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命的學問12講》:說宗教——不必把正義交給最後的審判跟來生來負責

 樂林文化 2018-01-07
正宗大教——超越精神與軌道倫常

我們要讓台灣民間了解一個道理。儘管大家都來開宗立教,但是我們還要分判什麼是正宗大教,不然到處都是民間信仰,每一個住家公寓都可以成為一個神道的場所,所以我們一定要分判什麼是正宗大教。

我用牟宗三老師的定義來說,第一個是開啟無限向上的超越精神。超越精神就是天道、基督、佛陀,一定要有這個。給明牌的那個不是,說可以幫人家改命的那個不是,因為改命只有通過學校教育,只有通過你的修行功德。

第二個,安頓人間社會的軌遭倫常。你一方面要啟發引導他向上超越,一方面給他軌道倫常。所以講五倫,也可以講第六倫,講第七倫,甚至可以講第幾八倫。親親、仁民、愛物,沒有這些,等同無政府狀態,台灣治安大家都有責任,這誰不知道,但是你要把教育、文化跟政治讓它重新提振上來,大家才有責任感、使命感。因我們是靠儒教,靠政治、教育、文化,來教化人間,來安頓人間社會的軌道倫常,這叫安身立命。如何讓每一個人在一生的苦難當中,他仍然可以安身立命?不然的話,人間注定飄泊。

這是牟先生所下的兩個定義,正好回應我講的宗跟教。

另外,英國有一位哲學家懷海德,他說宗教是:「藉信仰的力量,淨化內在的心靈。」原來整個信仰就是淨化我們的心靈,一方面積極的開發人的終極關懷,又積極開發我們的情意跟理想。生命一定要有情意跟理想,情意才有熱力,理想才有光照;情意是動力,理想是方向。人生就是要有方向跟動力,問題是方向、動力從哪邊來?從天道來,從仁心善性來。所以是藉信仰的力量來淨化我們的心靈。

第二個意思是消極的,就是你要清除心靈中的塵垢污染。你要「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塞埃」,你一定要誠意正心。沒有誠意正心的話,宗教信仰的儀式誡律都沒有意義。所以各教都講靈修,我特別把它說成「文化心靈」。文化心靈裡面有儒、有佛、有基督、有道,這個就是終極關懷。

但是畢竟宗教還是給出一個人世間最後的保證跟最後的防線。它的保證跟防線在那裡?我說儒道兩家好像不能夠稱為我們的宗教,當然跟我們的今生今世這樣的一個很斬截的人生價值觀有關連。我覺得最大的問題是,儒道兩家從來沒有給出「生之前我從哪裡來,死之後我到哪裡去的解答」,這個是最大的難題。所以我們沒有看到牟宗三教授生前募到什麼款,來實現他想成立「中國哲學研究中心」的願望。當代儒門大師,世界級的哲學家,因為沒有給出來生,沒有給出彼岸淨土跟天國;你講的只是今生今世,治國平天下,內聖外王,修己安百姓,只講心安理得、理直氣壯,但都是今生今世的;你的浩然正氣還是在天地間,但是今生今世的天地間,通不到生之前,通不到死之後,這是我們最大的難題。

今生今世的再生與永生

生之前,我從哪裡來?依儒家而言,我從我的祖宗來。死之後,我到哪裡去?我往我的兒孫去。從世代傳承看,沒有人死亡,只是再生。我的祖父母在我身上,我的父母在我身上,我的生命在我兒女身上,我兒女又有他的兒女,這是中國人的永生。我們是在今生今世裡面再生跟永生,我們這樣才能夠理解為什麼死亡不成為中國人的陰影。

老先生、老太太自己去看墳地,自己還買棺木,而且還睡幾天看看,他總覺得要適應一下,很達觀呢。以前我在文化大學教書,交通車裡面七十幾歲算年輕的,像我們這些三、四十歲上下都趕快躲到最後面,整個交通車都是前輩先生。你知道嘛,講話無比豪邁,見面第一句話:「你怎麼還沒有死!」對方哈哈大笑幾聲,也做出回應:「哪裡那麼容易,我等你啊!」滿車都是笑聲。像這樣看破生死的人生智慧是幾千年的。

為什麼我們可以沒有後顧之憂呢?因為老師的生命在學生的身上,父母的生命在兒女的身上,生命總是會往下傳,不管它是香火還是薪火。我們哪裡只看自己?我們每天看兒女。不然的話,中年已經面臨美好不再的危機了。我們要看我們年輕的一代,他就是我們的希望。

透過我們的傳統,來解釋生之前跟死之後的問題,答案還是在今生今世的世代傳承,宗教是最高的希望、最後的防線,因為它一定要保證好人有好報,我無以名之叫「天條」。所以股票市場的投機炒作,是觸犯天條。我算是老頭腦,在今天這樣的社會還講出這麼不上道的話。就連國民黨黨產都進入股票市場,有閣員還是大戶,你還在這邊講這個什麼話。不過,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一定是天條,所有的福報一定是從德行來。

就算是你了解易經,也最好不要卜卦。荀子就說了:「善為易者不占。」因為卜卦,你要測吉凶,而吉凶是福報,你怎麼可以直接把福報給他。所有的福報,請還給德行。由易經到「易傳」是重大進展,儒家轉而用善惡來講吉凶。假定沒有善的支持,就算吉也是不長久的,你承受不住的,你沒有那個命。我們會有一點福報,是得到我們德行的支持,所以我們心安理得,而且還理直氣壯。

今天的社會,直接求福報,求明牌,找陰神,看看誰給我蓮座保佑我,誰可以分身發功,給我功力,希望天降神兵跟法櫃奇兵,都是神怪電影看太多的後遺症。宗教是最高的希望也是最後的防線,永遠保證好人有好報,所以一定要給出最後審判,一定不是不報只是未到。

而儒家就是,我在今生今世讓所有的好人得好報,這是儒家精神。所以它一定要內聖外王,一定要教育,一定要政治,一定要文化,一定要「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一定要「為政以德」,一定要「文質彬彬」,而且還要「知我者其天乎」,講天人連線,引導天下人往天道的路上走。

福報從德行來的天條

所有的福報從德行來。假定我們的政務官,盡心盡力為國家做出對應問題的決策,開創未來的前景,那薪水是應該增加的,因為薪水待遇代表福報,人家的德行已付出那麼多的心,那麼多的關懷,整個心思,精力都在政策的決定上。整個輿論反省就是,決策了嗎?連要不要吃豬肉都要總統說話才算數,他吃了,大家才吃。台灣怎麼會有競爭力?台灣的競爭力是靠兩千一百五十萬人,不是靠一個人。所以我覺得很簡單,競爭力就在那邊往下滑,沒有分層負責沒有分工合作,沒有團隊精神。

儒家的道德是好人不求好報,這樣好像很難說服社會大眾。所以我現在要說儒家本身是不為好報做好人,因為做好人的本身就是最大的福報,就是目的,不是我做好人是為了得到好報。儒家的德行很斬截,他不講好報。所以宋明儒家對佛有一點不以為然,就是因為你的做好人是希望得好報。不見得啦,高僧大德還是為天下人、為眾生的,他才不為自己。只是說,你要做說服世俗的人、為眾生的,他才不為自己。只是說,你要做說服世俗的人,你要用功利來吸引他,所以說:「你要好好修行哦,你信佛、念佛才會得好報。」事實上真正的用意是要他做好人。儒家是不為得好報做好人,內聖外王的理想,讓天下所有好人得到好報,所以連儒家的天條,依然是讓好人有好報,這才是社會正義。

假定這個社會好人沒有得到好報,決策高層就對不起這個社會。尤其像我們做老師的人,一定要讓最用功的同學得高分,學生才會願意用功讀書。假定可以猜題,老出考古題,老師又不用心看考卷,這怎麼可能鼓舞學生用功讀書,而且不只讓好學生得最高分,還要把分數拉開,我分數是從五分、十分一題一題給的。有一回通識課程,一個機械系的學生修我的老莊哲學得了十分,還好我考卷都保存了,他跑來問我:「老師!我看你是不是少了一個零?」這個學生得十分,還不曉得死活,還敢來問我是不是少了一個零。我說:「是啊!少了一個零,是左邊那個零。」他還以為那是零是在右邊的。

原來人世間就是這樣子,一個團隊,一個機構,一定要讓用心最多的人​​往上爬,而且拉開那個差距,要是全部一樣就沒有是非。原來宗教精神還是要讓好人有好報,不能走後門,不能有人情的包袱,沒有僥倖,沒有偶然,這樣我們才能在今生今世就讓好人有好報,而不必把正義交給最後的審判跟來生來負責,我認為這是政治跟教育、文化最重大的使命跟挑戰。

文:王邦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