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思考”思考什么?

 星火辽远 2018-01-06

      “深度思考”是在知识经济大背景下非常核心的个体能力。最近在研读《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一书,书中“元认知”的部分内容让我对“深度思考”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深度思考很重要的方面是对个体自身知识体系、策略体系、认知过程的分析,并基于分析的现状有计划有掌控的进行提升与修炼。

      要谈元认知带给人的启示,首先得琢磨一下元认知是个什么概念,元认知的定义:“元认知就是个体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说白了就是反思自己的认知过程,然后对这个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

      举个栗子:有很多做销售的新人都对陌生拜访存在恐惧感,要克服恐惧就需要反思和认知对于陌拜恐惧的认知过程,分析恐惧的原因:产品知识不牢固?沟通技巧不熟悉?不能面对拒绝?对以上的理由进行排序,搞定最排序最靠前的理由,就很大程度上克服了陌拜的恐惧。这就是认知自己并进行调整的过程,也是元认知层面修炼的一部分。下面的思维导图(图1)是我在阅读过程中从书本中所提炼出来的,下面主要讲元认知的部分概念所引发的关于深度思考想法。

一、 学习策略的掌握和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而所谓深度思考的能力与我们知识的深广度直接相关。学习策略策略包括三个层面: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组织策略包含了内容提炼、绘制认知地图等较为高效系统的学习方法。

1、 认知地图的绘制对于个人知识体系的构建有着较强的实操价值,我们以目标岗位的通用胜任模型为标准,可以实现知识体系的外化和计划性的查漏补缺。
利用思维导图绘制的认知地图大概像下图(图3)的呈现形式。【例子:以培训与发展行业通用素质模型为目标岗位(图2),绘制自己的认知地图,然后找出认知荒漠,继而制定学习计划】


2、基于认知地图的绘制,我们对自身的认知深广度会有客观、全面的认知。同时知识的底层链接就会越发明显,这时就体现了知识的“可繁殖性”——任何知识都是再生和链接的节点,此时也体现了思维导图这个工具的优势:不断生长、分裂和链接的动态过程!


二、问题解决策略和思维策略的修炼,让我们面对病构问题时更加清晰和高效。首先掌握丰富的问题解决策略是反思与修炼的前提,常见的问题解决策略有试误法、爬山法、目标分解法、逆推法等,思维策略包含演绎思维策略(从一般到个别的推论)以及归纳思维策略(从个别到一般的推论)。

1、我们在运用问题解决策略时要反思:我们是不是倾向于总是使用某种策略?如果有这种倾向有可能是我们没有掌握全面的问题解决策略;或者我们没有充分的思考不同的策略适合什么样的情况。

2、我们在运用思维策略时要反思:我们是否遇到每个问题都像是一个新的问题?如果有这种情况可能是我们没有及时将经历进行归纳与沉淀成为经验。这种情况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个5年的职场人是具有5年的工作经验,还是将一年的经验用了5年。

      基于对问题解决策略以及思维策略的反思,我们在解决问题和思考问题时就具备了一定的深度思考能力。输赢不是关键,关键是要思考输赢的原因是什么!


三、 关于本身的认知是深度思考的基础,只有充分了解自身才能充分合理运用各种知识和策略。关于自我的知识包括对自己学习认知的强弱项的认知、对自己知识深广度的认知、自我动机和信念的认知。

1、 对自己在认知学习方面的强弱项的认知,是对自身认知过程和效率的反思。
举个栗子:每个人的记忆都是由不同感官获得信息来储存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等),但是个体之间存在感官敏感度的差异,我们通常说自己是视觉型、听觉型(视觉型的特点是更容易通过视觉学习记忆)的学习者,当我们对自己有相关的认知时,我们就能够更好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认知方式。

2、 对自己知识深广度的认知,是对自身能力基础的分析与反思。分析过程需要一些知识盘点和知识线性化的工具,上文提到运用思维导图绘制认知地图,就是认知自己知识深广度的工具之一(关于自己知识深广度的挖掘和修炼上文已提及,此处不做说明)。

3、 自我动机信念的认知,包含了三组动机信念:自我效能感;完成任务的目的和原因;价值和兴趣。

   3.1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增强自我效能,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
当我们对于某一行为的自我效能较低时,就需要进行反思——此时的自我效能产生的依据是什么:是之前的某些某些具体的失败经历导致的?还是在能力方面不自信?如果是具体的失败经历导致自我效能感低下,这时我们就需要对失败经历进行复盘分析,找出原因从而将失败经验内化成能力;如果是对能力不自信,我们就需要对行为目标的能力要求进行分析,制定学习计划。通过反思复盘和能力分析,能将效能成因显性化,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复盘用到的工具有复盘四步模型(图4),能力分析用到的工具有能力三核模型(图5),以上两个工具的具体使用方法笔者将在后续系列文章中说明。



  3.2 完成任务的目的和原因是指我们在完成任务时需要经常反思我们的流程和动作是否是为达成任务目的服务的,这样的思考有助于我们随时把控任务的本质,从而达成任务的核心目的。
       举个栗子:我们在辅导他人进行演讲形体形态练习时,通常让学员上台演练自我介绍,这时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学员的形体形态,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他说了什么。此时平行的思考方式,让我们更加关注此环节的核心目的,从而达到理想效果。

  3.3 自我价值和兴趣的认知,是指个体意识到自己对于工作的个人兴趣是什么,以及了解自己对工作的相对实用价值的判断是如何产生的。
       个体的价值和兴趣都是以需求为基础的。个体对于某件事情有所需求,就会热心于接触关注这件事,在做的时候自然能够觉得有趣;不同个体有不同价值观,在工作中看重的回报(需求)也会不同,当职业汇报和自身价值达到高度符合的时候,个体就能从工作中获得巨大满足感。

       所以,要分析我们对于工作的兴趣及价值判断是如何产生的,就需要思考我们的需求是什么,具体来罗列分析我们在马斯洛(图6)的各个层级的需求是什么?举个栗子:我对现在的工作不是很满意,但是具体哪里不满意呢?这就需要我们对自身的需求进行罗列:生存需求(工资、福利、住房、交通…),归属需求(工作氛围、团队协作、存在感、影响度…),成长需求(全新的任务、多元的挑战、突破性的考验…),通过自身对工作需求标准的分析,然后和现状进行对比,我们就更加容易剖析自己对于目前工作态度产生的原因。



       总结:综上所述,“深度思考”就是思考个体本身懂什么,不懂什么;会做什么,不会做什么;想到了什么,没想到什么。有了以上这些思考以后,我们如何有计划有掌控的将不懂的学懂并清楚我学懂的过程;将不会的学会并清楚我是如何学会的;将没有想到的东西想到并清楚我为什么这么想。

      深度思考的信息来源主要来自于系统学习(深度学习),我在过去的一年一直在顺应“碎片化学习的潮流”学习各种令人目不暇接的微课,关注各个公知大咖的言论,但是一年下来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就像我们在海边捡到了各种漂亮的石子、贝壳、海螺,但是却串不成一条好看手链。对于自己碎片化学习的反思,让我形成了“去碎片化学习”的思考,有效的学习应该是以自己的知识体系框架为蓝本的,将有限的资源和精力用在核心知识的补全,通过绘制认知地图、写文章、分享教学等方式进行沉淀和内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