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熏香的文章及配方~转

 渌萍西复东 2018-01-08

 

香根据外形特征可分为原态香材、 线香、盘香、 塔香、香丸、香粉、 香篆、 香膏、 涂香、 香汤、香囊、 香枕等。

   原态香材香料经过清洗、干燥、分割等简单的加工制作而成。原态香材能保留香料的部分原始外观特征,如檀香木片、沉香木块等。

   线香常见的直线形的熏香,还可细分为竖直燃烧的“立香”,横倒燃烧的“卧香”,带竹木芯的“竹签香”等等。

   盘香又称“环香”,螺旋形盘绕的熏香,可挂起,或用支架托起熏烧,有些小型的盘香也可以直接平放在香炉里使用。

   塔香 又称“香塔”,圆锥形的香,可放在香炉中直接熏烧。   香丸 豆粒大小的丸状的香。  香粉 又称“末香”,为粉末状的香。

   香篆又称“香篆”、“印香”、“百刻香”,用模具将香粉压制成特定的(“连笔”的)图案或文字,点燃之后可顺序燃尽。

   膏香 又称“香膏”,研磨成膏状的香。

   涂香 又称“涂敷香”,涂在身上或衣服上的香粉、香膏等。

   香汤 又称“香水”,以香料浸泡或煎煮的水。

   香囊 又称“香包”,装填香料的丝袋,有丝线可挂于颈下的称为“佩香”。

   香枕 装填香料的枕头,可安神养生。

   香料在唐人生活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朝廷举行的各种仪式中,在庙宇寺观的各类活动中,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焚香和香料。唐朝贵族官僚对香料或香材的使用真正可以称得上是奢侈无度。据称唐朝皇帝“宫中每欲行幸,即先以龙脑、郁金藉地”,直到宣宗时,才取消了这种常规。宁王每与人谈话,先将沉香、麝香嚼在口中,“方启口发谈,香气喷于席上”。皇室如此,权臣也不甘后人。最著名者当属杨国忠的“四香阁”,此阁“用沉香为阁,檀香为栏,以麝香、乳香和为泥饰壁”,甚至比皇宫中的沉香亭更为奢华。长安富商王元宝在床前置木雕矮童二人,捧七宝博山炉,彻夜焚香。柳宗元收到韩愈寄来的诗后,“先以蔷薇露灌手,薰以玉蕤香,然后发读。”这些记载虽然属小说家言,但它至少反映了唐朝普遍使用香料或香材的社会背景。中宗时,宗楚客兄弟、纪处讷、武三思以及皇后韦氏诸亲属等权臣常举办雅会,“各携名香,比试优劣,名曰斗香。”流风所及,在唐朝社会中无论男女,都讲求名香薰衣,香汤沐浴,以至柳仲郢“衣不薰香”,竟被作为“以礼法自持”的证据[28]。使用香料风气的兴盛可知。

   在这种社会风气的薰染下,唐朝香料或香材的需求量非常巨大,而本土出产又非常有限,所以进口就成了唐朝香料的一个重要的来源。就唐代主要香料或香材品种言,沈香出天竺诸国;没香出波斯国及拂林国;丁香生东海及昆仑国;紫真檀出昆仑盘盘国;降真香生南海山中及大秦国;薰陆香出天竺者色白,出单于者绿色;没药是波斯松脂;安息香生南海波斯国;苏合香来自西域及昆仑;龙脑香出婆律国等等[29];外来香料在唐朝香料市场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由于唐朝市场的吸引,有许多商胡专门从事东西方间的香料贸易,上文提到,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时,曾在扬州采购了麝香、沉香、甲香、甘松香、龙脑香、胆唐香、安息香、栈香、零陵香、青水香、熏陆香、毕钵、诃梨勒、胡椒、阿魏等近千斤香料,在广州见到江中有婆罗门、昆仑等地来的海舶,装满了香药珍宝,积载如山。而海南大盗冯若芳也从南海“波斯舶”上掠取大量香材或香料,并以此致富[30]。长庆四年(824),波斯大商李苏沙向朝廷进贡沈香亭子材[31]。此“波斯大商”,显然就是以兴贩香材为业的胡商。又据记载,番禺牙侩徐审与“舶主何罗吉”相善。临别,何罗吉赠三枚鹰嘴香,可避时疫,后番禺大疫,徐审全家焚香得免,后来这种香就被称为“吉罗香”[32]。何吉罗也是从事香料贸易的胡商。武后永昌元年(689年),洛阳北市“香行社”造像记中,记录了社官、录事及社人等20余人的姓名,其中有安僧达、史玄策、康惠登、何难迪、康静智等,这些人的姓氏都为粟特胡姓,很可能就是来自中亚的商胡或他们的后裔[33]。

   根据官私记载,唐朝进口或使用的香料主要有沉香、紫藤香、榄香、樟脑、苏合香、安息香与哇爪香、乳香、没药、丁香、青木香、广藿香、茉莉油、玫瑰香水、阿末香、甲香等许多品种[34]。香料或香材也是外国政府向唐朝进贡的重要物品,据官修史书不完全统计,天竺、乌苌、耨陀洹、伽毗、林邑、诃陵等国都曾向唐朝“贡献”香料,涉及的种类主要有郁金香、龙脑香、婆律膏、沉香、黑沉香等等。有时将外国贡献的香料径称作“异香”,即在唐朝境内稀见的香料,而外来的香料也被赋予了种种神密的特性,如上文所称“吉罗香”就是如此。此外还有许多关于外来香料的神奇传说,此仅举两例。

   据称,杨贵妃所佩交趾国贡献的蝉蚕形瑞龙脑香,“香气彻十余步”,玄宗曾在暇时与亲王奕棋,贵妃立于局前观,乐工贺怀智在侧弹琵琶。风吹贵妃领巾落于怀智幞头上,怀智归家,觉满身香气异常,遂将幞头收藏在了锦囊中,多年之后,仍然香气蓬勃 [35]。另一则故事称,咸通年间(860-874年),崔安潜至宰相杨收家中,见客厅台盘前置一香炉,烟出成台阁之状,但是别有一种香气,“非烟炉及珠翠所有者”,崔安潜四下顾望,不明所以。原来气味是由厅东间阁子金案上“漆毬子”内罽宾国香发出的。香气之郁烈可知[36]。

   涂傅之香 此类香的种类很多。一种是傅身香粉,一般是把香料捣碎,罗为末,以生绢袋盛之,浴罢傅身。一种是用来傅面的和粉香。有调色如桃花的十和香粉,还有利汗红粉香,调粉如肉色,涂身体香肌利汗。一种是香身丸,据载是'把香料研成细末,炼蜜成剂,杵千下,丸如弹子大,噙化一丸,便觉口香五日,身香十日,衣香十五日,他人皆闻得香,又治遍身炽气、恶气及口齿气。' 还有一种拂手香,用阿胶化成糊,加入香末,放于木臼中,捣三五百下,捏成饼子,穿一个孔,用彩线悬挂于胸前。古代口脂与现在的口红一样,是用蜡做的,而且非常精致,它的供需是非常复杂的,所以不可能自己做。于是,《莺莺传》里张生去长安之后,给莺莺送了几件礼物,其中就有'口脂五寸'。古代的口脂比较像现在的口红,口脂不光是女人用或者作为装饰使用。在冬天还可以起到护唇的作用,所以还有一种肉色的口脂,男性也要用的。但有一个特点,就是都特别香,掺杂大量的香料。唐代口红配方有12种香料。

   当时在艺伎中应该很流行的是,把自己的唇印贴在手帕上送给男士。

   中国古代的人,衡量一个女性脸上最性感的东西,一个是眉毛,一个就是鬓。于是便有了香发木犀香油,亦可为面脂,乌发香油,此油洗发后用最妙。合香泽法,既可润发,又可作唇脂。五代词《虞美人》'香檀细画侵桃脸,罗裾轻轻敛'此处的'香檀'就是指的一种浅红色的化妆品。韦庄《江城子》'朱唇未动,先觉口脂香'这儿的口脂香大概就是用某种香料调配而成的。在汉代还有上奏言事口含鸡舌香的风俗,为的是除去口气。   唐代妇女的化妆品中,已经出现了补鬓油和润面油,蜀地贡给宫中,也用到了乌沉香、白脑香,宫中称锦里油,此后经宦官之手传到民间,富人家大多称之为西蜀油。贵族女子用花蕊研制成的一种黄色香料,涂在额角,以增美观,叫做额黄。

   计时之香 一般的香粉,为了便于香粉燃点,合香粉末,用模子压印成固定的字型或花样,然后点燃,循序燃尽,这种方式称之为'香篆'。印香篆的模子称为'香篆模',多以木头制成。香篆又称百刻香。它将一昼夜划分为一百个刻度,寺院常用其作为计时器来使用。元代著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就曾制出过精巧的'屏风香漏',通过燃烧时间的长短来对应相应的刻度以计时。这种篆香,不仅是计时器,还是空气清新剂和夏秋季的驱蚊剂,在民间流传很广。香篆也称香印,在焚香的香炉内铺上一层砂,将干燥的香粉压印成篆文形状,字形或图形绵延不断,一端点燃后循线燃尽。由于取用的香是呈松散的粉状,点燃之前才以模造成绵延不断的图形,而且移动模子时很容易碰坏图形,因此使用时并不方便。也许正是因为这,南宋杭州城的住宅区内的各种服务业中,就有专门为人'供香印盘'的服务业,他们包下固定的'铺席人家',每天去压印香篆,按月收取香钱。这在宋人的笔记《梦梁录》卷十三'诸色杂货'条中记载的很清楚:'且如供香印盘者,各管定铺席人家,每日印香而去,遇月支请香钱而已。' 唐宋时人点香计时,以香料捣成末,调匀后洒在铜制印盘里,一般成篆文'心'字形状,点其一端,依香上的篆形印记,烧尽计时。唐白居易《酬梦得见戏长斋》诗'香烟朝烟细,纱灯夕焰明',王建《香印》诗'闲坐印香烧,满户松柏气',五代冯延巳《鹊涵枝》里有'香印成灰,起坐浑无绪'都是讲的这种香印。宋代熙宁年间出现了一种更为科学的'午夜香刻'。宣州石刻记载:'穴壶为漏,浮木为箭,自有熊氏以来尚矣。三代两汉迄今遵用,虽制有工拙而无以易此。…… 熙宁癸丑岁,大旱夏秋无雨,井泉枯竭,民用艰饮。时待次梅溪始作百刻香印以准昏晓,又增置午夜香刻如左:福庆香篆,延寿篆香图,长春篆香图,寿征香篆。' 这是中国古人的创举,中国人仿佛有无穷的智慧,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来计时,用水计时,所以有铜壶滴漏的发明,没有水了,又想起了用香计时。更能反映中国人的聪明巧智与审美情趣的是还把印香做成各种图形,寄予对生活的美好期待,或长寿或福庆。

   医用之香 早在汉代,名医华佗就曾用丁香、百部等药物制成香囊,悬挂在居室内,用来预防'传尸疰病',即肺结核病。很多香料是中国传统中医的重要用药。很多医书中或本草中有关于香料的记载。

   明代医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记载用'线香'入药。书中说:'今人合香之法甚多,惟线香可入疮科用。其料加减不等,大抵多用白芷、独活、甘松、三柰、丁香、藿香、藁本、高良姜、茴香、连翘、大黄、黄芩、黄柏之类,为末,以榆皮面作糊和剂。'李时珍用线香'熏诸疮癣',方法是点灯置桶中,燃香以鼻吸烟咽下。除此之外,还可'内服解药毒,疮即干'。清代著名医学家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中所附载的曹府特制的'藏香方',由沉香、檀香、木香、母丁香、细辛、大黄、乳香、伽南香、水安息、玫瑰瓣、冰片等 20余气味芬香的中药研成细末后,用榆面、火硝、老醇酒调和制成香饼。赵氏称藏香有开关窍、透痘疹、愈疟疾、催生产、治气秘等医疗保健的作用,其言不虚。因为制作藏香所用的原料本身就是一些芳香类的植物中药,用其燃烧后产生的气味,来除秽杀菌、祛病养生。

   香作为医药之用,有香药、香茶。《香乘》载有九种方子:丁香煎圆,木香饼子,豆蔻香身丸,透体麝脐带,独醒香、经御龙麝香茶,孩儿香茶,还有另外两种香茶。宋明时出现的流行于民间的香茶可谓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进一步发掘。不仅有香药、香茶,宋代宫中到民间还盛行一种苏合香酒。据《彭乘墨客挥犀》记载:'王文正太尉气羸多病。真宗面赐药酒一瓶,令空腹饮之,可以和气血辟外邪,文正饮之大觉安健,因对称谢,上曰'此苏合香酒也',每一斗酒以苏和香丸一两同煮,极能调五脏,却腹中诸疾,每冒寒夙,兴则饮一杯,因各出数盒赐近臣,庶之家皆效为之,因盛于时。' 此外,香也是古代藏书家的所爱。屠隆在《考盘余事·书笺》中有这样的记载'藏书于未梅雨之前,晒取极燥,入柜中以纸糊门,外及小缝,令不通风,盖蒸汽自外而入也,纳芸香麝香樟脑可以辟蠹'。《典略》上很早就有芸台香辟蠹鱼的记载,所以古代藏书室有'芸台'的雅称。香不仅是藏书家的所爱,在读书人中还有其他用法。明代以前的古人多喜欢用丁香、檀香、麝香等用于改善墨的气味。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中记南朝梁代冀公制墨的配方是'松烟二两,丁香、麝香、干漆各少许,以胶水漫作挺,火烟上熏之,一月可使'。宋代文人张遇'以油烟、麝香、樟脑、金箔制墨,状如钱子,因以闻名','吴叔大以桐油、胶、碎金、麝香为料,捣一万杵,而使墨光似漆,坚致如玉,因以扬名'(《墨志》)。穆孝天的《安徽文房四宝》中记载金章宗的书房用品很精致,其中有用苏合香油点烟制墨的癖好,可谓穷幽极盛矣。《清异录》也载'韩熙载当心翰墨四方胶煤多不如意,延歙匠朱逄于书馆制墨供用,名麝香月,又名元中子。'《李孝美墨谱》载欧阳通每书其墨必古松之烟末以麝香方下笔。虽然墨中放香时很多人的所爱,但对于墨中放不放香也颇有争议,《春渚纪闻》中何氏就认为'凡墨入龙麝,香夺烟香,而引蒸湿,反为墨病,俗子不知也。'

-----------------------------------------------------------我是傲娇的分割线------------------------------------------------------

----------------------------------------------------------------------------------------------------------------------------------------

想象那样一个清秋的庭院,月华沐地,翠柏投荫,小铜香炉里不断升起柏子的香气,架在泥炉上的石锅内煮着山药,苏东坡杯酒在手,对月独酌。这是《十月十四日以病在告,独酌》一诗所呈现的场景,在诗中,苏东坡很有逸兴地描述了他人生中一个闲适放旷的夜晚,却惹得后人不免感喟于宋代士大夫的生活方式,感喟于宋代士大夫的生活态度。清退,恬淡,不奢华,然而也绝不粗糙,人与造化灵犀相通,大雅之道自然地蕴涵其中。这是多么让人怀念的精英文化啊!

 

 

  苏轼并非不能以更奢华的形式度过这个夜晚。他的香炉里,完全可以焚炷当时流行的名贵香品。与今天的中国人不同,对于传统的上层社会来说,生活中的任何一刻如果没有香气氤氲,都是不可接受的。经过汉唐的发展,到了宋代,海外香料的进口贸易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制香业也发达到后人难以想象的水平。南宋诗人杨万里有一首《烧香诗》,讲述一次焚香的亲历:

  诗人自炷古龙涎,但令有香不见烟。素馨欲开茉莉拆,低处龙麝和沉檀。

 

 

  像当时的所有士大夫一样,杨万里把焚香当作最高雅的审美享受,对于“香道”也很娴熟,因此,他亲手在炉中焚炷了一枚“古龙涎”香饼。所谓“古龙涎”,在宋代,实际是各类高档人工合成香料的一个通称。“素馨欲开茉莉拆,低处龙麝和沉檀”,恰恰写出了宋代上等合成香料的原料之奢侈,更写出了这些香料在香气层次上的丰富——素馨花构成了香芬的前调,中调是茉莉花香,尾调则以天然沉香、檀香为主打,但混和有少量龙脑、麝香。今天夏奈尔香水之类所吹嘘的人工合成香水的“复合调性”,其实在中古时代,在宋代的中国,就早已建立起了非常发达与复杂、精致的体系。

 

 

  宋代的合成香料,包括顶着“古龙涎”名目的各种制品,配制方式繁多,其香氛效果也各自有异,这使得我们无法完全还原《烧香诗》中所焚“古龙涎”的制作工艺。不过,相传宋人所做的《香谱》足以证明,诗中的描写是对现实的真实反映。如相传宋人陈敬所著的《陈氏香谱》中有一个“四和香”方:

  沉、檀各一两,脑、麝各一钱,如法烧。

  

  正是以沉香、檀香为主料,辅以龙脑和麝香。或许无妨推测,这四样贵重香料的组合,在宋代,是一种公认为“最优组合”的经典香型。

 

 

  至于杨万里所焚的“古龙涎”香饼中蕴涵着不止一层的花香,这,正是宋代制香业的一大特色、一个划时代的成就。在这个时代,茉莉、素馨等海外香花植物在广州一带广泛引植,南方地区原有的本土芳香花种如橙、橘、柚花等也得到开发,宋人便“更将花谱通香谱”(程公许《和虞使君“撷素馨花遗张立,蒸沉香”四绝句》),开始了把花香引入香料制品的实践。最独特也是当时最流行的方式,是把沉香、降真香等树脂香料与各种香花放在一起,密封在甑中,放入蒸锅,上火蒸:

  凡是生香,蒸过为佳。四时,遇花之香者,皆次次蒸之。如梅花、瑞香、酴、密友、栀子、末利(茉莉)、木犀(桂花)及橙、橘花之类,皆可蒸。他日之,则群花之香毕备。(《陈氏香谱》“南方花”)

  树脂类香料用香花来蒸,不仅要蒸一次,而是要一年四季不停地上火蒸。凡是有香花开放的季节,就拿当令的花与这香料一起蒸上一回,这样一年坚持下来,频频蒸过的香料如果再入熏炉焚炷,就会散发出百花的芬芳:

  花气蒸浓古鼎烟。水沉春透露华鲜。心清无暇数龙涎。乞与病夫僧帐座,不妨公子醉茵眠。普熏三界扫腥膻。

  有意思的是, 宋人张元干的这一首《浣溪沙》,描写了与杨万里《烧香诗》中所述非常相近的一种香料制品,也是采用“龙涎”之名,并以沉香作为主料,蒸熏以花气。实际上,从宋代文献与宋人的诗词作品可以知道,那时,“花蒸沉香”是最普遍的制香方法,素馨花恰恰是用以蒸香的主力,如程公许有《和虞使君“撷素馨花遗张立,蒸沉香”四绝句》之作;而在相传宋人陈敬所作的《陈氏香谱》“南方花”一节,茉莉花也被列为蒸香的花品之一。

  因此,就有了杨万里的那一次具体的体验:一枚小小的“古龙涎”香饼,衬在银叶做的隔火片上,由炉中炭火微烤,便开始幽芳暗生。在复合的香气中,首先隐约可辨的是素馨花的气息,然后,似乎有茉莉花在房室中悄然开放。接着,是沉香、檀香的主调稳定地氤氲着,但是其中还有龙脑与麝香在暗暗助力。然而,接着,杨万里笔锋一转:

  平生饱食山林味,不奈此香殊妩媚。呼儿急取蒸木犀,却作书生真富贵。

  作为一生热爱自然的文人,他对于造价昂贵的高档香品并不认同,于是立刻撤下“古龙涎”香饼,改而焚炷自己一向使用的香料——“木犀”。“木犀”,是宋人对桂花的叫法,诗人舍弃沉、檀,而宁愿取桂花的天真香味。杨万里的这种态度,也是宋代士大夫在焚香一道上的普遍态度。他们并不赞成当时整个社会对于名贵香料毫无节制地放纵消费,但也从来没有试图运用政治影响力去限制、禁止他人如此享受。士大夫阶层所采取的方式,是以身作则,就地取材,在熟悉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寻找价廉、省便但风味不减的天然香料,用之取代原料昂贵、工艺复杂的名贵香品。《陈氏香谱》中就记载了一种用便宜材料取代贵重原料的办法:

或以旧竹辟,依上煮制,代降;采橘叶捣烂,代诸花,熏之。其香清,若春时晓行山径,所谓草木真天香,殆此之谓。

把旧竹篾片代替降真香,作为“香骨”;再找些橘树叶捣烂,一样可以起到香花的作用。把这两样原料按照“花蒸香”的方法炮制一番,旧竹篾片就能变成可供焚的香料,而且效果还特别好,香气清新,有“草木真天香”之妙,让人一闻到,就感到如同身处在春天早晨的山道上!

 

 

  与之相近似,当时还有一种“小四和”香,它是相对于名贵的“四和香”而得名。“四和香”的四味配料为沉、檀、脑、麝,均是最珍贵的进口香料;“小四和”的配料也是四味,却是“香橙皮、荔枝壳”、“梨滓、甘蔗滓”,水果食用后残剩的果壳或榨浆后的弃渣被神奇地废物利用,将它们“等分,为末”,一起碾成碎末,混在一起,就做成了可焚的香品。在明人周嘉《香乘》中,还记有一种与“小四和”相近的制香方法:

  以荔枝壳、甘蔗滓、干柏叶、黄连,和,焚。又或加松球、枣核。

  这一香品有个很幽默的名字——“山林穷四和香”,让人闻之失笑。荔枝壳、甘蔗渣,相对于沉香、檀香,当然是太廉价的材料,用它们制作的香品,自然也与“富贵”二字无缘。但是,配料来自于天生的草木,恰恰是这种“山林”气质让古代士大夫为之倾情,在他们心目当中,这样的香品散发着造化慷慨赋予植物的原生香气,是最本真的“天香”。

 

 

  在宋人那里,要论“天香”浑然天成而幽芬迷人,非桂花(木犀)莫比。《陈氏香谱》中记有三四种“木犀香”方,都是仅仅以桂花作为原料,不掺用沉、檀诸香,加工方法也很简单。其中的一种制作与使用方法,至今读来,其诗意之感仍然让人陶醉:趁桂花才开放三四分的时候,将花摘下,用熟蜜拌润,密封在瓷罐中,深埋入地下 ,进行一个月的“窨香”程序。待到焚香之时,就把一朵朵窨过的桂花放在香炉中的银隔火板上,随着炭火悄熏,桂花一边吐香一边慢慢打开,待到葩朵完全绽开,也既是其清芳散尽之时。

 

 

  杨万里《烧香诗》中所涉及的桂花香料,则为“蒸木犀”,传为宋人林洪所作的《山家清供》“广寒糕”一条记有同样的桂花加工方式:

  又以采花略蒸、曝干作香者,吟边酒里,以古鼎燃之,尤有清意。童用(师禹)诗云:“胆瓶清气撩诗兴,古鼎余葩晕酒香。”可谓此花之趣也。

  

  按照文中所记,摘下桂花放在密封的瓷罐中,放入甑内,隔水蒸一阵,然后再把花朵取出晾干,就成了士大夫当中风行的香料。不过,《陈氏香谱》中记有的一则“桂花香”方,更具体地记载了“蒸木犀”的制作方法:

  冬青树子、桂花香(即木犀)。右以冬青树子绞汁,与桂花同蒸,阴干,炉内之。

  看来,真正的“蒸木犀”,还要用到冬青树子,用这种树子绞出的汁液浸泡着桂花上火蒸。不过,不论哪一种加工方式,都坚持了一个原则:用朴素的、天然的材料,以最简单的加工,追求返朴归真的气息。从《烧香诗》可以看出,蒸过的桂花恰恰是杨万里最常用也最喜欢的香料,他甚至通过诗句公开宣扬,惟有这种朴素而富有“清意”的花香才真正与“书生”的品格、情调相匹配。持这一观点的显然不仅杨万里一人,“古鼎余葩晕酒香”,在宋代文人们看来,饮酒雅会时以“蒸木犀”来佐兴,足以让醉意都染上三分幽香啊!

 

 

  与桂花几乎可以并肩的另一种天然香料,就是柏树子。据陶谷《清异录》记载,早在五代的时候,就有一位法号“知足”的高僧反对上层社会焚熏奢侈香料的风气。但是,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居住环境不经香气的熏染净化,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事情,因此,知足的崇奉者们一再地劝说这位僧人在禅室中焚香。知足不好太过违拗众人的好意,于是,他想出一条对策——“但摘窗前柏子焚”,从屋外柏树上摘下柏子,作为天然生成的香料。也许正是此举开创了一世的风气,在宋代,无论佛寺还是道观,都普遍以柏子为香品,炉中静焚柏子,成了寺观中的一种常见景象,也成了清修生活的一种标志。宋人葛庆龙《赠僧》一诗描写山僧超然世外的生活状态:

  七轴莲经供茗瓢,一龛绣佛挂松寮。舶香亦带鱼龙气,自采枝头柏子烧。

  松枝盖顶的禅室里,除了绣佛像、佛经,只有最基本的简陋生活用具。对于这位鄙弃一切物欲享受、断绝尘缘的高僧来说,“舶香”,也就是经大海船远道运来的异域香料,不免仍然带着生物的腥气,所以他宁肯亲自采柏子作为焚香的香品。于是,倘若有缘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佛寺中,便能得到如此清绝的人生体验,便有可能写出如此动人的诗章:

  满林钟磬夜偏长,古鼎闲焚柏子香。石榻未成芳草梦,西风吹雨过池塘。(释斯植《夏夕雨中》)

  在宋代,连和尚都是这样的清新风雅!

  《陈氏香谱》记载着采制“柏子香”的具体方法:

  柏子实不计多少,带青色、未开破者。右以沸汤焯过,酒浸,蜜(密)封七日,取出、阴干,烧之。

  把新摘的柏子用沸水焯一下,然后浸在酒中,密封七天,再取出,放在阴凉处慢慢晾干,显然,这是一种便捷而又节俭的制香之道。正如《赠僧》一诗所显示的,彼时柏树处处可见,人们在房外窗前,伸手就能摘到制香的材料,加工又这么方便,真是何乐而不为?有了它,宋代士大夫们的清雅生活中又多添了一丝独特的风味。有一位隐士邹登龙,平生隐居不仕,住在远离喧闹的郊外,房前屋后遍置梅花,他曾写有《幽事》一诗,描写自己生活中最富幽趣的四样乐事:

  闲携小斧删梅树,自缚枯藤补菊篱。烧柏子香读周易,滴荷花露写唐诗。

  带着清闲的心情,手提小斧头,去为心爱的梅树砍削冗枝;亲手扯来枯藤的长条,编补遍植菊花的篱笆;在朴素的铜香炉或瓷香炉里焚上一把自摘自制的柏子香,轻烟如丝,静读《周易》;用小型蒸馏器慢慢蒸馏荷花露(或荷花酒),在清露间或滴落的声响中,书写唐诗。这位邹隐士,真是活出了境界啊!

-----------------------------我是傲娇的分割线---------------------------------------------------------------------------------------------------------------------------------------------------------------------------------------------------------------------------------

香的历史

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香的认识进了一步,把香比喻为一种高尚、善美的品质。如《尚书》有“至治馨香,感于神明”之语。《孔子家语·六本》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当时,人们开始重视香疗法,把香疗法作为一种日常的礼仪。如《礼记·内则》说:“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栉縰,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这里的容臭,即后世的香囊、荷包之属。朱熹解释说,佩带容臭,是为了接近尊敬的上辈时,避免自己身上有秽气触冒他们。又说:“妇人或赐茝兰,则受而献诸舅姑”。指出凡媳妇赐受白芷、佩兰等香药,每敬献给公婆。《大戴礼·夏小正》还有“五月蓄兰,为沐浴”的记载。可见当时佩带香囊,沐浴兰汤,互赠香品,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由于香疗法的应用,采收香药也是寻常的事情了。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不乏记述采掇香药的歌谣。如“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采葛》)。在另一部古籍《山海经》中,也有许多香疗法防病治病的记载。如“薰草,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如靡芜,佩之已厉”,又如“迷谷,其状如谷而黑理,其华四照,佩之不迷”。指出佩带薰草,香似蘼芜,可以治疗皮肤病;佩带迷谷,能使人精神清爽而不迷。

 

在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九歌》等名篇中,他用比拟的手法,以香草来歌颂忠贤,以莸草来痛斥奸邪,记载了许多香药,我们从中可借以了解战国时期人们应用香疗法的梗概。如《离骚》中的“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指出当时人们披挂江离和白芷,佩带秋兰,采掇木兰和宿莽;也掇拾申椒和菌桂,并非只取蕙草和茝;既种植兰草和蕙草,又培育留夷和揭车。又如《九歌》:“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提到了用兰、蕙烹调肉,用桂和椒浸制酒、浆,用兰草、白芷制成香汤沐浴,用桂木做栋梁,用木兰做屋椽,用辛夷和白芷点缀门楣。可见当时人们种植香药,应用香疗、香品开始成为一种习俗。

 

战国时产生的我国医学第一部典籍《黄帝内经》,经过多人之手,总结了战国以前我国人民与疾病长期斗争的医疗经验。它不仅反映了当时医学发展的成就,确立了我国医学的理论体系,而且成为祖国医学的基础。其中噎把香疗法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如《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北方人喜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素问·汤液醪醴论》说:“火剂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这里提出了艾灸、薰燎等方法。又如《素问·奇病论》提出的因“数食甘美而多肥”所致的“脾瘅”病,“治之以兰,除陈气也”。这里的兰,即香药佩兰,又名兰草、都梁香。

 

秦汉时期,封建社会的巩固,华夏大地的大统一,科学文化和生产力的日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汉朝的张骞通西域之后,丝绸之路的开通,出现了空前的中外文化大交融。当时印度、阿拉伯和欧洲等地的各种香药开始传入我国,丰富了我国的香药和香疗方法。例如班固给其弟班超的书信说:“窦侍中令载杂丝七百尺,市月氏马、苏合香”。可知当时香药是丝绸之路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汉朝《汉官曲制》还规定,“尚书郎怀香握兰趋走丹墀”;“含鸡舌香伏奏事”(蔡质《汉官仪》)。《香谱》载:“金日磾入侍,欲衣服香洁,自合一香带之,武帝果悦”。当时始造博山香炉,盛行于世。刘向有《博山炉铭》:“嘉此正器,崭岩若山。上贯太华,承以铜盘。中有兰绮,朱火青烟”。宫廷内,薰香、佩香、浴香等更是寻常。据《赵飞燕外传》记载,赵飞燕浴五蕴七香汤等。《太平御览》载有东汉秦嘉给妻子徐淑书信:“令种好香四种,各一斤,可以去秽”;“今奉麝香一斤,可以辟恶气”。诚如司马迁所说的“稻梁五味所以养口也;椒兰芬茝所以养鼻也”(《史记·礼书》)。

 

1972年我国考古学界在长沙市东郊发掘了马王堆汉墓,该墓的年代为汉文帝初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距今约2100多年。在一号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发现尸体手中握有两个薰囊(香囊),内装有药物。另外在槨箱中发现四个薰囊,六个绢袋,一个绣花枕和两个薰炉,也都装有药物。这些药物经有关部门研究鉴定为辛夷、桂、花椒、茅香、佩兰等,都是香药。可知当时人们随身应用香囊、香枕、董炉等香疗方法来防治疾病,辟秽消毒,净洁环境已形成一种习俗。

 

产生于汉初的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总结了汉代以前乃至远古劳动人民同疾病斗争而积累的用药经验,为后世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共收载药物365种,其中载有麝香、木香、桂、白芷、兰草、秦椒、杜若、蘼芜、泽兰等香药,如指出麝香能“辟恶气”,“除邪,不梦寤魇寐”。蘼芜主治“咳逆,定惊气,辟邪恶,除蛊毒鬼疰”,白芷“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

 

魏晋以来,香疗法应用已成风气。人们视香疗法为豪华的享受,香药也因此而十分珍贵。正如东晋葛洪所说,“人鼻无不乐香,故流黄、郁金、芝兰、苏合、玄膳、索胶、江蓠、揭车、春蕙、秋兰,价同琼瑶”(《抱朴子》)。魏武帝曹操也是一位热衷香药的人,有令说:“房屋不洁,听得烧枫胶及蕙草”。(《太平御览》)并常用蘼芜等作香衣之品(《广志》)。当时,迷迭香刚从大秦国经西域传入,宫中将它移植于庭院,魏文帝曹丕和陈王曹植,还专为迷迭香作过赋。他们之间,也常常互赠香品,或求索香药,如曹操曾给诸葛亮修书,并寄赠“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曹丕也曾派遣使臣修书向东吴孙权求索香药。

 

在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首载有香身、香脂、涂发香泽和薰衣香等香疗处方。北魏之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也有论及香粉的制作法,“作香粉法,惟多著丁香于粉合中,自然芬芳”。南朝时范晔的《和香方》,可称为最早的香疗方法专集。其序说:“麝本多忌,过分即害;沉实易和,盈斤无伤。零藿虚燥,薝糖粘湿。甘松苏合,安息郁金,奈多和罗之属。并被于外国,无取于中土。”除对传统香药的性能作了论述外,还介绍了多种国外传入的香药。陶弘景著《名医别录》,他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收集了汉晋以来民间的和外国传入的香药,如沉香、檀香、薰陆香、苏合香、薝糖香等。为香疗法的发展提供了药物学的依据。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发展,国家的统一,海陆交通的发达,促进了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出现了封建文化鼎盛时期。当然,香疗法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无论是宫廷之内,王公贵族,抑或是民间都非常盛行。有宫室薰香,佩带香袋,衣服裛香,沐浴香汤,妆饰香膏,品饮香茶等各种香疗方法。隋炀帝杨广,更是穷奢极欲,滥用香品。如每年除夕之夜,殿前设火山数十座,每一山焚烧沉香木数车,再灌浇甲煎,火焰高数丈,香闻数里(《贞观纪闻》)。唐朝明皇时,宫内有沉香亭,明皇与贵妃在亭上赏木芍药,召李白制新词,李白有清平调三章。华清池温泉汤中,“叠香为方丈瀛洲”(《明皇杂录》)。杨国忠用沉香造阁,檀香做栏,以麝香乳香和泥粉饰墙壁,每到春天聚宾友在阁上赏木芍药(《天宝遗事》)。唐代每逢腊日,君王要赏赐臣下各种香药、香脂等香疗制品。如张九龄《谢赐香药面脂表》说:“某至宣敕冒赐臣裛衣香、面脂、小通中散等药,捧日月之光,寒移雪海;沐云雨之泽,春入花门……”可知也是当时定制、风俗。

 

唐高祖时欧阳洵等编辑的我国最早的类书《艺文类聚》,其中辟有药香部,专收香药的典故资料。唐显庆四年,由政府主持修订的《新修本草》,以及陈藏器的《本草拾遗》,都增补了当时各地使用的和外国输入的香药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珣的《海药本草》。李珣,字德润,先祖波斯国人,随唐僖宗入蜀,是世代居住蜀中的土生波斯人,是唐末时的著名诗人,“所吟诗句,往往动人”,著有《琼瑶集》等。李珣又精通医学,其家庭经营香药为业,所以对外来药品的认识较深刻。他在《海药本草》中记述的绝大多数是从国外输入的药物,按我国医药学的理论和方法加以论证。其中香药就达50余种,可以说是一本香药专集。从另一个侧面扩大了药物研究的范围和应用形式,进一步丰富了香疗法的内容。

 

隋唐之际,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收载了当时宫廷和民间的大量的香疗方法。他说:“面脂手膏,衣香澡豆,仕人贵胜,皆是所要”。可见唐代香疗法的应用十分普遍。他又说:“然今之医门极为秘惜,不许子弟泄漏一法,至于父子之间亦不传示。然圣人立法,欲使家家悉解,人人自知,岂使愚于天下,令至道不行,拥蔽圣人之意,甚可怪也”。(《千金翼方》)正如唐王建《宫词》诗:“供御香方加减频,水沉山麝每回新。内中不许相传出,已被医家写与人”。在《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辟有面药方、薰衣浥香方、令身香方等专章,收录香疗法古方近百首。王焘编著的《外台秘要》一书,也专立香疗1卷,辑有面膏、面脂、澡豆、手膏、薰衣湿香、裛衣干香等,内容十分丰富,可谓汇集了唐以前历代香疗法有效方法和经验。

 

唐代中外医药的交流更进一步发展,公元743年,高僧鉴真和尚率弟子东渡日本传授佛学医学,带去隋唐以前医籍和乳香、龙脑香等多种药物,为中日文化医药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日本丹波康赖编辑的《医心方》,也辟有“芳气方”一门,收录了隋唐时中国的著名香疗方。

 

宋代,香疗法达到了全盛时期。国家专设太医局、和剂局,组织汇编了大型方书《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于中药成药的广泛流传,香疗法的普及,以及佛教、道教的盛行,且都用焚香来礼佛敬神,香药的用药数量大幅度地增加。同时,由于造船工业的发展和指南针的应用,海陆交通日益发达,促进了国际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公元971年,宋朝专置市舶司于广州,专管对外贸易,其中香药的进出口就占了首位。于是,出现了专事海外运输贸易香药的“香舶”。如1974年在福建泉洲湾发掘出土一艘完整的大型宋代沉船,就是著名的香舶。从船中取出的文物主要是香药,如龙涎香、降真香、檀香、沉香、乳香、胡椒等。宋朝内廷设有香药库,“在移门外,凡28库。真宗御赐诗一首,为库额。曰:'每岁沉檀来远裔,累朝珠玉实皇居。今辰御库初开处,充纫尤宜史笔书'”(《石林燕语》)。并设有库使、监员,及押送香药纲至内库的官员(《宋会要·职官》)。宋朝的税收,仅仅市舶司香药税率收入一项,从宋初的1600余万,至南宋淳熙末增至6000余万(《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成为南宗朝廷的主要财政收入之一。

 

宋代李昉等编修的《太平御览》,也专辑有“香部”3卷,专论香药及其典故。《太平圣惠方》第40卷,有澡豆方、身体令香方,记录了多种香疗方法。《圣济总录》中的方剂,凡以香药作丸散汤剂之名甚丰,如以木香、丁香为丸散的方就多达上百首,分散在各门。《和剂局方》第10卷中,也收录了很多香茶、香汤和薰香的方剂。此书经过绍兴、宝兴、淳祐三朝的增订,而几乎是没有一方不用香药。如著名的苏合香丸、安息香丸、丁香丸、鸡舌香丸,沉香降气汤、龙脑饮子等,不胜枚举。此外,在苏轼、沈括的《苏沈良方》、许叔微的《普济本事方》、王硕的《易简方》、严用和的《济生方》等著名医家的方书中,也选用了大量的香药和香疗方。从而产生了“局方学派”,形成了喜用香药的局方用药倾向。

 

香疗的盛行,结果产生了许多香疗法专集。如洪刍的《香谱》、范成大的《桂海香志》、叶廷珪的《名香谱》,沈立之的《香谱》、武冈的《公库香谱》、张子敬的《续香谱》、颜持约的《香史》、陈敬的《新纂香谱》等。

 

金元时期,许国祯的《御药院方》,尚承《局方》之绪,凡以香药命名的方,亦比比皆是,如沉香丸、小沉香丸、沉香汤。并保存了大量古代香疗的宫廷秘方,如香汤方、香浴方、濑口香方。由于宋元以来,医药多依恃袭用《和剂局方》,滥用香燥的成药之风甚盛,也产生了许多弊端。故此,朱震亨特撰有《局方发挥》,主张合理应用香药、香品和局方成药,对滥用香燥之品和成药提出了批评。

 

元代的对外经济贸易中,香药仍是主要的商品。马可·波罗在《东方见闻录》中说,欧洲人未到以前,香料交易全由中国人为主,中国人贩运此种香料于印度,重载而归。他说在马拉巴看到的大量的中国船只带有马拉巴所没有的许多药材和其他货物,经商人运往亚丁,再转运到亚历山大里亚等地。

 

明代,成祖朱棣以富厚的国库为后盾,为开拓海外航线,取得对外贸易的主动权,于1405年起下令郑和组织庞大的宝船七下西洋,前往南洋、印度洋沿岸,以及波斯、阿拉伯等30多个国家,其中香药贸易仍是主要商品。明代的香疗法研究,值得一提的是朱(木肃)等编纂的现存最大的方书《普济方》,书中专辟有“诸汤香煎门”,辑录了明以前的经验良方,有香汤、香茶、薰香、焚香、香脂等各种香疗方法。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广搜博采,实地考查,总结整理了16世纪以前本草学的经验,新增了当时民间的和外来的药物300多种。收集采用了历代的和民间有效验方10000多个。其中收录香药近百种,分别归在芳草、香木二类中,详加考正阐述。此外,周嘉胄编纂的《香乘》,共28卷,穷搜遍辑,凡有关香药的名品、故实以及各种香疗方的修合,赏鉴诸法,旁征博引,各具始末。可以说集明代以前历代香疗法之大成。其他如龚廷贤的《寿世保元》中,也收载了许多香疗方。

 

清代康熙之时,陈梦雷等主编的《古今图书集成》中,也集有香部4卷。张玉书等编纂的《佩文韵府》也辑有香疗方面的内容。现代陈可冀研究员主编的《慈禧光绪医方选议》,录有清宫医药档案中慈禧、光绪御用的香发方、香皂方、沤子方、香浴方和香丸方等多首。可以想见清宫中真是处处飘香。

 

通过曹雪芹的《红楼梦》,我们更可以从中详细了解清宫使用香药香疗法的情形。如第十八回描述贾元春省亲时的豪华场景,见大观园里“园内各处,帐舞蟠龙,帘飞彩凤,金银焕彩,珠宝争辉,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长春之蕊……一对对凤翣龙旌,雉羽宫扇,又有销金提炉,焚着御香……又有值事太监捧着香巾、绣帕、漱盂、拂尘等物……只见园中香烟缭绕,花影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景象,富贵风流”。当贾妃“进入行宫,只见庭燎烧空,香屑布地,火树琪花,金窗玉槛……鼎飘麝脑之香,屏列雉尾之扇”,馥馨的名香奇芳,把整个场面渲染到繁华奢丽之极致。书中提到薛宝钗服用的“冷香丸”,便是一个名贵的香疗方,还有食用的玫瑰清露、木犀清露;日用的香囊、香串、香瓶、香珠、香鼎、薰炉等香疗制品和用具,可以说是古代应用香疗法的生动写照。

 

然而,鸦片战争以后的近百年来,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使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来的文化侵略,中华传统文化包括中医药学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和摧残。当然,香疗法的研究和应用,也无例外地沦落到几乎是灰飞烟灭的境地了。

 

我国的香疗法,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代代相传,且每有发展,记载于历代典籍医著中,文献资料相当丰富,确是中医药学伟大宝库中的瑰宝。

 -------------------------我是可爱的美丽的傲娇的分割线-------------------------------------------------------------------------------------------------------------------------------------------------------------------------------------------------------------------

熏香的配方(多数来自香乘):

香乘(四库版)下载地址:http://ishare.iask.sina.com.cn/f/8469984.html

宋元明香方 下载地址: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6910929.html

一本与香有关的有趣的书 画堂香事 下载地址:http://ishare.iask.sina.com.cn/f/4374631.html

寿阳公主梅花香

  [药物] 沉香七两二钱,栈香五两,鸡舌香四两,檀香、麝香各二两,藿香六钱,零陵香四钱,甲香二钱(法制),龙脑香少许。

  [制备] 上捣罗细末,炼蜜和匀,丸如豆大。

  [用法] 爇之。

 

 

宣和贵妃王氏金香

  [药物] 真腊沉香八两,檀香二两,牙硝、甲香(制),金额香、丁香各半两,麝香一两,片白脑子四两

  [制备] 上为细末,炼蜜先和前香,后入脑、麝为丸,大小任意,以金箔为衣。

  [用法] 爇如常法。

 

 

花蕊夫人衙香

  [药物] 沉香、栈香各三两,檀香、乳香各一两,龙脑半钱(另研,香成旋入),甲香一两(法制),麝香一钱(另研,香成旋入)。

  [制备] 上除龙脑外,同捣末入炭皮末、朴硝各一钱,生蜜拌匀,入瓷盒重汤煮十数沸,取出窨七日。

  [用法] 作饼爇之

 

 

唐开元宫中香

  [药物] 沉香二两(细锉,以绢袋盛悬于铫子当中,勿令着底,蜜水浸,慢火煮一日),檀香二两(清茶浸一宿,炒令无檀香气味),龙脑二两(另研),麝香二两,甲香一钱,马牙硝一钱。

  [制备] 上为细末,炼蜜和匀,窨月余取出,旋入脑、麝丸之。

 

 

江南李主帐中香

  [药物] 沉香一两(锉如炷大),苏合香油(以不津瓷器藏)。

  [制备] 上以香投油,封浸百日。

  [用法] 爇之。入蔷薇水更佳。

 

 

汉建宁宫中香

  [药物] 黄熟香四斤,白附子、茅香各二斤,丁香皮五两,藿香叶、零陵香、檀香、白芷、生结香各四两,茴香二两,甘松半斤,乳香一两(另研),枣半斤(焙干)。

  [制备] 上为细末,炼蜜和匀,窨月余,作丸或饼。

  [用法] 爇之。

 

 

韩魏公浓梅香

  [药物] 黑角沉半两,丁香一钱,腊茶末一钱,郁金五分(小者,麦麸炒赤色),麝香一字,定粉一米粒,白蜜一钱。

  [制备] 上各为末,麝先细研,取腊茶之末汤点澄清调麝,次入沉香,次入丁香,次入郁金,次入余茶定粉,共研细,乃入蜜令稀稠得所,收砂瓶器中,窨月余取烧,久则益佳。

  [用法] 烧时以云母石或银叶衬之。

 

 

逼虫香

  [药物] 茅香一两五钱,细辛一两五钱,零陵香一钱三分,山柰一两,川椒二两五钱,藿香一钱六分,千金草三钱六分,莪术一两七钱三分。

  [制备] 共研成粗末。

 

 

百和香

  [药物] 沉水香五两,丁子香、鸡骨香、兜娄婆香、甲香各二两,薰陆香、白檀香、熟捷香、炭末各二两,零陵香、藿香、青桂香、白渐香、青木香、甘松香各一两,雀头香、苏合香、安息香、麝香、燕香各半两。

  [制备] 上二十味末之,酒洒令软,再宿酒气歇,以白蜜和,放入瓷器中,蜡纸封,勿令泄。

     [用法] 冬月开取用,尤佳。

 

      玉华香方

      沉香四两    速香黑色者四两    檀香四两   乳香二两    木香一两    丁香一两    郎台六钱    奄叭香三两   麝香三钱   冰片三钱    广排草三两,

      以交趾出产的为妙苏合油五两   大黄五钱    官桂五钱   黄烟即金颜香,二两广陵香一两用叶,

      把上列香料研为粉末,加进合油调和均匀,再加炼好的蜜拌和成湿泥状,最后装进瓷瓶,用锡盖加蜡密封瓶口,烧用时一次取二分。

 

       聚仙香

       黄檀香一斤    排草十二两沉    速香各六两   丁香四两    乳香四两,另外研末郎台三两    黄烟六两,另外研末合油八两    麝香二两   橄榄一斤   白芨面十二两蜜一斤

       以上成分研成细末作香骨,先和上竹心子,作为香的第一层,趁料湿又滚一层药。

       檀香二斤 排草八两沉、速香各半斤

       将以上三料研为末,滚成第二层,于是制成了香,用纱筛后将湿香晾干。

京城自制香,每一万枝香,工价二钱。一万根竹棍,价一钱二分。香袋紫龙力纸,每一百张.价五钱。

 

     沉速香方

 

     沉速香五斤檀香一斤黄烟四两乳香二两奄叭香三两麝香五线合油六两白芨面八两蜜一斤八两和成滚棍即制成。

 

     黄香饼方

   沉速香六两    檀香三两    丁香一两    木香一两    黄烟二两    乳香一两   郎台一两   奄叭三两   苏合油二两   麝香三线   冰片一钱   白芨面八两蜜四两

    将以上成分拌和成药剂,用印模制成饼状。

 

     印香方

     黄熟香五斤    速香一斤    香附子、黑香、藿香、零陵香、檀香、白芷各一两,柏香二斤,芸香一两,甘松八两

,乳香一两,沉香二两,丁香一两,馥香四两,生香四两,焰硝五分

     以上各料一块研为末,放到香印模中,模印成形后就可以焚烧了。

 

     春香方 

     沉香四两   檀香六两   结香、藿香、零陵香、甘松各四两, 茅香各四两,丁香一两,甲香五钱,麝香冰片各一钱

     以上各料用炼蜜拌为湿膏,装进瓷瓶密封,就可以烧了。

 

      撒兰香方

    沉香三两   五钱   冰片二钱四分  檀香一钱n  龙涎五分   排草须二钱    奄叭五分    撒樂兰一线  麝香五分   合油一线    甘麻油 二分   榆面六钱    蔷薇露四两

     用印模制成饼烧,很好。

 

     芙容香方

     沉香一两五钱   檀香一两二钱    片速五钱    排草二两    奄叭二分   零陵香二分    乳香一分    三柰一分   撤樂兰一分   橄榄油一分    榆面八钱   硝一线

     拌和后用印模成饼烧或者散烧。

 

     龙楼香方

     沉香一两二钱    檀香一两二钱    片速五钱    排草二两   奄叭二分   片脑二线五分   金银香二分  丁香一  线     三柰二钱四分   官桂三分   郎台三分   芸香三分   甘麻油五分   橄榄油五分   甘松五分   藿香五分   撒樂兰五分   零陵香一钱   樟脑一钱    降香二分   白豆蔻二分    大黄一钱    乳香三分   硝一钱   榆面一两二钱

 

     用印模制成饼烧。散烧去掉榆面用蜜拌和。

 

      黑香饼方

   用四十两料加炭末一斤   蜜四斤    苏合油六两   麝香一两   白芨半斤   橄榄油四斤   其琛奄叭四两,先把蜜炼熟,加橄榄油把炼蜜化开,又加奄叭,然后加进一半料;将白芨打成糊状,加进炭末,又加进一半料,这之后加进苏合、麝香,揉均匀后用印模制成饼。

 

 

脱俗香:

香附子(半两,蜜浸三日,慢焙干)、橙皮(一两,焙干)、零陵香(半两,酒浸一宿,慢焙干)、楝花(一两,晒干)、榠櫖核(一两)、荔枝壳(一两)。右并精细拣择,为末,加龙脑少许,炼蜜拌匀,入磁盒封,窨十余日,旋取烧之。

 

《墨娥小录》,有“四叶饼子香”:

荔枝壳、松子壳、梨皮、甘蔗柤。右各等分,为细末,梨汁和,丸小鸡头大,捻作饼子,或搓如粗灯草大,阴干,烧,妙。加降真屑、檀末同碾,尤佳。

 

四合香:

是以沉香、檀香各一两,龙脑、麝香各一钱,合在一起而成

 

小四合:

把香橙皮、荔枝壳、甘蔗滓以及榠楂核或梨滓中的任一种,“等分,为末”,调和成丸,大约入炉后熏发的气息与“四和香”接近。

山林穷四和香:

      以荔枝壳、甘蔗滓、干柏叶、黄连,和,焚。又或加松球、枣核。”成品与小四合接近

穷六和:

荔枝壳,甘蔗滓,干柏叶,黄楝头(即苦楝花),梨、枣核,任加松、枫毬。”成品与小四和接近

 

炒香

    最近,有人用苏合油拌沉、速二香,用火稍稍炙一下,收起来,趁热撒上冰片末,放进瓶中收集起来用,人们称之为规范制法。这种香的香气比一般香稍微浓一点,但反而失掉了沉、速二香的天然雅味,恐怕熟悉香的内行不会选用这种制香法。

 

香囊配方:

1、川芎闻鼻散

功用:预防感冒

药物:川芎、白芷,荆芥,薄荷,羌活,霍香,防风各9克,细辛,辛夷花,冰片各3克,雄黄1.5克。

用法:上花共研细末,从早起每3小时闻一次直至睡前,或作成布包闻吸,共用1至3天

出处:《内病外治精要》

 

 

 

2、三香散

功用:防治四时流感

药物:霍香,丁香,木香,羌活,白芷,柴胡,菖蒲,苍术,细辛各3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绛色布缝制小药袋,装入药末,佩戴胸前,时时嗅闻。

出处:《当代中药外治临床大全》

 

 

3、山奈苍术散

功用:防治小儿上呼吸道感染

药物:山奈,苍术,藁本,菖蒲,冰片,甘松各等份

用法;除冰片外,将各药烘干,研为细末,加入冰片,调均匀,装袋内,佩戴胸前,时时嗅闻。

出处:《中医外治法集要》

 

4、冠心病外用药袋

功用:防治冠心病

药物:玄参,当归,菖蒲,花椒,桂枝,薤白,冰片,三七等各适量。

用法:上药干燥,粉碎,过筛混合搅拌均匀,做成药袋,放置左胸前,并时时以鼻嗅之。

出处:《古今中药外治真传》

 

5、 辰砂囊

功用:治不寐多梦(失眠)

药物:辰砂适量

用法:上药装囊,戴身及髻中,以气嗅鼻

出处:《本草纲目》

 

6、雄黄嗅鼻散

功用:治魇寐不寤(又称嗜睡)

药物:雄黄适量

用法:将雄黄研末,放纱袋中,挂身上,且时时以鼻嗅闻。

出处:《肘后备急方》

 

端午香囊的配方:

    传统香囊惯用白芷、川芎、芩草、甘松等中药,也可添加了山萘、熏草、泽兰、艾叶,磨研、提炼成粉状,缝制成香囊,也可加驱蚊虫的中药:藿香、薄荷、紫苏、菖蒲、香茅、八角茴香、陈皮、柳丁皮、肉桂、丁香等。

 

   儿童防感冒的香囊配方:

   丁香、冰片各3克,高良姜2克,桂枝、佩兰各5克,山奈、丁香、雄黄各3克,冰片、薄荷脑各2.5克,砂仁、蔻仁各5克。药料研细末并过筛,装入小布袋,每袋10-15克,给孩子佩挂在脖子上,或用别针固定于衣襟,布袋中药末每10天更换一次,以保持药效。

 

   解春困香囊配方:

   1、冰片、樟脑各3克,良姜15克,桂皮30克;

   2、川芎、白芷各10克,苍术20克,冰片3克;

   3、山柰、雄黄各10克,樟脑3克,丁香50克。

   任选以上一种配方,将药物粉碎成细面,取药面3—5克,用布缝制成小袋佩挂颈上,15天换一次即可。

   胡庆余堂香囊配方:

   公丁香150克、甘松250克、白芷500克,山柰300克;

 

   方回春堂香囊配方:

   白芷100克、甘松100克、山柰100克、公丁香20克、檀香20克、陈皮150克。

 

   华东医药有限公司参茸分公司香囊配方:

   公丁香100克、白芷100克、山柰100克、甘松100克、檀香100克、陈皮100克。

 

   武林药店香囊配方:

   白芷30克、陈皮70克、甘松60克、山柰50克。藿香,艾叶,肉桂,山奈等量,磨碎,包成4克每袋。

 

   豫西山区端午节香囊配方:

   1、甘松100克、三奈60克、白芷60克、苍术60克 、高良姜150克、佩兰、桂皮各50克,冰片20克。

   2、雄黄60克,菖蒲80克,桂皮50克,朱砂20克。

   3、川芎、白芷、苍术、零陵香各50克。

   4、山奈100克,雄黄20克,冰片10克,樟脑10克。

 

其他香囊的配方:

      防流感的香囊配方:香囊采用十五种芳香药材,包含丁香公、川椒、白芷、肉豆蔻、冰片、沈香、艾叶、佩兰、桂官、益智仁、小茴香、菖蒲石、苍术、薄荷、藿香等名贵中草药做成的中药香包,可以挂在车里家里,或小孩子身上,也可挂在手机上,钥匙扣上,不但好看,而且能够有效预防秋冬季流感。

      预防手足口病的方法:用藿香、艾叶、肉桂、山萘四种药即可,将药材混合磨碎,装在香袋里随身带着就可以,不光可以预防手口足病,还可以清热解毒有利身体。一个香囊大约在3克左右,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大点,做小点,这些都无所谓的。但是每种药要等量,基本在0.8克-1克左右。

     可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中药香囊配方:

     香囊原料

大料、藿香、甘草、艾叶、肉桂、苍术等

     香囊做法

在香囊中大料用量最多,为120克左右,其他几味药材的用量可以在5克-20克之间。

把所有药物研碎后放入缝好的布袋中,如果是挂在家里,可以做一个大些的,如果随身携带,就把研碎的药材混合好,分成小份装入布袋中。

     提高抵抗力,增强呼吸道能力的香囊配方:丁香,荆芥穗,紫苏,苍术,肉桂,辛夷,细辛,白寇仁各2克

     驱蚊虫的香囊配方:

    1)取丁香、薄荷、薰衣草、七里香各适量。

    爱心提示:此方剂量配比没有严格要求,根据需要可随意掌握;保持比例为1∶1∶1∶1即可。

    2)艾叶10克 菖蒲10克 鳖甲10克 闹羊花20克。

寿阳公主梅花香 

  [药物] 沉香七两二钱,栈香五两,鸡舌香四两,檀香、麝香各二两,藿香六钱,零陵香四钱,甲香二钱(法制),龙脑香少许。 

  [制备] 上捣罗细末,炼蜜和匀,丸如豆大。 

  [用法] 爇之。

香料还可应用来制酒,还有有香药、香茶,宋代宫中到民间还盛行一种苏合香酒。据《彭乘墨客挥犀》记载:'王文正太尉气羸多病。真宗面赐药酒一瓶,令空腹饮之,可以和气血辟外邪,文正饮之大觉安健,因对称谢,上曰'此苏合香酒也',每一斗酒以苏和香丸一两同煮,极能调五脏,却腹中诸疾,每冒寒夙,兴则饮一杯,因各出数盒赐近臣,庶之家皆效为之,因盛于时。'

此外,香也是古代藏书家的所爱。

屠隆在《考盘余事·书笺》中有这样的记载'藏书于未梅雨之前,晒取极燥,入柜中以纸糊门,外及小缝,令不通风,盖蒸汽自外而入也,纳芸香麝香樟脑可以辟蠹'。

《典略》上很早就有芸台香辟蠹鱼的记载,所以古代藏书室有'芸台'的雅称。

香不仅是藏书家的所爱,在读书人中还有其他用法。

明代以前的古人多喜欢用丁香、檀香、麝香等用于改善墨的气味。

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中记南朝梁代冀公制墨的配方是'松烟二两,丁香、麝香、干漆各少许,以胶水漫作挺,火烟上熏之,一月可使'。

宋代文人张遇'以油烟、麝香、樟脑、金箔制墨,状如钱子,因以闻名','吴叔大以桐油、胶、碎金、麝香为料,捣一万杵,而使墨光似漆,坚致如玉,因以扬名'(《墨志》)。

穆孝天的《安徽文房四宝》中记载金章宗的书房用品很精致,其中有用苏合香油点烟制墨的癖好,可谓穷幽极盛矣。

《清异录》也载'韩熙载当心翰墨四方胶煤多不如意,延歙匠朱逄于书馆制墨供用,名麝香月,又名元中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