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之疾病十有七八,都因“中土湿败”!

 昵称47380543 2018-01-06


  人体内有很多的器官与组织,相应的疾病也多达数千种之多。不过这是西医的看法,西方医学建立在科学“还原论”基础上,对于疾病的研究也类似于化学与物理学的不断细分与微观探索,努力寻找所谓的“致病根源”,因此而建立的疾病名称也就越来越多,医院里的科室也越分越细,其造成的最显著后果之一,就是某个科室的主任医师,也只能诊疗自己分科内的疾病,如果自己或亲人得了其他的疾病,往往只能求助于其他科室的医生。



  传统中医很少出现这样的情况,古代的中医大多不分科(一般太医院里才有简单的分科,民间有专治某方面疾病的医生,例如跌打损伤、疮癣等),无论你是哪方面疾病,也无论你是老人小孩、男人女人等,都是通过望闻问切后或针或药,就把病治了。攻击中医的人骂中医不科学,中医确实不科学,但并非科学是唯一正确的思想体系,中医是建立在辩证法的“整体论”基础上,两者是完全不同的哲学思想体系。



  中医看待人体十分简单,着眼于脏腑运化的整体性与相关性,而且是以“象”的方式来诊治疾病(西医采用的是科学的抽象模式,注重生理的数据与指标),这点最为西医及中医黑们所脾气诟病(当然这样很正常,毕竟从小接受的教育,已经将大多数人的头脑固化成了科学主义的世界观),也让普通人对中医充满了好奇与神秘感,为什么三根手指头摸摸两个手腕就能知道什么病,高明的中医甚至能说出你身上十几处疾病与症状来,中医究竟是凭什么诊断并施治的?



  今天,浩然就来给大家谈谈这方面的话题,会用极简的方式描述一下中医的人体观,以及对疾病的认识,重点是介绍会作为大多数疾病根源的——中土湿败问题。



  对于人体,中医在最基础层面认为无非“阴”与“阳”两者,阳代表能量,而阴代表承载阳气的人体器官与组织。阴作为物质实体肉眼可见,而作为能量的阳是看不见的,古人用“气”称之,今天我们常听到的“脾气不好”、“肝气郁结”、“肾气不固”、“胃气衰弱”等词语,描述的都是这些器官的能量处于不正常状态。不过阴阳的概念在中医里还有其他的含义,例如脏为阴、腑为阴等,本文不多介绍。



  对于人体内的器官,中西医虽然认识大部分一致,但却有本质的区别。西医建立在人体解剖学基础上,对体内脏腑的描述是实证的(也就是眼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中医没有解剖学,对于人体脏腑是通过“象”来描述的(其实是通过修炼达到一定阶段后用天眼“内证”的结果)。中医将人体内器官分为两组,一组叫做脏,分别为肝、心、脾、肺、肾;一组叫做腑,分别为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分别两者很容易,脏都是实心的,而腑都是中空的。



  中医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是,找到了脏腑之间的联系,简单说就是肝与胆、心和小肠、脾和胃、肺和大肠、肾和膀胱分别为一组,一个出了问题,会很快引起同组的另一个脏腑跟着出问题。这种联系也被叫做“同气”——套用今天的量子物理学知识,即两种脏腑能量场的频率会发生谐振现象。很多人肺部感染的同时会拉肚子,就是因为肺与大肠同气。中医还发现了与脏腑更多有联系的器官,例如人的皮肤和肺同气,也与脊柱同气。一些颈椎有病或椎间盘突出的人,久治不愈、反复复发,其实是“肺”的功能不好,把“肺”调好了,颈椎与椎间盘的疾病也就痊愈了。



  之所以在上段话中的“肺”字上加引号,是因为中医眼里的脏腑与西医完全不同,中医所谓的脏腑只是一个“象”,或者说是一个系统,它包含了西医的实实在在的器官,还包含了与之相关联的同气的很多东西,例如中医认为的“肝”在人体左侧,而“肺”在人体右侧,这显然有悖于实际的人体解剖结果,为什么中医坚持左肝右肺,难道几千年来就没人解剖过死人亲眼看看看吗?要搞清楚这个问题,第一你要先培养易经或中医的象理思维模式,第二是自己好好修炼,等打开“天眼”后自己一“看”即知。



  中医最伟大的发现之二是,找到了五脏六腑运行的路线图,大家看上图,注意两个方面,第一个是五脏在人体内的位置分布(为了简洁明了,只标注了脏而忽略了腑),第二是脏腑间的箭头方向。箭头代表的是人体内能量的运行路线,也即肾的能量会上升并转化为肝的能量,肝的能量会上升并转化为心的能量,心的能量会下降并转化为肺的能量,肺的能量会下降并转化为肾的能量。



  不过上述的说法并不很准确,严格意义上说人体内的能量只有一种,所谓的肝能量、心能量等只是人体能量在不同状态下的一种特征,或者说是分别对应一种作用机制。人体能量在最下方被封藏住,这时密度最大而温度最低;当能量积蓄到一定阶段,便开始沿着左边开始升发,达到中途温暖而具有了疏泄的力量;接着再上升到顶端,此时温度最高,能量最强,因此具有了宣发的力量,可以将热与光(生命信息)向四周放射传播;接着沿着右边开始敛降,达到中途温度降低而具有了清收的力量;接着能量进一步下降而被封藏起来,如此周而复始。



  我们把上边两张图合并在一起得到此图,它代表的意义是:人体的肝、心、脾、肺、肾分别对应了这五种力量或者说能量作用机制,五脏相当于五种力量的大本营或司令部,人体五种力量只要循环运行良好,人体就健健康康,任何一种力量失衡,都会导致人体出现病患。需要强调的是,以上只标出了脏,没有标明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等六腑,实际上能量在脏与腑之间也有特殊的作用关系,此外人体内还有十二条经络,它们相当于能量运行的通道,其作用机制也非三言两语可以说明,有关这两方面更进一步的说明,浩然以后有机会再给大家分享。



  注意!以上五种力量并不是仅仅存在于五脏之内,而是全身上下每个器官与组织内几乎同在。例如粪便在大肠内的状态,就是几种力量平衡作用的结果。肝所代表的疏泄之力,推动者粪便向肛门方向移动;肺所代表的清收之力,制约着大便不至于一泄如注;心所代表的宣发之力,保持着大肠的温度和湿度等。中医把脉的三个位置“寸、关、尺”,都是在人体的肺经上边,却能判断出全部五脏六腑的能量与运行状态,就很好地证明了说明了五种力量的同在性。



  接着我们把五行也标注在上边,就能看到五行与人体脏腑之间的对应关系:肾水封藏、肝木疏泄、心火宣发、肺金清收,左旋以升发之力,右转以敛降之功,而且遵循了五行相生的规律。咦?!熟悉五行的朋友们可能对上图提出两个疑问:第一是怎么只说了四行,与土对应的“运化”怎么没提?第二是按照五行相生规律,应该是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啊,怎么上图中的火直接与金发生了关系?



  学习中医不可死执于单纯的象理。大家想过一个问题没有,那就是是什么维持着人体能量在五脏六腑间循环运转的?这就像我们知道汽车能在路上跑,是因为能量被分配给按照特殊结构组装在一起的各种零部件,而源源不断的能量其实来自于汽油是一样的,人体能量的补给也要靠人不断地从外界食物中摄取,而摄取补充能量的器官,就是人体的脾胃!而脾胃对于上述能量运转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一个是脾阳的上升之力,一个是胃阴的下降之力。



  中医认为人体摄入的谷物,在脾中的阳气磨化为精华与渣滓,渣滓会在肠道中变为粪便最终排出体外,精华则分为具有能量的“谷气”与能承载能量的“谷精”。谷气随脾阳左升而归心、肺,谷精则随胃阴右降而归肝肾。谷气是人类一切活动所需能量的来源,谷精所化生的肾精与肝血具有承载阳气的作用。



  从肾水中升发而出的能量,刚转化为肝气阶段时,能量水平不足以继续上升而化为心火,正是因为借助于从中土升于上的脾阳,以及具有强大能量的谷气推动,才能令其有足够的能力达于全身而行疏泄,并上升化为火。这就是为什么肚子很饿的人,火气比较大或心慌的原因——因为木气得不到能量,不能顺利升达为火,肝气就会郁滞而怒;心火得不到补充,居住在心府的心神就会惶恐不安。



  心火遇凉则收而化为肺气,正是借助肺金的清收之力,心火才不至于继续升温(人的体温恒定在36.5°),而肺金的力量部分来源于与外界空气的交换作用,这就是为什么人在高温环境中会眩晕、头痛、恶心的原因——肺金无法清收心火,心火上炎所致。但仅靠肺金一己之力,是无法完全将心火敛降下来的,这时就需要谷精与胃阴来帮忙了。谷精是一个收敛、存储能量的载体,当胃阴与谷精右旋于下时,帮助着肺金收敛心火,并将收敛来的阳气一同带入肾水中封藏起来。



  这里还少说一个物质,那就是——水!水同谷物一样,也要靠脾阳磨化(相对于谷物,需要消耗更多的脾阳),与谷气一起上升而化为雾气。雾气遇到清凉的肺金清收之力,进而化为水,其中精华被运送到全身脏腑组织中,化津液而行滋养之功;糟粕者入膀胱而化为溲溺。水之升腾雾化过程,离不开脾阳与谷气之助,而雾气化为水的过程,同样也离不开胃阴与谷精的帮助。水与谷精结合下行到肾,补充肾水。肾水得到从肺金收敛来的心火,温而上升化为肝血。肝血中温气借助脾土左升上达于心成为心火,肝血中的阴液化为心阴。所以肾水、肾精、肝血、心阴等皆源于水和谷精。



  可以看出人体内能量运行就像一个圆运动,而居于中间的土气“运化”之力,也即脾土左旋和胃土右转的机制,是整个圆运动的核心动力。它们就像车轮中心的车轴,带动着肝木、肾水、心火、肺金的能量左升右降,又好比汽车中的发动机,提供者全车动力的总来源。所以古人云:脾升则肝肾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水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平人下温而上清者,以中气之善运也。一旦中气衰败,金、木、水、火皆出问题,人体则百病丛生。



  如果大家看到这里都看懂了,就能对于文章前面提到的几个中医问题有了答案。中医望闻问切,无非就是判断你身体内能量圆运动哪里出了问题,多么复杂的病最终都能简化为十分简单明了的致病模式。这也是为什么中医诊治是整体论,对于某个脏腑的症状,会连带调理其他脏腑的原因,这也是中医用药往往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因——对于相同的圆运动某方面的问题,尽管不同的人表现出的症状不一样,但用药都是一样的;而即使不同的人表现出的症状都一样,但因为圆运动发生问题的方面不同,所以用药会不一样。



  刚才说了,人体能量圆运动的核心力量是中土之气,中气的盛衰影响着脾胃的功能,进而对整个人体能量循环起到关键作用。那么,中气最怕什么?最怕湿气!清代名医、乾隆御医黄元御说:“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那么,中土的湿气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大家看上图,水左旋而被蒸发上升化为雾气,如果脾阳衰败,就会停滞于中而形成湿气,蒸发于上的雾气右旋化水而滋养全身,如果胃阴不降,也会停滞于中而形成湿气。



  所以黄元御说:“十人之中,湿居八九而不止也。” 黄老的观点可能稍微有点儿偏激,但十之七八是有的,也就是说得病的人中,大多数人的脾阳都因湿气过剩而衰败,也即“百病皆由中土湿败所致”。而中土湿败的原因,往往和不良的饮食结构,不正确的生活方式,情绪长期压抑等等因素有关。本来浩然准备了详细介绍一下比较常见的各种疾病,大家看后就会发现绝大多数疾病的病因,要么因为是左不生,要么是因为右不降,而左不升又不降的根源,又基本归结于中土湿败所赐。但因为篇幅原因,只能放在后续的文章之中了。



  最后浩然给大家介绍黄元御先生的一个名方——黄芽汤。本方脱胎于张仲景的理中丸,只是把其中的白术换成了茯苓。立方思想是:如果人体脾胃的中气因湿气太重而衰败,会导致整个圆运动出现问题,此时心火不降上炎为热病,肺气右滞而为气病,肾水得不到心火而为寒病,肝血左郁而为血病。所以方中用人参、干姜补火助脾阳,甘草、茯苓培土燥湿。别看只有四味很普通的药,就能令中气轮转,清阳复位,上之心火能降,右之肺金能降,下之肾水能温,左之肝木能生。脾胃调理好了,再通过吃饭喝水,给人带来气血,圆运动正常运转,疾病就会自然消失。



  如果心火因圆运动的停滞而上炎,人便会心悸烦乱,则可加黄连和白芍清心火;若肺气右滞不降,人呼吸痞闷不通,则加陈皮、杏仁理气通滞;若肾水下寒,遗精泻利,加附子、川椒;若肝血左郁,凝涩不行而血瘀,则加桂枝、牡丹皮以疏肝。人体疾病虽然众多,中医中有大量的方剂,但基本都离不开这个思路。行文至此,字数已经近五千字,但仍有很多未尽之言,如果大家喜欢了解更多这方面的知识,欢迎留言,浩然会择时继续为大家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