大家学习书法的过程十分漫长,第一步就走错,怎么会不漫长呢! 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先把笔画的起、行、止弄清楚了,把运笔能力练强了,临帖就只是成为检验我们学习成果的方式。我们那时候的书法学习,并不会受到所临字帖的影响。每个人写的字虽然受所临字帖的影响,但都有自己的面目,从来也没有听到过有人说“创新”的事。现在提倡书法创新,因为大家都是“欧颜柳赵”。全天下的人转来转去都是一个样。原因在于一起始就以模仿入手。学到老,都是在“欧体”,“颜体”,“柳体”,“赵体”,要不就是“隶书”, “魏碑”之类的。全部都是模仿秀。书协只会高喊创新,却不知道造成如今书法的症结所在。 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我们学习书法,要学习的是法,不是去模仿别人的字体。明白了要学习的东西,书法无需创新,也会绽放出千姿百态的娇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