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灭亡了,宁古塔的犯人去哪了?

 大东村人 2018-01-07

我有靠谱回答

2个回答

在众多的清宫戏中经常能看到清朝皇帝处罚犯人时的一句话:“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这句话中的宁古塔位于现在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下辖的宁安市,宁安的满语就叫宁古塔,而披甲人就是当地的官兵,因为冷兵器时代的官兵作战都要身披盔甲,因而得名“披甲人“。

那么,宁古塔为什么会成为犯人的流放之地呢?

在唐宋时期被流放的犯人大都发往广东,福建以及贵州等地,那时候这些地区尚未开发,人丁稀少,瘴气密布,可谓不毛之地。将犯了罪的人流放到这些不毛之地是想让他们吃苦受罪,好好改造。

到了清朝时期,这些地方都开发很好,不再是以前的不毛之地。而宁古塔是清朝的龙兴之地,人口稀少,加上又是苦寒之地,为了能更好的惩罚犯罪之人,清朝就将流放之地改为宁古塔。顺治十五年,清廷规定:挟仇诬告者流放宁古塔。

在清朝时,犯人一听说被发配宁古塔有些干脆就自杀了,觉得死了比活受罪强。其实宁古塔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除了冷一点,其它方面还是蛮不错的。宁古塔山高林密,物产丰富,野生动物遍地都是。东北一直流传着“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谚语。那为什么犯人会这么害怕被流放到宁古塔去呢?

主要是因为宁古塔距中原路途太多遥远,而当时的交通极为落后,路上要经历多少艰难险阻实在无法预料。据《研堂见闻杂记》记载,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能活下来的不多。

就算侥幸活着到了宁古塔,犯人来到这里不仅要开荒种地,修桥筑路,改变清朝老家的面貌,而且还要忍饥挨饿,为当地官员、满人官兵当牛做马,沦为家奴。所以,很多犯人为了避免受辱就宁可自杀也不愿意流放到此。

清朝后期,宁古塔已经开发得比较好了,清朝流放犯人也不再往宁古塔发配,而是发往新疆,比如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而早年间发配在宁古塔的犯人,绝大部分就在当地安家落户,娶妻生子,只有小部分人返回中原老家去生活,清朝著名诗人吴兆骞就在宁古塔生活了23年,最后被康熙重臣明珠所救,回到了京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