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家常菜缘何绝迹-“拌苏子叶儿”与“得胜包”-张卫东

 老北京的记忆 2018-01-03

  

                                           老北京家常菜缘何绝迹

                                                张卫东

    老北京人讲究做什么菜就得是什么味,现在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了,京城的快餐风气愈演愈烈,不是要求“营养”就是讲究“气派”要不就以“饱”为标准,却忽略了北京人最讲究的“味”。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什么东西都能采购得到,可为什么咱们的“家常菜”却不似旧日那样品种丰富呢?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字:“懒”!

您看是不是我们每天不如旧时的人们起得早,是不是根本就不愿意花时间在做饭方面下工夫;所以我们才经常吃那些放多少油、切多少肉都不香的饭馆菜。十不闲·莲花落中的[太平歌词]有一句是:“要亲还是生身母,要好还是结发妻。要饱还是家常饭,要暖还是粗布衣。”没有结发妻那里去找家常饭呀?可见做家常饭菜在旧时就是经典的大实话。

做家常饭菜必须要有传授,看菜谱、看电视学的方法在家庭厨房中不一定都好用。哟!您这不是胡诌吗?不是的,自从妇女们当家作主上了班,可以说家里就没有人研究怎么做家常饭菜了。这句话可能伤人太重,可您再听我说两句是不是这个理

旧时,北京的家庭妇女有能耐的太多了,不论是王府宅门还是小康平民之家总有些能干的太太、奶奶、姑奶奶们。就是拥有厨子老妈的大宅门日常也必吃家常菜,有时候太太、奶奶们还要亲自下厨做菜,特别是逢年过节或是宴请亲友的时候,必须得由她们把关监督做一两样拿手菜,什么“姑姑宴”、“谭家菜”等都是由大奶奶亲自掌勺做菜。

早年,我家的远亲麻花胡同继家的大奶奶经常下厨做菜。有一年春节包素饺子祭神,厨子没有按照大奶奶的规矩做,经检查香菇没有切丁而是碎剁,使得咸淡味不均匀,这位大奶奶就来了个连锅端,全都倒在当院喂家雀了,末了还得由大奶奶亲自下手切香菇攉馅。当年的宅门饮食文化就是这样丰富,请问当今我们哪位有钱的太太还能这么讲究做菜呀?这也就是北京家常菜缘何绝迹的根本,如今北京人家的生活,没有婆婆、儿媳妇操持家务也就没有家常菜可言啦……

闲言少叙,今天咱们再介绍两种北京濒临绝迹的家常菜。

                                        拌苏子叶

这是最容易做的凉拌菜,除了苏子叶还有青辣椒相辅,佐以盐、醋、香油等调料。

                  张卫东《老北京家常菜缘何绝迹》“拌苏子叶儿”与“得胜包”         

                                             北京曾经盛产的紫苏叶

 

北京有白、紫两种苏子叶,白苏子叶实际上是淡绿色,这是与紫色苏子叶对比而定名。这是一种全身都能入药的植物,平时只将叶子作为蔬菜吃。它的种子叫“苏子”,有降气平喘、祛痰止咳的疗效,还可以作为家养鸟的“硬食”,也能榨“苏子油”或做“苏子酱”。老北京曾经有用苏子酱制作的“苏造肉”,民国年间在地安门、鼓楼一带曾有摊贩经营,还在招牌上写有“南府”两字,证明出自宫廷御膳。在中药行里将其嫩茎和叶子称为“紫苏”,有发表散寒、理气宽中的疗效。而老茎则称为“苏梗”,有顺气安胎的疗效。

将紫苏的叶子摘下约二两洗净,切成细丝放入盘中。将青辣椒两个去籽洗净,也切成细丝倒入加盐拌匀,约10分钟后放老陈醋少许。咸淡、酸、辣可根据个人口味而定,上桌时点上香油即可食用。

另有不放青辣椒的做法,是将热辣椒油泼在加盐拌好的苏子叶上。

这是旧时北京及城郊四乡常吃的家常菜,紫苏一般常在田埂、墙根种植。城里人家经常种在庭院或瓦盆里当花养,在夏、秋两季现摘现吃。如果谁有个胸口郁闷、不思饮食、外感风寒、鼻子不通、咳嗽吐痰、头疼脑热什么的,家里必有老太太说话:“今个做饭加个拌苏子叶,别忘了多搁点辣蓁椒!”

                          得胜包

这是北京特有的家常菜,俗称“菜包”。

相传这是当初满洲旗人行军打仗时“以菜为碗”的饮食形式,传到北京后这种吃法逐渐演变成为旗人的传统家常菜。就“得胜包”的称谓,我们便知其名应该具有深刻的含义。

                                         张卫东《老北京家常菜缘何绝迹》“拌苏子叶儿”与“得胜包”
                                      北京西郊四季青盛产的“大白菜”

 

菜包分为分荤、素两种,因各家饮食习惯不同,故选料也不尽相同。通常以荤菜包最好吃,素菜包则是佛教居士或贫苦家庭的专利。

铁锅内放羊尾巴油烧热,倒入麻豆腐翻炒两三下,再加少许黄酱放一点水,用小火翻炒后加泡软的青豆和黄豆少许,约五六分钟后放盐出锅装盘,上面洒粗韭菜末后再泼辣椒油。

把切好的葱末与猪肉末搅拌,铁锅内放花生油少许烧至八成热,倒入调制好的肉末,煸炒数次加入酱油出锅装在碗里。早年间还可放青酱汤,这原始酿造的一种酱油,如今已经淘汰生产,其味道有一种特殊的咸香。

把水发的香菇切丁攥出水分,将泡好的粉丝捞出空干,菠菜洗净切成寸长。铁锅内放花生油烧热,加葱花炝锅再放香菇丁煸炒,然后放菠菜、粉丝等翻炒数次,加鸡汤或排骨汤做的高汤两匙后出锅装盘。

选用10斤左右的大棵白菜,去帮留头,这是所谓“绵羊尾巴”的甜菜叶,洗净后空干备用。旧时都是绿色天然蔬菜,所以这种菜头因去了两层菜帮子从不清洗即可食用。

                            张卫东《老北京家常菜缘何绝迹》“拌苏子叶儿”与“得胜包”           

                                           荤素相宜的“得胜包”

 

将炒好的羊油麻豆腐、猪肉末、菠菜粉丝排列桌上,把捞熟的米饭少许放在一个大海碗中,用小匙将麻豆腐添入搅拌,再依次加入猪肉末、菠菜粉丝等。用白菜叶把拌好的饭菜折底向左包裹,如吃烤鸭子卷饼一样。在桌上要摆放接碟儿,以防吃菜包时漏菜。若开包后漏出剩菜就意味着“漏财”,所以一定再和新饭一起搅拌,包上新菜叶继续吃。

一般吃菜包都用俸禄米做捞饭,这种米就是旗人们常吃的老米。仓里的老米因系陈年,粗糙发黄已经没有油性,与羊油麻豆腐、猪肉末、香菇菠菜等搅拌后其味被吸收,所以这种米饭本身也就具有独具风味了。这是一种说不出来的好吃滋味,现在我们可用陈年糙米代替,也许还能似乎感觉的到那种味道。

素菜包的制作有两种,一种是炒素麻豆腐,另一种是以黄酱来代替麻豆腐的穷吃法

素麻豆腐是将羊尾巴油改为花生油,不放韭菜末,其它烹制方式不变。

香菇菠菜粉丝等炒制方法不变,可加入咸竹笋丁、木耳等,但不能加入高汤等带荤腥的佐料。

另外,还要加一盘炒豆腐丁,具体做法是将铁锅内倒入花生油,放姜末少许煸炒。倒入事先切好的细豆腐丁,待豆腐炒至微黄时加盐少许出锅装盘。

以上这些菜样是为全素者预备的纯素菜包,佛教居士最喜食用。如果没有麻豆腐就属于穷吃了,但至少也要将炒豆腐和菠菜粉丝加上,若有条件可再加一个韭菜炒鸡蛋。以生黄酱或调制好的蒜酱,加少许香油拌饭代替炒麻豆腐。

吃菜包必须待等大白菜下来以后,依节令最好是在下雪的日子食用。以此当做下酒菜,又是菜又是饭,喝一上口热烧刀子,嘴里再嚼着“得胜包”,最后以原汤化原食的精神,来上一碗捞饭剩下的热米汤这叫作“灌缝”。只见窗外梨花飞舞,粉饰山河,寒鸦乱噪。

如今在北京,这种景况恐怕也只能是在永远的想象中了……

                                                                (原载《北京纪事》2006年11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