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习武体悟:道近乎技,尽心而知性

 hyxz_ljf 2018-01-08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孟子·尽心上》)孟子为我们指明了天人贯通的方法,即通过尽心达到知性,然后才能知天。在传统武术的练习过程中,习武者首先产生的体悟是对自我身体和心意的敏感和察觉,这种内向的察觉体悟自然为各种技击招式最终成为自我的一种本能反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而对各种技击手段这一有为之法的修炼,则是习武者进行经验心构建的基本途径,亦即孟子所说的“尽心”的过程。要做到真正的“尽心”,习武必须精进。全然地、投入地、忘我地武术习练,对于从根本上提高习武者的武技水平和认知境界是必不可少的。

所谓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饭可以一天不吃,拳不可以一日不练” 等拳谚,都是对真正的武术家的“尽心”精神的写照。在真正做到“尽心”之时,习武者才能深度入静,才能体悟到万籁俱寂,唯有自心彻见眼前的境界。

此时,自我在行拳中、对练时、技击时的性格都会清楚地呈现在习武者眼前:或是贪婪,或是保守;或是恐惧,或是冒失;或是凶狠,或是软弱;或是犹疑,或是果敢;或是安定,或是慌乱厖真正的武学修为者,此时方才发现,自己所遇到的最大的敌人,正是自己内心中的弱点。

然后经过武技的进一步全面而深入的训练,加之心法内功的修为,这些已经被体悟到的自我内心的弱点才逐渐软化、消退,恰如拨云见日一般,习武者的良知良能得以呈现,此时接手应敌,无可无不可,无为无不为,一切有感皆应,无须丝毫意念之努力。

这就是庄子所说的 “道近乎技”,只有达到这一境界,习武者才能洞见自性之本来面目,识先天全善全能之性体,也就达到了孟子所说的“知性”境界。《中庸》云: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所以,通过习武体悟,“尽心而知性”,才能通达“天人合一”之境。

摘自:《少林与太极》

文/魏孟飞

编辑/周镠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