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从周的客厅 李振宇

 金钱河南山牧童 2018-01-06

 

 

陈从周的客厅  

李振宇 

 

当年,陈从周先生的家,在同济新村邨字楼,那是同济老教授们住的一个小院,三层楼的住宅三面围合,红砖基座,白墙灰瓦,甚是雅致。先生的住房在底楼,面积虽不大,但有一个朝南的小客厅面向小花园,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是非常豪华的。陈先生曾经开心地说,我陈从周的客厅里,是没有眠床的

  没有眠床的客厅,成了陈先生最重要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只要陈先生在家,每天的下午和许多的晚上,客厅都坐满了客人。谈笑有鸿儒,往来亦白丁。座中既有文人雅士,教授专家;也有年轻同事,入室弟子;还有记者、演员、书画爱好者、工匠等等。要喝水,自己倒;桌上有烟,来人也可以自己拿一枝抽。假如来人带了点茶叶和水果来,先生也会留下招待大家。这样的道场般的情景,当年就很少,今天恐怕不会再有了。

  这样的陈先生客厅的谈话和讨论,一般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与来宾对话。有不少名人曾登门拜访(比如贝聿铭,俞振飞等)。我们这些入室弟子和其他的求教者,如果碰巧了,就围坐在旁聆听;凳子不够坐了就站着。我还记得日本学者横山正、伊藤三千雄分别来访的时候,我们就听过先生和路秉杰老师跟他们的对话。

  第二种,有人来求教,先生即兴指导。上世纪八十年代,学习之风极盛,年轻人争取各种机会求教名家。记得有一次,一个青年工人拿着苏步青教授的条子来找陈先生请教书法;其他像昆山古建队的张建华队长,也每每来请教园林做法;刘天华学长研究生毕业之后,有时也来找先生请教,我们在点点滴滴中学到很多东西。

  第三种,先生兴致好,即席漫谈古今。梁谷音来了,先生会谈昆曲与园林在艺术上的共性;山东的客人来了,先生会讲郑板桥和十笏园;宁波的客人来了,会谈天一阁藏书;苏州的客人来了,先生会打趣问当年拆下的城砖而今安在。在客厅里,先生给我们看过苏步青的信,苏局仙的诗,顾廷龙的字,汪道涵的信,梁思成的照片。偶尔我们插话问个问题,先生会纵横古今,给我们打开从未见过的精神世界。

  在客厅里,先生以一个传统而现代的知识分子的心胸,传授理念和知识。我按记忆归结起来,客厅里先生讲的有四样东西:

  首先是原则,例如为什么要保护传统,为什要保护传统文化,工业发展与文化继承之间的矛盾怎么解决;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的特色所在;其次是原理,即中国文化和艺术,比如书画、诗文、戏曲、园林,虽然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是内在的原理是相同的,而且会互相影响:绿化和文化的关系;生活中的点滴之美;然后是技艺,比如黄石和湖石不同叠石的技术,水池的收头怎么处理;竹子布局如何生动;还有是知识和历史掌故,比如戈良裕最好的叠石作品到底在苏州还是常州;朱启钤为什么会资助营造学社,颜文樑创办苏州美专的过程,南京陈植和上海陈植的相似与不同;贝聿铭因何开始重视传统建筑的影响;苏空头”“杭铁头城市文化差别等等。

  现在想来,蒋定师母和陈胜吾大姐、陈丰兄、陈馨二姐对我们这些客厅来人是非常宽容友好的,从来没有嫌我们啰唣。在他们的支持下,先生的客厅道场,差不多延续了十年之久,不问出身,不讲门派,得益者众矣。

2007年初,为出版《陈从周画集》(我是执行编辑),又来到昔日的小客厅,与陈先生的长女陈胜吾老师见面,一时百感交集;20138月,陈先生的次女陈馨老师回沪,为参加《园林大师陈从周》一书的编写,路秉杰先生、阮仪三先生、出版社支文军老师、封芸老师和我又来到小客厅,回忆往事,分外珍惜。

20150129 夜光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