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良楨先生臨唐褚遂良伊闕佛龕刻石

 张洪清 2022-09-30 发布于北京

图片

伊闕佛龕刻石現狀

图片

伊闕佛龕刻石整拓

图片

伊闕佛龕刻石原刻局部

图片

潘良楨先生臨

唐褚遂良伊闕佛龕刻石

--------------------------------------------

請將手機横放觀看(可點擊放大)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注:此為未裱拍攝掽接,與原件相較偶有略微變形。

图片

潘良楨先生跋

--------------------------------------------

右所橅者,唐摩崖刻石伊闕佛龕也。摩崖刻而作碑形與徑稱為碑者,書史非此一見而已。

此刻宋歐、趙皆有著錄。《集古錄》標為“唐岑文本三龕記”,跋尾曰:“右《三龕記》,唐兼中書侍郎岑文本撰,起居郎褚遂良書,字畫尤奇偉。在河南龍門山,山夾伊水,東西可愛,俗謂其東曰香山,其西曰龍門。龍門山壁間鑿石為佛像,大小數百,多後魏及唐時所造。惟此三龕像最大,乃魏王泰為長孫皇后造也。”歐公於目下標注“貞觀十五年”,《寶刻類編》云:“貞觀十五年十一月摩崖刻”。《中州金石記》謂:“今缺撰人年月,據此書知”。而武億《授堂金石跋》疑之曰:“此碑自十年長孫后既崩以後,而泰猶未獲罪降徙,時為近之,但必於十五年,未審歐陽子何據也”。並謂:“余近所收蓋全本也,年月、書撰人皆不見,亦與他碑較異”。歐公所斷,當有其據,惜未詳言。

此刻在龍門山賓陽洞中,多北魏至唐所造佛像。此刻處原有北魏舊刻,為鏟平重刻之,幾與同時,唐人另有相類事,施蟄存先生《北山樓金石百詠》有句“將軍絕域振英風,勒石天山表戰功,是處碑材多琬琰,班生故跡忍磨礱”。自注曰:“唐貞觀十四年,太宗以侯君集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薛萬鈞、姜行本副之,率師伐高昌麹文泰。行本統帥前軍,營造攻具,增損舊法,器機益精,遂於五月十日進軍時羅漫山(即天山)未盈旬月,克成奇功,其地舊有漢班超所立紀功碑。行本磨去古刻,更刊文紀其功,碑文有云:'班定遠之通西域,故跡罕存’。然則既得班生故跡,而又故毀之,是亦何心哉?”貞觀盛世,人之文化自信,今之勝昔歟?歐公定此刻作於貞觀十五年,王昶《金石萃編》按史載排比:“唐太宗第四子泰,貞觀十年徙封魏王,遙領相州都督,十七年降封東萊郡王。……依碑文應書刻於十年之後,十七年前(《新唐書》稱泰為太宗第十四子,文德皇后生)。貞觀十年六月己卯,皇后長孫氏崩,十一月庚寅,葬於昭陵。此碑為文德皇后造寺文”。歷五年,興寺、造像、刻碑成。十月辛卯,太宗曾猎於伊闕,親臨檢閱,按情定十五年(是年李泰欲奪李承乾太子位,作此刻以獲太宗之歡也)當是,或略晚於十一月也。

此刻高一丈五尺,廣六尺許,碑額篆書六字“伊闕佛龕之碑”,碑文三十二行,滿行五十一字,行列整齊,作真書。此刻墨本,以歐、趙已有著錄,自有宋拓,而方若《校碑隨筆》於字畫存損細為言明,於何時墨拓語焉不詳,但稱最舊本耳。王壯弘增補稍詳,但言宋元拓本如何如何,不免含混,未能定也。然於明清拓本,則言之確鑿,清拓尤詳明,分列清初與乾隆、嘉慶、道光,又有所謂舊拓本,蓋清民之際拓也。列諸影印本,有文物出版社珂羅版印北圖藏宋元間拓本,有正書局石印明末拓本云云。惜北圖藏之印本未之見,此臨所據上海書畫出版社《中國碑帖名品叢帖》之四十五,底本選上海圖書館藏明代精拓剪裱本,有沈樹鏞題簽,葉奕苞跋尾,前置整幅拓本縮小圖與碑額,則為朵雲軒藏百年前舊拓,是則所謂舊拓,蓋即此类耶?後附歷代集評十五則,自唐起而迄於清,皆謂“始依世南,晚追逸少”,稱其書“字里金生,行間玉潤”。唐人則嫌其“恨乏自然,澆漓後學”,蓋皆以《雁塔聖教》立論也,而少有針對此刻者。清人梁巘謂:“法本歐陽,多參八分”。翁方綱則謂:“摩崖大字,唐楷之隸法”云。唯歐陽修有五字髙評,曰“字畫尤奇偉”。書史之言此刻者,確遠不及評雁塔、同州聖教序二刻之眾。寐叟太夫子亦未專論此刻,而於同州聖教序跋及之,開人思索之門徑焉,略謂:“登善書碑,蓋有壯老之別,孟法師、龍門三龕皆少作也,體特矜嚴,房元齡碑在晚年,則一往超縱絕跡,而且無行地矣。……此如蘭亭之歧為定武、神龍两派”云。而稍前之楊惺吾老人撰意在論書不復考證之,《激素飛清閣評碑記》有《伊闕佛龛碑》專篇,論說甚精,略謂:“歐公以為此書奇偉,余則云方整寬博則有之,非用奇也。蓋猶沿陳隋舊格,登善晚年始力求變化耳。又知嬋娟婀娜,先要歷此境界。”揭其所承,而末句言學書次第之由上而下,更為精辟的論。然陳隋舊格者,何耶?越百年,施蟄存先生著《北山集古錄》,其《唐伊闕佛龕碑》篇謂:“此褚書之最早入石刻者,猶存魏齊筆法,瑰偉剛勁,古意不失。至聖教序,便成唐楷。翁覃溪評唐碑以仰承晉法為圭臬,於褚書猶不得不首選此刻,而謂之唐楷中之隸法,其如此隸法非二王之晉法何?康長素論唐碑惟許此刻與《兖公頌》,皆取其獨承魏齊餘緒,然此二刻不可以代表唐書也。梁聞山《評書帖》,稱碑頭字尤佳,此碑額篆書六字曰'伊闕佛龕之碑’,不審何人手筆,殊未見佳處,'闕’字門內從'厥’,尤謬”云。則陳隋舊格即猶存北碑古法,未盡染南朝二王風也。返觀惺吾老人言,能由上貫下,自與截斷眾流,衹以唐碑惟宗者相異矣。王昶《金石萃編》又揭示是刻:“書'峻’作'畯’,'轍’作'徹’,'崇基拒於嵩山’,'拒’當作'钜’,'發揮’作'發暉’,皆借用字。'朏魄’作'(出月)魄’,' (出月)’即古文'朏’字,'仿佛’作'㑂佛’,'㑂’即籀文'仿’字,'白豪’作'白(上高下豕)’,'(上高下豕)’本從高得聲,說文作'(上高下彖)’,籀文作'(上高下豕)’,後人省作'豪’也”。然則登善書此真一意遵古法矣。斯時年在四十五歲上下,至永徽三年書《房玄齡碑》,四年書《聖教序並記》,相距十年餘耳。褚登善銘石之書完成由古入新之變更,以其老年書為唐人真書典型,至有以此譽為唐之廣大教化主者,其中消息頗耐玩索。惟惜其間所書《獨孤延壽碑》、《裴藝碑》、《隨清娛志》之類,但有載記傳說,未見流傳墨本,則難考其過程耳!

庚子七月初一,猶在末伏,秋老虎威勢頗盛,而新冠瘟情未除也。   良楨

图片

潘良楨



潘良楨先生,别號函三樓主,中國滄浪書社社員、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書法家協會理事,虹口區書法家協會首任主席。1947年生,上海市人。復旦大學哲學係畢業,先後執教華東政法學院、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硏究所。六歲學書,初規模唐宋名家,後學馮摹蘭亭。弱冠得識來楚生先生,乃上溯秦漢。負笈復旦而入王蘧常先生門下,獲識書道沉着痛快之理,遂搜羅古金石題刻、簡牘殘纸與法帖墨蹟,取其心儀之佳者力學不輟。數十年上下求索,硏求筆法,探其流變,其書以循寐叟、明两二翁相承之學脉,重新檢視新舊材料,再探如何鎔碑帖於一爐。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