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太过,是一个家庭垮掉的开始

 天地人和w 2018-01-06


任何东西,适度就好,多一点让人觉得欣喜,太多了,就会让人觉得压抑。

文丨炉叔

最近有同事跟我说,每次回家,都感觉特别压抑。

我问他:“怎么,和老婆吵架了?”

他弹了弹手上的烟灰,叹了口气,“也不是。就是老婆每天在我眼前转来转去的,感觉有点烦。”

我笑:“好小子,老婆这么爱你你还嫌烦?”

“就是因为她太爱我了,所以我才觉得烦啊。”同事愁眉苦脸地说。

以前我们会认为,家庭关系的破裂是因为没有爱了,但是现在会发现,有更多的家庭,是因为“太爱”了,而慢慢走向分崩离析的。


“我全心全意伺候他,他怎么还是出轨了”

在最近大火的美剧《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中,精致美丽的女主角米琪,和所有的家庭妇女一样,一心一意地照顾丈夫,打理家庭。

丈夫爱好在酒吧表演脱口秀,米琪就认认真真记录丈夫每一次表演,并提出建议;为了能让丈夫在客流量最高的黄金时段上台表演,她还拿着亲手制作的美食贿赂酒吧管理人员。

但最后丈夫还是不落俗套的出轨了。在丈夫离开家的那个晚上,米琪苦苦央求:“是我哪里做的不够好吗?我可以做的更好的。”

不论是米琪,还是《我的前半生》里面的罗子君,这些美丽温柔,全身心都在丈夫和家庭上的女人正是因为做的“太好了”,才会让对方的心越走越远。

会有很多人觉得委屈:我明明已经做出了这么大的牺牲,全心全意对待一个人,为什么最后是这样一个下场?

因为这种爱太多了,多到快要撑爆了,所以才让人觉得无法承受。

无微不至地关怀是爱的体现,但是当一个人完全以另一个人为生活的核心,就会给对方带来被每时每刻监护的紧张感和压抑感。

都说距离产生美,太过殷勤反而会让人觉得浑身不自在。因为人都有一个小小的舒适圈,当舒适圈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入侵,就会觉得失去了自由。

所以真正好的夫妻关系,应该是“同行”而不是“依附”。前者是两人相互扶持,互相帮助,而后者是一个人攀在另一个人的身上,久而久之,这种压力迟早会让人觉得厌烦。


“我是为你好”

上学的时候有一个哥们儿,当初填报文理的时候,他自己想要报文科,结果父母非逼着他选理科,理由是:

“只有读理科出来才赚钱。你现在完全就是意气用事,等你长大了就会感谢我,我全都是为你好。”

那哥们儿其实从小就对历史很感兴趣,立志以后想要成为一名历史学家,但是在他爸妈再三要求和强迫下,他还是放弃了文科,选择了理科。

也因为对生物、化学毫无兴趣,导致他成绩一落千丈,最后没能考上重点大学,进了我们当地一所不太好的学校,打游戏混日子。

这种例子并不少见。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中,尤其喜欢说“我是为你好”。他们觉得自己更有经验,为了让孩子少走一些自己曾经走过的弯路,会向他们提出自己的建议。

本意都是对孩子的爱,但是这种爱不应该是强迫性的。

就像小猴很饿,兔子给他送来一车的胡萝卜,说这个特别好吃你快吃,我把我所有的胡萝卜都送给你了,你不吃就是不给我面子。但是小猴他不喜欢吃胡萝卜,他只想要一根香蕉。

很多时候,“我是为你好”往往是一种强盗逻辑:我觉得我提出的方案很适合你,你就必须听我的话。

所以带来的后果往往是,父母觉得自己一番心意全被糟蹋,而孩子也会因为自己的人生被禁锢和束缚住了而感到不满,最终亲子关系走向破裂。

只有孩子才最懂得自己想要什么,需要什么;拿“我是为你好”为借口来让孩子顺着自己的方向走,不仅枉顾孩子真实的意愿,埋没他潜在的可能性,更会让孩子走向两个极端:

要么激起孩子的叛逆心,你要我做什么,我偏不做什么,甚至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来表达自己的愤怒;要么孩子干脆自我放弃,从此丧失了自我选择的意愿和能力。

各位父母需要明白的是,你可以为孩子的人生提出建议,但不能剥夺他选择其他道路的权利和自由。很多时候,这条路适合你,但是并不适合你的孩子。

人生总要掌握在他自己手里的不是吗?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他还是个孩子”

对孩子的爱,往往不同的家庭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家长内敛且理智,而有的家长就表现得豪放和纵容,恨不得全世界都要给他的宝贝让路。

比如在餐馆吃饭的时候小孩大声喧闹,家长说:“哎呀,小孩子过生日高兴嘛,你总不能让他们不笑吧”;

电影院里面孩子大声问妈妈这部电影讲的什么啊,妈妈就大声把电影台词复述出来,你去劝他们小点声,妈妈还不乐意:“那小孩子看不懂字幕怎么办,只能我来讲给他听啊”;

走亲戚的时候小孩没经过同意就乱翻东西,乱玩耳机电脑,穿着鞋子在干净的床铺上滚来滚去,家长说:“他就是比较调皮,你们大人让着小孩子一点嘛”。

被大家这样“让着”长大的小孩,极有可能成为一个霸道蛮横、不讲礼貌、不懂尊重、极端自我的人,任何事情只要有一点不顺着他的意就会发火,而且这种怒火往往最容易蔓延到他身边亲近的人身上。

很多小孩子长大了之后对父母大打出手,把父母赶出家门,都是因为小时候被太过纵容,养成了蛮横的性格,不服从教导;尤其当他发现一直顺着自己的父母居然试图想要改变自己的想法时,最易暴躁。

从小被娇惯的小孩长大了也会觉得自己就是中心,所有的人都得把最好的给我,都得听我的,你要是不听我的话,我就大闹一场。因为以前我只要大闹一场,家人就会把我想要的东西呈上来。

但是等到步入社会了,他会发现,原来很多东西不是自己撒泼就能得到的。那么他又会回去找父母讨要,不给就烦,就生气,他们从来没想过,想要的东西需要自己去争取。

当家长认为孩子现在还小得宠着的时候,不妨想想后果:纵容孩子养成不劳而获和“啃老”的坏毛病,就像把一个定时炸弹供在家里,什么时候爆炸了,最终受伤害的还是自己。

爱孩子并不应该完全顺着孩子的意,而是要适时地教导他,培养正确的三观。我们说三岁看老,一个孩子在小时候被惯地无法无天,你还指望他长大了能彬彬有礼吗?


“你怎么连个孩子都带不好”

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越来越多的家庭因为无暇兼顾孩子与工作,只能请孩子的爷爷奶奶来帮忙带孩子。本来家里多了个新成员,老人们也很高兴,但是带孩子这件事可比他们想象中的要复杂得多。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育儿观,对于老一辈来说,只要孩子能够养的白白胖胖,他想吃什么玩什么由他去;但是对于年轻父母来说,从小就要对孩子严加要求,吃什么玩什么看什么都得有讲究。所以就会出现这样的矛盾:

“妈你怎么给孩子吃糖啊,会坏牙齿的。”“哎呀孩子想吃就让他吃嘛,偶尔一次没关系的。”

“妈你给宝宝换的什么尿不湿啊,是我告诉你的那个牌子吗?”“外面买的哪有自己做的好,孩子他爸以前用的尿布就是我做的呢。”

“爸你快把宝宝放下来,举那么高孩子会掉下来的!”“瞎说!我举着好好的怎么会掉下来!”

久而久之,年轻父母觉得老人太不讲究,“连个孩子都不会带”;

而老人也很生气:“你们都是我一手带大的,还说我不会带孩子?我每天腰酸背痛忙前忙后的是为了谁?”

两方的坚持己见本质上也源于对孩子的爱,但是也正是因为“带孩子”这件事,反而让年轻夫妻与老人之间渐渐产生矛盾,本来挺好的家庭关系,也慢慢互相看不顺眼了。

还有的老人,对孙子孙女完全言听计从,要什么给什么,做什么都表扬。这样被带大的孩子,就像上面提到的被宠大的孩子一样,会形成“想要什么就找奶奶要,奶奶给我是理所当然”这种意识。

我是真的见过有孩子因为奶奶没有给他买玩具就生气地掀翻了卖玩具的摊位,辱骂老人,甚至爬到老人背上去扯奶奶的挎包。

当时那场景真让人觉得可气可叹。气的是,这孩子居然如此目无尊长;叹的是,这孩子的性格可是家里一手娇惯出来的。

对孩子太过纵容的爱,毫无疑问,在毁掉上一代的幸福。


太过亲密无间的爱,会让人觉得无所适从;太过自以为是的爱,会让人觉得很有压迫感;太过宠溺纵容的爱,会给这个家庭的稳固埋下极易爆发的不稳定因素。

一个幸福的家庭,需要的是克制的爱,尊重的爱,理性的爱和平等的爱。

因为家庭的支撑点实际上就是组成家庭的几个成员,只有成员之间的爱是你来我往的,对等的,整个家庭关系才能保持平衡;

而太过余的爱,反而会打破家庭关系的平衡,极端地倒向某一侧,最终导致整个家庭关系的崩塌。

所以夫妻之间的感情,应该亲近而又不过分亲密;亲子之间的关爱,应该是建议而不是要求;对孩子的教导,应该要理性而不是纵容。

任何东西,适度就好,多一点让人觉得欣喜,太多了,就会让人觉得压抑。

温柔总是比侵略更有力量。

只有爱刚刚好的家庭,才最能让人感到轻松自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