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谁辜负了逝水年华?(电影《芳华》观后感)

 JeremyJee 2018-01-06

 

是谁辜负了逝水年华

----电影《芳华》观后感

                                

 

我没读过严歌苓的《芳华》原著,所以当我看冯小刚的电影时,我只想独立地品评一下冯导的作品,我只想看一下,我能从《芳华》这部众说纷纭的电影里得到些什么。

在上海大光明影院看完《芳华》以后,我感觉相当的好。走出影院,满脑子里还都是邓丽君那首《浓情万缕》的余韵。于是,我立马用手机搜出这首歌,戴上耳机,信步闲庭在人民广场的公园里,一遍遍重复播放着这首《浓情万缕》。

所以,相比于电影中主角们所生活的年代,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是不是太幸福了一点----今天的我们,不必像电影中的他们那样,要靠海外亲戚弄来一台磁带机才有歌听,更不用像电影中他们那样,听一首邓丽君的歌搞得就跟做贼干坏事似的,太不可思议了!

不是这样吗?我觉得就是像我这样,一面免费且无次数限制地听着邓丽君的《浓情万缕》,一面悠然地漫步在公园里,当然也可以像电影中林丁丁所怀念的那样,坐在上海锦江宾馆里的沙发上,才能绝妙地体会到电影里主角们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种种,以及体会到电影想要向我们表达的东西。

 

所以,在我看来,冯导这部电影对主题诠释得相当鲜明,对情感和思考也表达得非常清楚,总结下来,我认为这部电影所讲的,概括下来,无非就是:

一个赞美:赞美青春无价。

再加上一个问题:究竟是谁辜负了那一代人的青春?

至于其它的,比如说某个人的性格、人品等等,我认为,都是些细枝末节,纠结于这些东西,对理解整部电影的立意不会有什么助益,反而会走偏。

看一部作品,你一定要学会抽取最具代表性的东西,认真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立意。影片《芳华》全部的张力就在于:不可辜负的青春被辜负的青春。当然,这里所谓的青春,正是电影的名字----芳华。

 

整部电影的主题立意基础,品评整部电影的核心要点,其实也就在于影片的名字芳华。什么是芳华?所谓芳华,就是那个被荷尔蒙催化的青春时代,那个被歌德喻为哪个青年男子不善钟情,哪个妙龄少女不善怀春的年代。

荷尔蒙或者来自于上帝的造化,或者来自于大自然的进化,但是肯定与革命无关,与意识形态无关,与社会所处的时代无关。只要是处于青春萌动期的、豆蔻年华的青年男女们相遇,随便你吃糠咽菜、学雷锋还是做纳粹,他们注定会发生必然会发生的故事,注定会发生欢笑与泪水的故事,注定会碰撞出青春的火花,注定会留下对青春永远的回忆。这就是人性,最真实的人性,最不容否定的人性。

在时代的大潮之下,何小萍、萧穗子、林丁丁和刘峰他们都只是一叶浮萍,缚身于时代的洪流之中而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但是他们体内的青春荷尔蒙又注定他们在被时代的洪流聚集在一起的日子里,一定会发生他们的故事,也就是影片《芳华》所讲的故事。

歧视?排挤?自私?性格分析?----这些东西,放在影片中的人物身上,并不特别具有代表性,对于这些东西,探讨过的作品已经太多了,我相信对于冯导来说,就没有多少必要再在名为《芳华》的电影里再去过一遍了。如果想探讨点什么的话,那也应该是探讨这个问题:在这些诸如歧视、排挤、自私行为的背后,究竟有哪些时代的因素?换句话说,时代是怎样影响和塑造了这些青年男女的精神世界的?

 

 

回到电影里,在我看来,整部影片最美的场景,也可以说是点睛之笔,就是用磁带机偷偷播放邓丽君的《浓情万缕》那一段:

伴随着邓歌神如泣如诉的歌声,红绸随风舞动,林丁丁的笑靥在半透明的红绸后面灿若桃花。

这一场景既为林丁丁与刘峰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更是整部电影对芳华的浓重诠释:那是如花的芳华,那是多情的年纪。一片耀眼的红绸,舞动的是无悔的青春,这红色,对于恋爱中的刘峰们来说是青春的断肠红,对于生活在战争年代的刘峰们来说是血色浪漫,对于任何时代的青年男女来说,那是燃烧的火鸟。

对这一场景我非常欣赏,认为这一场景为整部影片渲染了芳华的颜色,上足了张力,也激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我们应该思考什么呢?

我们应该思考,为什么,刘峰、林丁丁、萧穗子、何小萍他们要偷偷摸摸像犯罪一样地去听邓丽君的歌、就不能像我今天这样手插裤兜在人民公园里理直气壮地听?

我们应该思考,为什么,何小萍、萧穗子、林丁丁、刘峰他们作为专业搞文艺的人,他们可是文工团里专门从事歌舞的专业人员,竟然会被邓丽君的通俗歌曲如此深深地震撼到了?

这里面一定有一些关于人性的深刻的隐喻,这里面一定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关于人性的一些东西。

我们还应该思考,在那个时代,为什么要禁止人们听邓丽君的歌?为什么那么怕年轻人听邓丽君的歌?究竟是谁在怕什么?

这里面一定有关于那个时代深刻的隐喻,一定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关于那个时代的一些东西。

 

关于邓丽君的歌,我想给大家讲两个我亲身经历的普通人的故事。

作为70后,我生长在东北深山老林里的农村,闭塞、落后、守旧。早在我小学的时候,那时候我当然还情窦未开,但是我能够清楚地记得,在那时候,我的那些哥哥姐姐们情窦已开,他们成天聚在一起听邓丽君的歌,当然用的就是电影中的那种磁带机。

那时候应该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听邓丽君的歌已经不再像《芳华》电影中那样被视为洪水猛兽了,但是,仍然会遭到老一辈们的嘲讽或者说反感。其中有一位中年油腻男,也就是哥哥姐姐们的父亲中的一位,腿脚也不太灵便,他是对哥哥姐姐们听邓丽君的歌嘲讽最多的人之一,总是在不同场合里撇着嘴嘲讽他们,说这些歌不正经、会把人带坏云云。

可是有一天搞笑的是,这位油腻中年男却被另一位油腻中年男抓了个现行----发现他有竟然躲在村里的榨油磨坊的小黑屋里,一个人偷偷地听邓丽君的歌!哈哈~~!当目击者问他怎么回事时,他挤了挤眼睛,阴阳怪气地回答:这歌真他妈的太好听了!

哈哈哈~~~!😂😂😂回答比《芳华》电影里刘峰的回答还赤裸裸!

 

第二个故事,是我遇到过的一位村书记。他担任村书记多年,算得上是德高望重吧,而他也正是属于《芳华》里主角们那一代的同龄人。我吃惊地发现,这位村书记老先生永远只听一个人的歌----那就是邓丽君的歌。平时他自己开车,我遇到他的时候,是2000年代初,那个时候还没有智能手机,但是有车载CD,我发现他的车里全是邓丽君的CD唱片。然后,有一天,这位老村长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里,让我帮他为电脑里的MP3播放软件AMP下载并制作一个音乐播放清单,要求只有一个----全部是邓丽君的歌曲!

每当我看到这位老村长一个人听着邓丽君歌曲的时候,我就相信,这歌声里,一定承载着他满满的青春回忆。

这两个人的故事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现在,再把他们的故事与《芳华》里这个听邓丽君歌曲的场景结合起来,与电影里刘峰林丁丁他们的故事结合起来,我顿时就觉得一切都变得如此真实、简明而深刻,也不得不佩服冯导对于时代和人性的把握是如此的灵敏和精准。当然,我没看过《芳华》原著,也许原著里就是这样写的,然而即使如此,也不影响我对冯导的赞赏,因为我是能够领会到他在电影中用浓重的色彩铺叙这一场景的深刻用意。

一个本该多情善感的年代,为何听情歌却成了罪过?

一个本该自由恋爱的年代,为何相思却成了犯罪?

记得影片快结束时,萧穗子满眼泪花地质问:为什么要解散文工团?但是今天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反问一下:为什么他们要参加文工团?

一代人的芳华就这样消失在时代的灰烬里,无声无息,只留下一抹断肠红。究竟,他们当年所付出的青春年华有多少意义?谁给他们解释?安慰?补偿?

其实,当影片结尾,多年以后的他们天涯各在一方,或喜或悲,我认为,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老祖宗庄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给出最好的答案了: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我始终认为,没必要苛责冯导在电影中欲言又止、浅尝辄止抑或畏手畏脚,大家都是明白人,冯导更不傻,有些东西,难道他就不想吗?跟电影中的主角们一样,冯导,你,还有我,也都是生活在特定时代中的人,这一点,古今中外都一样,每个人的一生,无非就是与时代互动、博弈和选择的过程,至少,在我们这个时代里,冯导绝对属于有胆识、有勇气、有思考、有担当的人。无论如何,凭《芳华》这部电影,我们都应当感谢冯导对于无悔青春的不吝赞美,对被辜负了青春的一代的深刻同情,对业已逝去的一代芳华的深情缅怀,还有更重要的,那个他没有给出答案但是希望留给我们自己思考的问题:究竟是谁辜负了一代人的青春?

如果让我用放大镜为影片挑一点不足,那就是我觉得整部电影看下来,确实挺难判断究竟谁才是第一女主----何小萍?萧穗子?林丁丁?从故事主线和出镜率来看,何小萍无疑是第一女主;但是整部影片是用萧穗子回忆的角度来倒叙的,再加上在影片中她又有太多瞩目的镜头,所以也不免给人第一女主的感觉;至于林丁丁,不得不承认,她长了一张最具青春典型性的脸,再加上那个最销魂的舞动的红绸 + 销魂的《浓情万缕》的镜头,给人的印象的确有点太过于深刻了,也有抢第一女主地位之嫌。也许,之所以如此局面,背后也有很多可控不可控的复杂因素与抉择吧,从冯导一行人马的泪珠里我们能看到些许无奈。

 

 

最后,一曲邓歌神的《浓情万缕》(QQ音乐链接:https://y.qq.com/portal/player.html)点播给大家。

祝大家周末愉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