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略谈汉《杨淮表纪》摩崖拓本的鉴别,兼介绍一种“黄”字早本(金石寿本)

 沁园春春2016 2018-01-04

2017-10-10 衔泥馆 休休文库               




文 / 衔泥馆


东汉杨准表纪摩崖,旧在陕西褒城石门西壁“石门颂”摩崖南侧,1970年代我人民政府兴修水利,割石移至汉中市博物馆。石刻为隶书,东汉熹平二年刻,七行,行廿五、六字不等。碑文颂杨准、杨弼等人开通石门功绩,卞玉感其功而刊刻,故又称“卞玉过石门颂表记”。

 

对此纪书法,《金石萃编》谓“隶法圆劲遒逸”,康有为《广艺舟双辑》称其"润泽如玉,出於《石门颂》……但疏荡过之,或出中郎之笔,真书之《爨龙颜》《灵庙碑阴》《晖福寺》所师祖也。"或谓以篆笔作隶,意态高古无伦。总之历来评价甚高,为汉刻上品可无疑也。

 

与众多汉魏铭刻一样,清代以前,杨淮表纪鲜有传拓,直到入清以后,康乾间金石学兴起,汉魏碑日渐为人重视,始多拓本流传。

 

此刻拓本之先后,碑帖鉴家多有论述,各有见解。张彦生《善本碑帖录》指出:早期旧本"黄门卞玉"等字完好,“黄”字下裂道未断宽,道光间拓本"黄门卞玉"等字往往失拓,晚近拓则"黄"字损泐,仅存上"龷"部。验之传世拓本,对比诸家说法,以张先生此论最为中肯可据。

 

也就是说,早期旧本"黄"字较完好,“玉”字最下横笔不泐粗,谓“末行黄门卞玉”等字完好(仲威先生亦持此论,见《中国碑拓鉴别图典》),道光左右多见失拓"黄门卞玉"等字者(须与晚期“黄”字下半损泐者区别对待),而道光以后较长一段时间内,“黄”尚未泐损,与道光前拓本相类,一直到晚清间,“黄”字下损泐,只存上"龷"部,即张彦生先生所谓"近拓黄字泐存上少半,下大半石裂损"。

 

因此,杨淮表纪摩崖拓,如以“黄"字相区别,大致可分三种,即"黄"字早本,"黄"字晚本,以及"黄"字裂损后存"龷"字本。“黄”字早本因捶打少,一些字又未经洗剔,字体虽不及晚拓笔划清晰明朗,然风神甚佳,与一般晚本颇有区别。此时拓本,一如同时所拓“石门颂”之“泽南隆八方所达益”等字也未经洗剔清晰,故早期拓本,面貌与同时所拓之“石门颂”基本相同,盖一时纸墨拓工风格使然也。

 

而"黄"字晚本,除书体风神已逊色外,"黄"下"玉"字最下横笔已泐粗,字又多经洗剔明白,整体上面貌大变。

 

前人搜求旧拓,除字之损泐外,更重精神气韵,早本多字口佳,神完气足,古意盎然,世人所以重之,此贵乎旧本之本意也。摩崖石刻拓本之论远近,不宜取一般碑刻考校字划之法,盖因摩崖石刻地处野外,往往人迹罕至,风吹雨打,又加泥土苔藓遮掩字迹,拓之笔划多寡变化难测,故应观神采,审纸墨,考拓工之特点,如若拘泥具体点画,无异于缘木求鱼,反多困惑。

 

今介绍一册乾隆间"洗石精拓"本(金石寿藏本),"黄"字完好,"玉"字下横笔未泐粗,字多未经洗剔出,书体挺拔,可见周秦篆意,新装大本整洁。开本高39.6厘米,广22.5厘米,计14开,帖心10开半,为清末民国金石篆刻家金石寿旧藏,并前后题跋,计一开半(前半开,后两半开),又通篇墨笔释文,此册拓、题、裱俱佳,是杨准表纪摩崖不可多得之善本佳拓。


金石寿:1902~?,清末民国金石篆刻家。原名式冑,字石寿,后以字行,斋号三丕室,江苏吴县人,久居杭州,工篆刻,与金维坚、余任天组"龙渊印社",善八法,得力晋唐,以金石书画印名,曾任职于浙江省文史馆。

 



 

2/1  考据对比


金石寿本“黄”字


金石寿本——“杨”字未洗出


张伯英本——“杨”字


故宫藏天放楼本——“杨”字


左:金石寿本之“杨”字,右:“黄”字晚本之“杨”字


左:金石寿本之“迁”字,右:“黄”字晚本之“迁”字(已洗出)


左:金石寿本之“玉”字下横笔,右:“黄”字晚本之“玉”字下横笔


北京大学藏“黄”字本,“玉”字下横笔已泐粗


国家图书馆藏道光“失拓本”,“玉”字下横笔已泐粗


“黄”字晚拓本,“玉”字下横笔已泐粗


左:李志贤《秦汉碑刻校勘图典》,右:金石寿本“黄”字


原石“黄”字现状


张彦生《善本碑帖录》


王壮弘《增补校碑随笔》


仲威《中国碑拓鉴别图典》




 

2/2  全图欣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