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斯洛提出的人的境界的五个层次,如果真的到了第五个自我实现境界是什么状态?

 方远图书馆 2018-01-05
马斯洛需求模型是什么,网上到处都是,不多解释。关键是大家对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能有点误解,他确实说过只有低层需求满足了,人才有更高层次的需求。但是呢,这个论断不是特别严谨:什么才叫满足了呢?是不是多到溢出来才算满足呢?显然不是!
一个人,并不一定要衣食无忧,财物自由,才会去追求所谓的尊严和自我实现,我们在生活中常能看到一些恰恰相反的例子:比如一名叫“夏艾克”的德国医学博士,跑到中国来“支边”,钻进大山,跟村里的孩子们混在一起,帮农民修水窖,建医院。他的生存需求被极大的压缩了,反而迸发出强烈的自我实现需求。
你可能觉得这个例子太极端,但仔细观察一下周围,就能发现,几乎所有人都有强烈的被尊重,被认同的需求;几乎每一个“北漂”心中,都有自我实现的梦想。海底捞正是因为很好地满足了服务员高层次的需求,才成为了商界的一个传奇。第五层需求既不虚幻,也不伟大,它切实存在于每一天的工作和生活里。
那为什么好多人会觉得“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失去了年少时的梦想”,以至变成“油腻的中年大叔”呢?因为我们总是被不同层次的需求撕扯:“究竟是找一个挣钱多的工作还是有意思的工作呢?”“世界那么大,要不要去看看?”“这个老板(客户)这么傻×,我要不要,离开他们?”“朋友又找我了,该不该跟他们一块去撸串儿?可我想看书,这样会不会对人际关系不好?”“学这个好像挣不了钱,但我就是觉得有意思,要不要花时间呢?” 我们在不得不在各种需求之间反复权衡计算,却往往向低层次的屈服,慢慢就觉得自我实现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总在挣钱和自我实现的竞争中选择前者?真的是因为没有温饱么?其实未必,在北上广深,多少年薪4、5十万,有房有车的白领还是天天焦虑的,并努力挣更多的钱来缓解。这是一种虚幻的不安全感,担心自己会缺衣少食,会老无所依,会缠绵病榻,会孤独终老......所有这些对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社会需要的担心,让我们像松鼠一样囤积财务、购买房产、积累人脉和“朋友”,代价就是付出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回避自尊与梦想。
要改变这些并不难。以我自己为例:就是一名程序员,俗称的码农或者攻城狮,我一直热爱写代码的工作,觉得写代码就像在玩一个巨大的营造游戏,一个开放结局的,永远不会over的游戏。原来也曾经为了挣更多的钱,做了很多不感兴趣的事,比如各种看起来高大上,实际上忽悠人的谈话、会议、和演讲。后来觉得实在没什么意义,也想开了,还是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儿。现在我自己带团队,有时也写写代码,我们相信正在做的事可以帮助到别人,相信我们的商业利益,来自于为社会提供的价值。对我来说,看到小伙伴们对公司的认可,看到用户对我们服务的感谢和点赞,就是一种自我实现吧!
好吧,本来没有打算写成一篇励志鸡汤的,我想表达的是: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在做每一件小事的时候,都向这个目标前进了一点点。比如你想成为事业上的大牛,那每一天的工作,都会帮助你提高一点业务水平;你爱打羽毛球,想在周围人的小圈子里成为“高手”,那每次打球或看比赛,都会磨炼你的技能;你想成为网络大V,那每一次精心打扮的直播,或者一篇用心编写的文字,都会多收获几名粉丝。每一点前进,都是对自己的奖励。而我们的大脑,偏偏特别喜欢这种自我实现的奖励,从而释放出绵长的欣快和满足感——不同于美食和性的满足,这种快慰感可能会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它将形成一个正反馈:奖励的快慰感,又反过来驱动自己继续去实现点什么。
所以,自我实现并不一个很难得的状态,很高远的境界,只要用心去体会就好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