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和写作对我的意义

 昵称41089678 2018-01-06

​​陪伴我多年的书桌陪伴我多年的书桌

公众号的文章陆陆续续地发表出来了,与大家约定好的周更的文章也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从开通公众号以来在这个平台上发表的每篇文章,我都有投入自己心血认真的在写。无论褒贬不管毁誉,始终都会坚持自己的意愿写下去,也许写着写着随着内容的增多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等着我去解决,但是只要开始了我都会坚持认真地去写的,因为如若不然就违背了我的初衷,也违背了的那份“写作只为开心”的初心吧。

前几天与一位友人聊天的时候我们谈起了写公众号的意义,他问我这一切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让我考虑良久,不是因为之前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而是因为每样事物其意义和原因都是复杂和多样性的,而只有当你删繁就简找到一切的缘起,最终的意义才会拨云见日。而这一切的开始要从我小时候起对于阅读和写作的那份热爱说起。

我记得小时候一天都被各种日程安排的很满,比如仅仅是早课、午课、晚课这三座“大山”就将时间吃掉了一大半,再加上各种额外的练习英语、藏语辞藻、书法等各种小课又会进一步分食掉业已不多的闲暇,但神奇的是即使如此,那时的时间仿佛像海绵似的总是能够挤出些时间来供我阅读课外书籍。

我也有过只要不是教材书就会像捡到宝一样恋恋不舍地看书的童年,而这种兴趣或多或少弥补了作为一个“活佛”小时候缺少玩伴的事实。

但想到现在的孩子的生活,真让人羡慕不已,他们既可以和玩伴一起在校园玩耍做游戏,回到家里还有一摞摞的课外读物可以阅读。甚至连面向小学生的课外读物兴趣培养的中心这样的机构,如今也变得随处可见了。也许是现在的孩子太沉迷电子游戏之类的东西,所以才会出现这些机构吧。但换做是我小时候的话也许恨不得会一天都泡在这种读书俱乐部里,所以真的挺羡慕现在的孩子可以有那么多兴趣爱好可以去自由地选择了。
我小时候刚开始接触的课外读物都是像《直美衮登王子》、《阿克顿巴传》、《尸语故事》、《佛本生故事集锦》等这样的旧的藏文连环画,还记得那些书籍的封皮都旧的泛黄了,而且边缘处上翘着仿佛整本书都遭到了某种可怕的蹂躏一般,但即使如此我也像一个吸食花蜜的蜜蜂那样,尽情地吸收这些故事所带给自己的那些喜悦,同时我也从中第一次体会到特权阶级贪婪、自私、狡诈的本性,以及那一段段可歌可泣的纯洁情感故事的美好。就这样一本又一本的书通过文字的形式不断地给我当时幼小的心灵给与了爱的浇灌和滋养。

到了后来我接触的书籍就种类开始更加多样了,这点得益于我“解锁”了汉文学会了汉语的功劳。我从那时开始即会阅读藏文诗歌、小说、散文、寓言故事,又会阅读大量汉文书籍,一时间几乎任何形式的文学我都在品阅,这大大促进了我的阅读量和理解力,同时可供我阅读的范围大大增加了。

我知道很多人有和我相似的爱好阅读的习惯,尤其是很多人小时候对“武侠小说”的入迷程度甚至都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就好比现在的00后对修仙一类的电子书籍的迷恋程度都是一样的,可我小时候对此类书籍不是太喜欢,也许可能是家里压根就没有这种书的“库存”吧。
相比这类书籍我喜欢看“名著名译”之类的书,记得最开始读到的外国小说是都德的《小东西》,我深深被故事情节所带入,甚至到了故事情节直接带动心情的地步。就这样一步步走入了阅读的大门,当我看完一本之后立即会想着还会有什么样的内容等着我去品阅,渐渐地书的扉页仿佛变成了一扇大门,通过这扇“扉页之门”我进入了全新的世界。

书籍完全为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而我又通过这个“新世界”来认识我所身处的这个“现实世界”。原本封闭的生活环境也因为一页页文字的牵引而变得温暖如春,这是我最美好的回忆。一时间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渐渐变得重要起来了,即使那时候我没吃过黑麦面包、醋泡乳香瓜、煎鹅肝、红酒烩牛肉、蘑菇浓汤......但这不妨碍我投入全部的注意力在那个世界里,久而久之书籍带给了我更多的“改变”,这种改变是一种由内而未根深蒂固的改变,它让我重新审视一切又开始能够以更多的维度来解读和理解一切。同时我开始以一种“作者式”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情深意切之时甚至会忍不住写上两句,我自己也主动开始几乎每天写起了日记,就这样慢慢地一切都发生着改变。
有些人认为看小说是纯粹的浪费时间,可我并不这么认为。看好的小说,不仅能让我们花费很小的成本就完全进入别人的“视角”,从而跨越自身的局限,以第一视角看到他者所身处的世界和面临的问题,同时又以自我的想象力来“设身处地”地对换位置,从而通过别人世界的反馈来丰富自我的内心世界,这是多么奇妙的一场旅行呀,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我说的这种“视角切换”对于我而言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感,当我们打开一本书之后我们的可以“借助”于书中的“眼睛”来看世界,而通过这双眼睛有时也许你所看到的是平日里你所无法想象的一个景致。甚至我们可以通过一只猫的视角来解读这个世界。比如我非常喜欢的一部小说夏目漱石的《我是猫》,就是在以一只猫的第一视角来看一切。而这一切的魅力和功能是文字所独有的,加上文字所独有的那种使读者充分发挥想象力的体验感,电影等别的媒介是无法做到的,这也正是我喜欢文学的一大原因所在。
文学放飞了我的想象力,思想从束缚于自身环境的寺庙高墙中解放出来,插上了探索与求知的翅膀,让我尽情翱翔在不同的时空里。当我打开一本书,我的“灵魂”下一刻可能在西伯利亚高原严寒刺骨,遍地积雪的寒夜中颤栗。一会儿又在撒哈拉沙漠酷热难耐,风沙四起的白昼中行进。一会又在千堆雪浪波澜卷起的波谷中,劈波斩浪奋勇前行。又一眨眼的功夫又会在满目苍夷弹飞炮鸣的堑壕里,与腐尸的恶臭做着最后的搏斗。又一会儿身处在煤灯照耀下,梦幻瑰谲的夜巴黎的某个街头。一会儿又身临古代巴士拉商贾云集,人潮鼎沸的繁荣海港。一会儿又身处铅云低垂的雾都伦敦,某个侦探事务所的屋檐下。一会儿又回到上世纪美国纽约一处,堆满文档的某律师事务所的办公室里......回想起来曾经有多少次,就那样随着故事的内容让自己的心神遨游在字里行间的世界里,那才是我青葱岁月的余温。

文学的魅力当然也不止于这些,让我小时候迷恋文学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那时爱读文学甚至到了迷恋的地步,我会无数次被小说世界里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命运所深深带入,有些情节时过境迁却依然历历在目,就拿《小东西》来讲,有对“黑眼睛”的迷恋,对兄弟生死离别的悲怆,也有对“小东西”遭受的各种欺凌的同情,还有在感情的世界里迷失的“小东西”的遭遇的一种喟叹。
漫漫地我喜欢上外国文学,而莫泊桑、乔治.威尔斯、卡夫卡、马克.吐温、乔治.奥威尔、维克多.雨果、查尔斯.狄更斯、夏洛蒂.勃朗特、缪塞、卢梭、爱伦坡、约翰.迪克斯卡尔、柯南.道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等等等等,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从批判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再到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手法上从写实风格到科学幻想,再到黑色幽默几乎将所有流派的文学都领略了一遍,而这些作家与他们的著作一同成为我儿时回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份对阅读的热爱终将伴随我一生。我乐于分享我的阅读体验因为那是真实的,同样我也乐意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这种快乐,这也是我之所以后来努力募资在小学修建劝学馆、组织NGO捐献课外读物等等一切行为的初衷。

劝学馆外部劝学馆外部

劝学馆内部劝学馆内部

劝学馆内部劝学馆内部

就这样渐渐地我自己也变得开始爱写东西了,写东西本身无所谓优劣都只是一种生活态度,我当时虽然没有一个读者,但很多东西通过文字的方式写了出来。而且这种快乐只有自己能够理解,但对写作的热爱一直贯穿到现在的生活,我从小到现在写过的散文、诗集等如果都有好好保存的话一定也有足够的分量了,但我并没有好好保存起来,致使很多写的东西都永久性的消失了,如今想起来也不无遗憾,毕竟人的想法一闪即逝,而好不容易用笔触去捕捉下来的东西竟又让它复逃了。

《话说雪域》封面《话说雪域》封面

我到现在唯一正式出版过的是一部名为《话说雪域》藏文编写的地方志,那是在我十六岁的时候编写的,从那之后因为生活各种变迁加上学业的加重,让我几乎与文学“断绝”了七年的联系,那七年我几乎没再触碰过任何文学书籍,也不再写作任何形式的诗词、散文,取而代之的是多大足有两大皮箱的手写佛教学术笔记,也许这也算是一种弥补吧。好在现在一切都过去了,我又可以时不时地找个安静的角落拿起一本喜爱的书本阅读起来了,这对我来说是最幸福的时刻。
其实我发现相比起写作我更喜欢阅读,但是在阅读之余写作的冲动也不时会钻到脑子里“折磨”我一番,我开通了“公众平台”每星期发表一篇短文,也算是聊以慰藉了我这一冲动了吧。友人问我意义何在的问题,我一时半会也答不上来。如果说真的有什么意义的话也许可以说是一种“执念”吧。但这种执念并非完全是消极意义上的执念,因为我已经将其视为一种修行了,因为我深信只要心志坚定任何行为都能将其转化为一种修行,其实不管是入世还是出世修行,我从来不认为“修行”是仪轨或者特定某种的行动,正如佛陀所言:“一切唯心造”既然十方三界借由心所造作,那么为何不将通过某种形式砥砺心性的作为看作是修行呢,而无疑写作对我来说既是修行的一种方法,也是践行自己的初衷的一种方式。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