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常识 之“笔力”

 xianfengdui111 2021-08-21

书法中有许多玄妙的术语,这些术语在从古至今的书法理论文献中反复出现,深入正确地理解这些术语对于提高书法水平有重要意义。但是,书法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技术,不同水平、门派的书法爱好者和专家对于同一术语的理解和定义会有很大差别。笔力就是其中之一。

引用百度定义,笔力是写字、画画或做文章在笔法上所表现的力量。但是,具体到书法中,这个词到底讲的是什么呢?

我们先看看古人是怎么使用这个词的:

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王僧虔《论书》中说到:“张芝、韦诞、钟会、索靖、二卫并得名前代,古今既异,无以辨其优劣,唯见笔力精绝耳。”、'亡从祖中书令珉,笔力过于子敬。'、'萧思话全法羊欣,风流趣好,殆当不减,而笔力恨弱。'

唐张彦远说:“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骨气/骨力“一词也经常用到,我理解它与”笔力“差不多。)

可见,古人认为笔力是判断书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他们用内在的“骨”来比拟笔力,认为笔力是点画成形之本。

一、对欣赏者来说,笔力就是可以感觉到的书写者的力量甚至情绪

随着文房四宝制作水平的提高,光滑细密的纸、收放自如的笔、一点如漆的墨,可以将毛笔在书写过程中哪怕是一点点动作和力量的微妙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明明白白地记录在纸上。它使书写者在用笔节奏的轻重缓急、点画的粗细变化、墨色的枯湿浓淡等方面具有极大的发挥余地,产生强大的表现力。

书法常识 之“笔力”

这种感觉来自作者对毛笔的控制和驾驭能力。作者通过各种技法使作品或妍美婀娜,或方正刚健,或恣意放肆,或森严肃穆。它是作者书写时将力量、情绪通过身体和毛笔贯注于点画,并从中映射出人自身力量的视觉形式。

书法表达情绪的一个典型例证就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帖中有些字的俯仰变化极大,字形尽量向两边拓开,而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正应和了颜真卿内心的悲壮心理,是书写时情绪放任、纵笔挥毫的必然结果。这在前人行书书作中是很少见到的。“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米芾《海岳名言》)。

书法常识 之“笔力”

二、对书写者来说,笔力首先要“用得上力”

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说:“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可见,写字确实是要用自身的力量。但并不是说力量越大字就写得越好,否则大力士就都变成了书法家。我觉得,笔力是要懂得如何“用得上力”。

乒乓球是一个大家都很容易理解的例子,可以说明什么叫“用得上力”。之所以举乒乓球为例,是因为它有明确的规则,谁都可以看得出“对”与“错”。比如,你用尽全力打出的一个球,速度快、力量大,却没有落在对方的球台上,那这个球就不能得分。所以,在不同情况下,都能够很好地控制球的方向、旋转、速度和力量等才是乒乓球高手的目的。如果我们在把球打到对方球台上的同时,还能够制造更多的旋转,击出更多的力量,这才是“用得上力”。否则只是胡打乱打,用的力量越大,丢的分越多。

所以,对笔毫的控制能力是得笔力的前提之一,至于如何控制,我们会在后面讨论。

说了有些人可能不信,“用的上力”的另一个前提是你必须得“有力”,但这个力并不是我们平时就有的。人的指、腕、臂、肩等有众多肌肉,它们用进废退。我们书写时许多动作的肌肉平时可能是用不到的,所以他们可能真的需要锻炼。 锻炼的方法只有一条——多写!而且必须是依照正确的姿势和用力方法多写!

三、如何执笔?

笔力产生于正确的执笔和运笔。正确的执笔方法可以使全身之力灌注于笔尖,毫无滞碍;正确的运笔方法可以使笔处处运用自如,八面出锋,自然体现出笔力。

我学的是沈老提倡的五字执笔法,仅就此法分析一下(坐姿,写大楷以下字。写大字又有别法。其余执笔方法没学过,且不论其对错)。

五字执笔法是用擫、押、钩、格、抵五字来概括说明五个手指的作用,它强调五指各司其职,又通力配合,执笔稳健,使笔能上下左右灵活运动。

书法常识 之“笔力”

五指执笔法的要领是:指实、掌虚、掌竖、腕平、腕肘并起

指实,就是手指执笔要实实在在地执住笔管,外侧四指相互靠拢,骨节向外,密实而不松散。这样五指一齐用力,执笔既坚实有力,又有助于运笔。执笔要松紧适度。太紧,徒费力气并使运转不灵;太松,则不稳定,也使不上劲。

掌虚,就是执笔时掌心要虚空,不能屈指塞掌,好像手心里握着一个鸡蛋。大拇指和食指间的虎口要张开大些,无名指和小指相抵并与食指钩的力量抗衡,不可能贴到掌心。这样,运笔就能稳实而灵活。

掌竖,就是执笔时手掌要尽量竖起来。掌竖才能笔直,笔直才能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运转自如;否则,就会导致笔管歪斜,笔锋不正,笔画易成偏锋病笔。

腕平,是指手腕与桌面要平行。因为写字时是通过腕部将力量传送到笔锋,为了便于运腕,所以要腕平。腕平和掌竖二者是互相关联的。管直则锋正,这与运腕、掌竖有密切关系,掌竖、腕平、管直、锋正,加之悬肘用笔,既灵活又有力。因为运笔的关键在于腕力。

腕肘并起,掌竖腕平肘自能悬起,这样即做到腕肘并起,均是为运笔使转自如服务的。许多人在这一点上可能做得不好,比较典型的做法就是枕腕和枕臂。这种做法虽然可以增加用笔的稳定性,但是也极大的限制了灵活性,使得一些长笔画和特殊动作做不出来,也使行书、草书字与字之间的联系被打断。

除此之外,身体要端正的坐在凳子上,重心放在臀部。左手可以放在桌子上压住纸,但不能用力,不能作为支撑。如此,则所有力量发自腰,而作用于笔

徐谦的《笔法探微》中有”笔力“一节,详细讨论了”指力“、“腕力”、“肘力”、”腰力“的运用。全文不再引用,详见《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仅摘录“腰力”一节后半部分,是对各种力的总结:

“古今书之优劣判于力之大小,故善用指力者,不如善用腕力者;善用腕力者,不如善用肘力者;善用肘力者,不如善用腰力者;善用腰力者,非谓肘力、腕力、指力皆可不用也。惟善用腰力,而后能达一身之力于肘与腕与指,是之谓力能自举。力能自举者,能发能收,能重能轻,能疾能徐,能柔能刚,能屈能伸,笔力之旨尽于是矣。”

依此法执笔,不但使运笔之用力顺畅、通达,也有助于健康,减轻长时间书写对身体造成的损害。

四、如何“发力”?

笔力属于书法中的技法问题,不是用笔者本身的力量,而是控制笔毫的问题。

我们在用力打出一拳之前,一定会先把拳引向相反的方向,这是一个蓄力的动作,用笔也一样。蔡邕在《九势》中说: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这是起笔和收笔。对于不同的笔画,又有特定的写法,这里不加详述,有“八法”等专门论述(详细可参见 书法常识 之“笔势”

上面是行笔的方向和方法,那么在行笔过程中如何保持这种力呢? 这就要用到提按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然往往手欲提,而转折顿挫辄自偃者,无擒纵故也。擒纵,方有节制,有生杀,用笔乃醒;醒则骨节通灵,自无僵卧纸上之病。所谓落笔先提得起者,总不外凌空起步,意在笔先,一到着纸,便如兔起鹘落,令人不可思议。笔机到则笔势动、笔锋出,随倒随起,自无僵卧之病矣。用笔之法,太轻则浮,太重则踬。恰到好处直当得意。”擒纵,即指提按。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辨按尤当于起笔处,辨提尤当于止笔处。”

沈尹默先生在《执笔五字法》中说:“用笔之要,首在提按,提按得宜,情怀乃见,所成点画,自有意致。提按二者,可分而不可分者,随按随提,亦提亦按,若离纸,若不离纸,处处有按提,即处处得转换;能意转换,笔毫自不扭戾,而锋斯中矣。然非指腕一致,全臂以之,未易济成此美也。”

“提按”二字,是用笔的重要法则。惟其如此,才能中锋用笔,笔锋和副毫才不至于扭结起来。笔锋如果和副毫扭在一起的话,就会失去笔锋的作用,也就不能做到万毫齐力,力透纸背了。

可见,对于如何使用软软的笔毫,已经有一套完善的方法。这种方法,就叫做“笔法”。我们只要按笔法用笔,就可以把自身的力量甚至情绪通过毛笔表现出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