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看土木堡之变——被出卖的明英宗

 南海老强 2018-01-07
今天和人聊起了土木堡战事,对方说:明英宗就是被坑的,王振就是背黑锅的,还说明朝人都这样看。

于是回家后,对照地图看了看,发现这个土木堡之变,猫腻极大

惯用说法是:

也先犯边,群臣死谏无果,英宗御驾亲征,前锋受挫却又吓得屁滚尿流,于是回师

回师途中,王振因家在蔚州欲圣驾亲临长脸,结果走了一阵又怕大军侵扰于是改线,于是被敌军包饺子。

我们分几个部分来看透历史迷雾:

第一,行军路线

翻阅《明实录》记载,1499年8月18日车驾至大同,19日休整一天,商讨下一步行动,20日开始返回,先打算从紫荆关经蔚州返回,但后来改成原路经宣府返回。选择蔚州的原因据说是王振希望皇帝给自己在父老面前长脸,而走了一段之后,怕大军踩坏庄稼,于是建议皇帝改变路线。

可通过测算我们得出:从大同到宣府直线距离160公里,从宣府再入居庸关,直线距离90公里。直线距离就是250公里。。而如果是王振预想的路线,则直线距离170公里。仅直线距离就少了80公里。

同时,从战场态势图上可以看出,走紫荆关返回,每往南走一步,就往内线收缩一分。而走居庸关返回,则基本都是贴着外线行军,极容易被人突袭。同时需注意的是,王振路线的地形显然不利于也先的骑兵展开,而实际回京路线却是有利于骑兵活动。

综上:王振选择的第一路线是相当科学的。并非什么要给自己家里贴金那么简单。但为什么后来改道,这个官方记载就是王振担心踩了家乡的庄稼。但读到此处,心中不免对记载有些疑问了。


战役图

地形图

第二,军队战斗力

很多记载都说军队在英宗和王振两人的胡乱鼓捣下不堪一击。但根据记载:大军出居庸关,顶着大雨到达大同后,休整一天,第二天立刻启程返回。从大同到宣府,直线距离160公里,如果是实际行走路线,再加上走的冤枉路,加起来不会少于210公里。这是最保守的估算了,这还没算上之前连日雷雨造成的泥泞困扰。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军以每日六十华里的速度,七天到达宣府,这个速度真心不慢。根据记载:白起在华阳之战时,急行军攻击对方,也才八日时间,日行百里,但秦尺短,折合下来日行也就是60至70华里。而要考虑到这还是明军在带着皇帝车驾的情况下行军速度,行军能看出一个军队的战斗力。

综上:明军应该并未像传言中那样,被英宗和王振指挥得毫无战斗力,相反,一直保持着一定的实力。

第三,战斗过程

现在来看作战过程,8月27日车驾至宣府,并未过多停留,第二天就继续开拔,29日平安无事。30日一大早,“车驾将发,宣府谍报虏众袭我军后,遂驻跸,遣恭顺侯吴克忠为后拒。克忠力战,败没。将晚,报至,又遣成国公朱勇、永顺伯薛绶领官军四万赴之,勇绶至鹞儿岭,冒险而进,遇虏伏发,亦陷焉”

事情非常突然,也非常离奇。一个皇帝,在自己的国土上,而且还是军事重镇的土地上行军,北边是长城要塞,身后是宣大重镇,之前没有前哨战,没有狼烟预警,在距离宣府重镇不过一天路程的地方,皇帝御驾亲征的大军被北方骑兵袭击!宣大除了派人告诉皇帝一声:有也先的人马在打您的后军之外,没有任何动作!

而这可不是小规模袭扰,这是敌军的大规模袭击!而且皇帝派出的并不是无能之辈,朱勇是将门虎子,其父是大名鼎鼎的朱能,有着丰富的对抗游牧骑兵的经验,必然言传身教。而朱勇更是京城勋贵子弟们的军事教师,能力没有任何问题,领四万人马,一战而亡。第一波覆没的吴克忠兄弟也都是战斗到最后死节,未出现一触即溃的情况。这说明他们遇到的是也先军的精锐主力,而且规模还不小。至少是万人以上。

等第二天到了土木堡,发现水源被也先军断了!这说明什么!也先居然对宣大地区的情况了若指掌!不是有内奸,就是也先经常来去此地,如自家后院!而明实录是这样记载的:“其南十五里有河,已为虏所据”。天!也先的精锐一边在身后连续歼灭明军,而同时有大量至少是让明军一时无法驱散的也先军占据了水源。这说明什么:英宗居然被也先包围了!

如果综合上面的分析看:英宗的行军速度不慢,也先军如果是奋起狂追,战马的耐力不如人,在一天行军70里甚至更长的情况下,还能对明军战而胜之,还能动辄全歼,难度太大,综合宣大的表现,恐怕也先军是早已恭候的

第四,疑点重重。

而次日一早准备拔寨的时候,也先的骑兵已经追上来了。然后就是溃败。可整个过程中,除了宣府报了个可有可无的信(即使他们不报信,后军也会报信),宣大军啥都没做!而这个信报的更加蹊跷,也先主力万余人甚至数万人在你边境重镇的土地上来去自如,你居然要到和皇帝的后军接战才发现。而根据你的情报为指南的人马,去一波死一波,不断跳进别人的口袋。而且这个情报恐怕还拖延了大军回归的速度。蹊跷!

从明实录看,整个战役过程,宣大军基本啥都没做,目送皇帝全军覆没。蹊跷!

而皇帝在自己的军事重镇旁,被敌人在自己的内线包了饺子,从容围歼,整个宣大防线就像筛子一样让也先来去自如。蹊跷!

让我们回到英宗赶到大同的第一天。

明实录这样记载:己酉(初二,1449年8月19日),驻跸大同。王振尚欲北行,镇守太监郭敬密告振曰:“若行,正中虏计。”振始惧。自出居庸关,连日非风则雨,及临大同,骤雨忽至,人皆惊疑,振遂议旋师。

结合上面那些情况,我猜测实际情况是这样的:

王振的家就在宣大附近,而听到家乡来人说起:也先的军队经常在宣大出入抢掠,而英宗这边却未接到任何消息。而宣大那边可能和也先达成了某种默契,只要不惹大事,少许掠夺也就算了。在土木堡之变前,王振手下的太监监军系统反馈说也先大军入境,但武将系统和文官系统把消息按下来了。英宗其实内心觉得中间有问题,而对武将和文官们起了疑心,于是干脆决定率大军北上看个究竟。结果走到大同,大同的监军太监把危险告诉王振,而这个情报可能非常劲爆,王振大惊,和英宗密议后决定马上回去,而且是走紫荆关这条路线。但可能各种反馈回来的情报(不排除宣大通敌),让英宗作出误判,觉得南下危险,于是改走原路。而也先的人马却早就在那里恭候多时了。而宣大武将啥都不做,围观皇帝在距离自己一日多路程的地方被围歼,只是在完全入瓮之后才假惺惺的送了个情报。而这个情报的效果也很让人疑惑,简直就是在害人。

我觉得,这很可能是一起宣大武将的通敌丑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