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理学

 昵称51767607 2018-01-07
​.试述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2.答:细胞内K+浓度高于细胞外,安静时膜对K+通透性较大,K+ 外流聚于膜外,带负电的蛋白分子不能外流而留在膜内,使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当移到膜外的K+所造成的外正内负的电场力足以对抗促使K+外流的膜两侧K+浓度势能差时,膜内外不再有K+的跨膜净移动,膜两侧电位差也稳定在某一数值,这一状态称为K+平衡电位,也即静息电位。

3.试述动作电位的波形及其产生机制
3.答:动作电位的产生取决于膜内外离子分布及膜通透性的改变。①上升支 刺激使膜局部去极化达阈电位,Na+通道大量开放,Na+顺浓度差及电位差迅速内流而致膜内负电位迅速减小并反转;②下降支 Na+通道失活,K+通道开放,K+顺浓度差及电位差外流, 膜电位迅速恢复到静息时的水平。

5.试述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机制.
5.答:轴突末梢兴奋,末梢膜Ca2+通道开放,Ca2+内流引起递质释放,递质经扩散而与接头后膜(终板膜)受体结合,使与受体耦联的通道开放,引起钠内流为主(钾亦外流)的离子移动,引起终板膜局部去极化,进而激发邻近肌膜AP的产生,从而完成信息传递。

第三章 血 液'

2.简述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作用
2.答:血浆透压是指血浆中吸引水分子的力量。分为:①血浆晶体渗透压: 由血浆中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作用是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②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主要作用是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

3.试述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3.答:红细胞的生成主要受爆式集落促进因子(BPF)、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雄激素等因素的调节。BPF主要调节早期红系祖细胞的增殖分化。EPO主要调节晚期红系祖细胞的增殖和向前体细胞分化,并加速前体细胞的增殖分化,促进骨髓释放网织红细胞,对早期红系祖细胞的的增殖分化也有促进作用,还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反馈环,使血中红细胞的数量相对恒定。雄激素可促进EPO的合成,使骨髓造血功能增强,也可直接刺激骨髓促进红细胞生成。此外,甲状腺素、生长素和糖皮质激素等对红细胞的生成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EPO最重要,雄激素、缺氧等可刺激肾脏等组织产生EPO,故男性及高原居民红细胞数量较高。

7.试述生理止血的过程。
7.答:血管壁破损后,血液即从血管内流出,数分钟之后流血便会自行停止,此过程称生理性止血。经过三个时相:①局部缩血管反应:损伤使局部血管收缩、破损处封闭而止血,或使血流速度减慢,出血减少; ②血小板止血栓形成:血管内皮细胞下组织使血小板粘附、聚集形成血小板止血栓,填塞伤口,阻止出血;③血凝块止血栓形成与维持:血浆中凝血因子被激活,凝血启动,形成血凝块止血栓,更有效地填塞伤口而阻止出血。在凝血过程被激活的同时,血浆中的抗凝和纤溶系统也被激活,将凝血过程限制于局部,防止破损区以外发生血液凝固。

9.试述正常情况下血管内血液不会发生凝固的主要原因
9.答:正常情况下血管内血液不会发生凝固的主要原因是:(1)血管内膜光滑,血小板不易破损释放PF3,凝血因子Ⅻ不易被激活;(2)即使有少量的凝血因子被激活,可被流动的血液冲走而不能发挥作用;(3)血液中存在抗凝物质;(4)即使有少量的纤维蛋白形成,可提高纤溶系统的活动清除。
第四章 血液循环 

3.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分期及其产生机制。 
3.答:心室肌AP分0、1、2、3、4等5期。除极过程 即0期:RP(静息电位)时受刺激,去极化达阈电位,Na+通道开,Na+内流→+30mV。复极过程分:1期(快速复极初期) +30mV→Ito通道开→K+外流→0mV;2期(平台期) 0mV→Ca2+通道开/K+通道开→Ca2+及Na+内流/ K+外流→0mV;3期(快速复极末期) 0mV→Ca2+通道关/K+通道开↑→K+外流→-90mV;4期(静息期)-90mV→钠泵工作→排出Na+、Ca2+,转入K+→稳定于RP5.试述心交感神经影响心肌活动的机制。
5.答:心交感N支配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心房肌及心室肌等,其节后f末梢释放 NE,作用于心肌细胞膜β1R,引起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 平台期Ca2+内流及肌浆网Ca2+释放增加,收缩力增强;肌钙蛋白释放Ca2+及肌浆网摄取Ca2+加速,舒张增强。窦房结P细胞的4期If加强,心率加快。慢反应细胞0期Ca2+增加,传导速度加快。

6.试述心迷走神经影响心肌活动的机制。
6.答:心迷走N支配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及其分支、心房肌及心室肌等,其节后纤维末梢释放ACh,作用于心肌细胞膜的MR,引起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 Ca2+内流及肌浆网Ca2+释放减少,收缩力减弱。Ca2+内流减少,房室传导速度减慢。K+外流增多,P细胞最大舒张电位增大,心率变慢。

8.试述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
8.答:①搏出量↑→A血↑,收缩压↑↑→血外流快→舒末A血稍↑→舒张压↑,脉压↑;②心率↑→舒末A血↑→舒张压↑↑→血外流快→心缩中期A血稍↑→收缩压↑,脉压↓;③外周阻力↑→舒末A血↑…(同心率↑);④主、大A弹性↓→A扩张↓→收缩压↑↑,A回弹↓→舒张压↓↓,脉压↑↑↑;⑤血量/血管容积比例↓→A血压↓。(反之亦然)

9.试述组织液的生成过程(机制)。 
9.答:组织液生成的部位是真毛细血管(通透性大),动力是有效滤过压:=(Cap压+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Cap A端的有效滤过压为正值,血浆滤出 Cap而成组织液;Cap V端的有效滤过压为负值,组织液回流入Cap。

10.试述颈A窦和主A弓压力感受性反射(降压反射)的过程及其意义。
10.答:BP↑刺激颈A窦主A弓压力R,传入冲动频率与BP成正比,经窦(舌咽)N、主A(迷走)N 进入延髓,使心迷走神经紧张加强、心交感神经紧张及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信息经心迷走N、 心交感N和交感缩血管N传出,使①心脏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心输出量减少,②血管舒张,外周阻力降低,结果BP回降。反之,血压升高。颈A窦和主A弓压力感受性反射(降压反射)经常起作用而维持BP于稳态。

第五章 呼吸

2.试述胸内压的形成及作用.。
2.答:形成:①胸膜腔密闭。内含浆液;②胸廓生长>肺生长→胸廓容积>肺容积→胸廓将肺拉大→肺回缩→胸内负压。胸内压=-肺回缩力。 作用:①实现肺通气;②利于肺换气;③利于V血、组织液回流。

3.试述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来源、成分、作用)。
3.答: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泌,成分为二棕榈酰卵磷脂。作用:降低表面张力:①维持大小肺泡容积稳定;②防止肺不张;③ 防止肺水肿。

8.试述CO2对呼吸的调节。
8.答:效应:一定范围内A血PCO2↑引起呼吸深快→肺(泡)通气量↑,但超过限度则有压抑呼吸甚至麻醉效应。机制:血PCO2↑经H+刺激中枢化学R,或CO2直接剌激外周化学R, 引起呼吸中枢兴奋,信息经脊髓、膈N和肋间N使呼吸肌活动↑,呼吸变深变快。 通常以中枢效应为主,但PCO2突然大增或中枢化学R受抑时,以外周效应为主。

9.试述H+对呼吸的调节.。
9.答:效应[H+]↑引起呼吸深快→肺(泡)通气量↑;[H+]↓,呼吸受抑。机制: [H+]↑可通过中枢化学R和外周化学R引起呼吸中枢兴奋,信息经脊髓、膈N和肋间N使呼吸肌活动↑,呼吸变深变快。脑脊髓[H+]↑时以中枢效应为主;但以A血[H+]变化多见,故以外周效应为主。
10.试述低O2对呼吸的调节。 
10.答:效应:一定范围内PO2↓引起呼吸深快→肺(泡)通气量↑,但严重低O2可致呼吸障碍。机制:血PO2↓剌激外周化学R,克服低O2对中枢的抑制而使呼吸中枢兴奋, 信息经脊髓、膈N和肌间N使呼吸肌活动↑,呼吸变深变快。低O2兴奋呼吸完全是外周效应所致;严重低O2时,呼吸抑制;低O2时吸入纯O2可引起呼吸暂停。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1.试述胃液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1.答:⑴盐酸:由壁细胞分泌。作用:①激活胃蛋白酶原并给胃蛋白酶提供活动所需的酸性pH;②杀菌;③使蛋白质变性易于消化;④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⑤促进小肠对铁、钙的吸收;⑥过多则腐蚀消化道粘膜,形成溃疡。 ⑵胃蛋白酶原:由主细胞分泌,经胃酸激活为胃蛋白酶后能分解蛋白质为眎和胨。⑶粘液:由表面上皮细胞、粘液颈细胞、贲门腺、幽门腺分泌。它与胃粘膜的上皮细胞分泌的碳酸氢盐一起形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作用:防止胃粘膜受损及腐蚀,从而保护胃粘膜。 ⑷内因子:由壁细胞分泌。作用:①保护维生素B12不被消化酶水解;②促进维生素B12经回肠粘膜吸收。 

3.试述胰液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3.答:胰液是消化作用最强的重要消化液,因为它含有的消化酶类最多最丰富,消化作用最强。其主要成分和主要作用有:①碳酸氢盐:中和胃酸保护肠粘膜并维持肠内消化酶所需要的碱性环境;②胰脂肪酶:在辅酯酶协助下可将脂肪分解为甘油、甘油一酯和脂肪酸等;③胰淀粉酶:生、熟淀粉都能被分解为麦芽糖。④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被肠激酶和胰蛋白酶等激活后可将蛋白质分解为眎和胨,两者共同作用可将其分解为多肽和氨基酸。⑤其它:如胰麦芽糖酶可将麦芽糖分解为葡萄糖,羧基肽酶可将多肽分解为寡肽和氨基酸,DNA酶可分解DNA,RNA酶可分解RNA。
5.为什么说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5.答:可从几个方面来说明:(1)吸收面积大:由于小肠长度较长,粘膜具有环状皱襞、大量绒毛和微绒毛,使小肠吸收面积增加600倍。(2)消化很充分:小肠内酶种类多,消化力强,食物在小肠内已被充

2、试述肾小球滤过的影响因素。
2.答:滤过膜面积增大或减少均致原尿生成增多或减少,滤过膜通透性异常增高可引起蛋白尿或血尿。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滤过压升高或降低可导致原尿生成增多或减少。肾小球血浆流量增加时,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速度慢,毛细血管有效滤过长度延长,原尿生成增加。反之亦然。凡原尿增加/减少,可致终尿一定程度的增减。

3、试述抗利尿素的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3.答:ADH的作用:①提高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水重吸收↑,尿量↓; ②增强内髓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ADH分泌的调节:ADH由视上核、室旁核合成并贮于神经垂体。①血浆晶体渗透压↑可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R引起ADH释放↑;②当循环血量过多时,可刺激左心房的容量感受器,冲动经迷走神经传入中枢,抑制ADH的释放。③动脉血压升高时,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也可反射性抑制ADH的释放。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2.简述眼视近物调节时的主要过程及其意义。
2.答:当视近物时,物象模糊反射性地引起动眼神经副核和内直肌核兴奋,其传出冲动经相应的神经引起如下反应:①环行睫状肌收缩,晶状体变凸,折光力增强,使物像聚焦前移至视网膜上;②瞳孔括约肌收缩,使瞳孔缩小,限制入眼光量,减少球面像差和色像差;③内直肌收缩,两眼球会聚,使物像落在两眼视网膜的对称点上。结果,视物清晰。

3.试述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的主要功能及其存在依据。
3.答:视杆系统对光的敏感度较高,可感受弱光刺激,但对物体细节的分辨能力低,且不能分辨颜色;视锥系统对光的敏感度较差,故感受强光刺激,对物体细节的分辨能力强,能分辨颜色。存在依据为:①在视网膜上分布不同:愈近中央部视锥细胞愈多;愈近周边部视杆细胞愈多;②信息传递中的联系方式不同:视锥系统的会聚程度低,尤其在中央凹处呈单线式联系;而视杆系统的会聚程度高,对弱光刺激有总和作用;③含视色素不同:视锥细胞含有分别对红、绿、蓝三种光敏感的视色素;视杆细胞只含有视紫红质一种视色素;④动物种系的特点:只在白天活动的动物如鸡等,其视网膜中仅有视锥细胞;而只在夜间活动的动物如猫头鹰等,其视网膜中仅有视杆细胞。

第十章 神经系统

1.试述胆碱能纤维的概念及其在外周神经系统中的分布。
1.答: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胆碱能纤维。副交感与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绝大部分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少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躯体运动神经纤维均属胆碱能纤维。

3.试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机制。 
3.答: 神经轴突兴奋→突轴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经突触间隙扩散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对Na+、K+,尤其对Na+的通透性提高→突触后膜局部去极化, 并以电紧张形式扩布,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5.试述特异投射系统的概念、特点及功能。
5.答:特异投射系统指由丘脑感觉接替核、联络核投向大脑皮层特定区域(第四层)的感觉传导系。主要特点:点对点投射。功能: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神经冲动。

7.试述主要体表感觉区的所在部位及其感觉投射规律。
7.答:体表感觉主要投射至中央后回即第一感觉区。投射规律:①交叉性投射 但头面部为双侧性投射;②倒置安排 下肢代表在顶部而头面代表区在底部,但头面区的局部安排是正立的;③投射区域大小与感觉精细程度成正变,即感觉精细的代表区较大。

9.试述小脑的功能及各部位损伤的可能表现。
9.答: ①前庭小脑与身体平衡功能有关 损伤时平衡功能失调,站立不稳;②脊髓小脑与肌紧张调节有关 前叶蚓部可抑制同侧肌紧张,前叶两侧部及旁中央小叶可加强肌紧张, 损伤时引起相应的肌紧张变化,在人仅表现为肌紧张降低;脊髓小脑亦与随意运动的协调有关,受损时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③皮层小脑参与运动计划的形成和运动程序的编制,受损时不能做协调的精巧动作。

10.试述主要运动区的所在部位及其功能特征。
10.答:中央前回4、6区为主要运动区。功能特征:①交叉性支配 但头面部多为双侧性支配;②倒置机能定位 下肢代表区在顶部,上肢代表区在中间部,头面代表区在底部,但头面局部为正立安排;③机能代表区大小与运动精细程度成正变,即运动精细的代表区大
12.试述下丘脑的功能。
12.答:下丘脑为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 ①调节体温 含体温调节中枢(PO/AH)和温度R;②调节摄食行为 含摄食中枢(外侧区)和饱中枢(腹内侧核); ③调节水平衡 有控制摄水的中枢(外侧区)和控制排水(渗透压R,ADH)的结构; ④调节腺垂体分泌 有觉察细胞并能分泌下丘脑调节肽; ⑤影响情绪反应 参与情绪反应(防御反应区等);⑥控制生物节律。

第十一章 内分泌

6.试述生长素的主要生理作用。(论述题)
6.答:1.促进生长作用:生长素能诱导靶细胞产生一种生长素介质,进而促进骨、软骨、肌肉以及其他组织细胞分裂增殖,蛋白质合成增加。人幼年时缺乏GH,则患侏儒症;GH过多则患巨人症;成年后GH过多,可患肢端肥大症。2. 促进代射作用:①促进蛋白质合成;②加速脂肪分解;③抑制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葡萄糖的消耗,升高血糖;④促进无机盐代谢,增强钠、钾、钙、磷、硫等的摄取及利用。

7.试述甲状腺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论述题)
7.答:(1)对代谢的影响 ①生热效应:促进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的物质氧化,增加耗氧量和产热量,使基础代谢率增高。②对物质代谢:对蛋白质代谢方面,生理剂量甲状腺素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肌肉、肝脏、肾脏等器官蛋白质合成尤其明显,故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而大剂量则促进分解,使身体消瘦、疲乏无力。对糖代谢方面,甲状腺素能促进小肠吸收葡萄糖,促进肝糖原分解,抑制合成,故有升高血糖趋势;甲亢时,血糖常升高,甚至出现糖尿。对脂肪代谢方面,甲状腺素可促进脂肪分解和合成,但分解作用大于合成,故甲亢患者血中胆固醇含量低于正常。(2)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促进婴幼儿长骨、脑神经生长发育、若婴幼儿时期甲状腺分泌不足,将出现呆小症。

9.糖皮质激素有哪些生理作用?(论述题)
9.答:(1)调节物质代谢: 糖皮质激素对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概括起来说就是“升糖、解蛋、移脂”。①可促进肝糖原异生,增加肝糖原的贮备。此外,可抑制肌肉、脂肪组织和结缔组织等肝外组织利用糖;②促进上述组织中的蛋白质分解,将氨基酸释放入血,运到肝脏作为糖异生原料。③对脂肪,皮质醇促进脂肪分解,增强脂肪酸在肝内的氧化过程,利于糖异生作用。皮质醇过多时,可增强四肢脂肪组织分解,而使腹、面、肩及背的脂肪合成增加,以致呈现“向心性肥胖”。
(2)调节水盐代谢:促进肾脏保钠排钾;增加滤过率及排水。
(3)对血细胞的影响:使红细胞、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增多,使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4)对心血管系统影响:对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有允许作用。
(5)参与应激反应:应激时能提高机体的抗伤害能力。
(6)抗炎、抗过敏、抗中毒和抗休克。

10.胰岛素有哪些重要的生理作用?(论述题)
10.答:(1)对糖代谢 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促进肌糖原、肝糖原的合成;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糖原的异生作用,故既增加了血糖的去路,又减少了血糖的来源,因此使血糖降低 (氧化↑、异生↓、变为糖原和脂肪↑)。缺乏时血糖↑,可致糖尿病。(2)对脂代谢 促进肝脏合成脂肪酸,抑制脂肪的分解,减少脂肪酸从脂肪细胞中释放和在肝脏中生成酮体 (合成↑、分解↓),故降低血脂。缺乏时血脂↑,可致酮血症与酸中毒。(3)对蛋白代谢 胰岛素促进血中的氨基酸进入细胞,并促进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故利于生长(合成↑、分解↓)。在胰岛素的协同下,生长激素才能发挥其合成蛋白质,促进生长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