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医读片】什么病让52岁女性面部肿痛了5年?【038】

 zskyteacher 2018-01-04


女,52岁。

主诉:右侧面部反复肿痛5年余,加重一月入院。现病史:5年前及3年前患者均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颌磨牙疼痛,遂到当地诊所就诊。患者口服“消炎药”,并右下颌第三磨牙冠周冲洗治疗,经治疗数日后疼痛缓解。1年前患者在右侧下颌牙痛后,出现右侧面部软组织肿大症状,无明显疼痛症状,患者未做任何处理。1月前患者自觉右侧面部肿胀明显加重,并伴疼痛。

查体:双侧颌面部不对称,右侧下颌较左侧肿大明显,病变区皮肤不发红,未查及明显皮疹及瘘道,无明显面瘫症状。触诊右侧下颌升支部位,可触及一约2cm×2cm大小的肿物,质地硬,界清,不活动,无压痛,表面皮肤不发热。右颌下淋巴结稍肿大,界清,活动度可,无压痛;左侧及双侧颈部未触及淋巴结肿大。



大体可见:

  暗红碎4*2*1cm,另见花生米大片状骨组织,脱钙。

病理诊断:

   (右下颌骨肿瘤)符合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原称牙源性角化囊肿,因其生长缺乏自限性,具有某些肿瘤的特征,术后具有较高复发倾向,WHO将其归属为良性牙源性肿瘤,并命名为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分型

①根端囊肿:较常见,多见于成年人,是由于根尖慢性炎症,形成含有上皮的根尖肉芽肿,中央发生变性坏死,周围组织液不断渗出,逐渐形成囊肿,亦称根尖周围囊肿。如根尖肉芽肿在拔牙后未作处理仍残留在颌骨内,形成囊肿则称残余囊肿。

②角化囊肿:来源于原始牙胚或牙板残余,有人称为始基囊肿。角化囊肿有典型的病理表现,囊壁为复层鳞状上皮,囊内为白色或黄色的角化物或油脂样物质。

③含牙囊肿:又称滤泡囊肿。发生于牙冠或牙根形成之后,在残余釉上皮与牙冠面之间出现液体渗出而形成含牙囊肿。可来自一个牙胚(含一个牙)或多个牙胚(含多个牙)。

临床特点

    牙源性囊肿多发生于青壮年,可发生于颌骨任何部位。

    根端囊肿多发生于前牙,角化囊肿好发于下颌角附近,含牙囊肿多发生在上颌尖牙或下颌后磨牙区。

    囊肿生长缓慢,早期无自觉症状,若继续生长则骨质逐渐向周围膨胀形成面部畸形,较大囊肿因骨板极薄,可有乒乓球感觉,压迫神经则可产生疼痛。

影像学表现

1.CT

     颌骨内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区,CT值常在20~45HU之间,轮廓清晰,边缘光滑整齐。周围骨质密度增高,为骨质增生硬化所致。

2.MRI

    囊肿表现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鉴别诊断

   成秞细胞瘤,又称造釉细胞瘤或齿釉细胞瘤。

    成釉细胞瘤是最常见的颌骨牙源性上皮来源肿瘤,约占该类肿瘤的80%。成釉细胞瘤为良性,但具有局部侵袭性的多形性肿瘤 。

    大体解剖剖面多呈囊实混合性或纯囊性,囊腔可为多房型或单房型,腔内含黄色或褐色液体,其中可见胆固醇结晶体,病灶内常见继发出血。

    囊壁厚且不规则,腔内壁有乳头状突起;外壁可见有穿出包膜的芽状突起。易发生邻近骨质破坏,可穿破骨皮质造成周围软组织侵犯。

    组织学上,部分瘤细胞分化不良,具有潜在或低度恶性倾向。

    成釉细胞瘤术后易复发,复发率可高达55%~90%。

总结

1.单房含牙囊肿需同含牙的单房造釉细胞瘤鉴别。一般后者可呈分叶,边缘多有切迹  牙槽骨侧骨壁可被吸收。   

2.多囊的牙源性角化囊肿与多囊的造釉细胞瘤不易鉴别,常需组织学检查才能诊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