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笔力?书法的力度如何获得?

 事奴 2023-02-18 发布于河南

我们将线条的力度称之为笔力,就是指线条在人们心中唤起的力量感,对于这种为量的产生,存在着两种说法:

一种是由点画的形状产生 “力感”也就是说笔力取决于控制笔锋的运∏动方式。

力度从何而来?

什么是书法的力度?

另一种说法是“力感”取决于人们在书写时人体力量能够通过骨腕、手指和笔传递到线条之上,这就是所谓的“全身力到”。这两个方面都可以使线条产生一定的力度。“全身力到” 的本质就是书写者自己制造阻碍行笔的力度,同时又要克服这种力度而前行,这正是我们所说的涩笔。这种书写给人的感觉就是克服了巨大的阻力书写而成的。而另一种由 点画形状产生的力感, 完全可以通过王羲之的作品来感受和证明。

例如《频有哀祸帖》,摹本线条的边廓虽然绝不是当年王羲之书写的面目,但是我们仍然能从摹本的线条中获得强大的力量感。如果我们将这种线条在光洁的纸上书写,其力度并不会有明显的损失,这就足以说明这种力感的产生机制和“全身力到”是完全不同的。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种线条的力感来自其丰满和立体感,以及笔法运动的确定性。

虽然这两种方法都能呈现书法作品的笔力,但是这两种追求力度的方法在笔法运动的节奏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关于这两种书写方式的论述与分歧,与清代中期的碑学兴起有极大的关系。

清代的书法家极力提倡碑学,因为他们意识到如果不能摆脱阁帖、唐碑的影响,清代的书法将会出现危机,无力自拔。对于北朝碑刻的临习与模仿,不仅改变了人们习惯的字结构概念,同时也改变了人们习惯的用笔节奏。

北朝的碑刻虽然运动形式比较简单,但是线条大多是敦厚、朴实、力度感比较强的。那么如何在墨迹中重现这种线条的感觉,就是众多书法家共同努力的方向。人们原来习惯的方法是绝对不行的,于是他们从前代的记述中找出“逆龙鳞”之类的依据,同时参考黄庭坚等人的运笔节奏,创造出一种“全身力到”、艰涩运行的笔法。

关于这一点,何绍基是比较典型的例子,他自己曾经这样描述:“每一 临写,必会腕高悬,通身力到,方能成字,约不及半,汗浃衣襦矣”。艰涩运行的笔法是碑学盛行的产物,也是碑学发展的支柱。这种方法不仅丰富了运笔技巧,更产生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

这两种获得力感的运笔方式之间并不是没有联系,二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是否主动制造强大的阻力,对于二者来说适度的阻力都是有其必要性的。

人们在采用帖学系统的笔法书写时,腰腿要适度的紧张,手指执笔不能过紧也不能太松,同时手臂要加以控制运行,不让笔毫丝毫感觉不到阻力而从纸面上滑过,但需要保持整个运动的均匀流畅。书写时采用“全身力到”笔法,不能对手臂的运动制造太大的阻力,否则线条的边廓就容易出现波动比较明显而均匀的锯齿形状,反而影响书写的表达效果。因此要制造阻力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保持一定程度的流畅性。

在实际书写时,想要获得笔力,就要根据碑帖来决定运笔方式,控制力度的方式不同、控制“艰涩”程度的能力不同,就会给书法的创作带来丰富的表现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