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各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 中国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还必须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 自古以来,人们在饮茶、品茶的过程中,系统的总结了历史上的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于是有了六大茶书。茶文化先贤们在六大茶书里,强调茶的精神享受以及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而逐渐使人们进入他们的精神领域。 一、《茶经》陆 羽;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 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精辟的农学著作,阐述茶文化的书。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二、《煎茶水记》张又新; 《煎茶水记》一书约900字,根据陆羽《茶经》的五之煮,略加发挥,而尤重水品,力嫌陆羽的“煮茶之水,用山水者上等,用江水者中等,井水者下等。” 叶清臣《述煮茶泉品》篇末称“泉品二十,见张又新《水经》,又《太平广记》卷399引此书亦称《水经》。 三、《品茶要录》黄儒; 《品茶要录》是黄儒著于宋代熙宁八年(1075年)的茶学专著,记录在《中国宋代茶书》中。全书十篇; 一至九篇论制造茶叶过程中应当避免的采造过时、混入杂物、蒸不熟、蒸过熟,烤焦等问题;第十篇讨论选择地理条件的重要。 四、《大观茶论》赵佶; 《大观茶论》原名《茶论》,为宋徽宗赵佶所著的关于茶的专论,因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故后人称之为《大观茶论》。 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其中“点茶”一篇,见解精辟,论述深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宋以来我国茶业的发达程度和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也为我们认识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五、《茶具图赞》审安老人; 《茶具图赞》是宋朝申安老人的著作,书中主要介绍了十二种宋代的茶具图,并在每幅图的后面都加上了赞语,因此书名为茶具图赞,这也是我国第一部茶具的专著,以往的茶书中只是将茶具列为一部分,这部书单单研究茶具,写得很精细。 六、《续茶经》陆廷灿; 这本书虽然并不是自撰的系统著作,却具有征引繁富、便于聚观等特点。《四库全书总目》也称这部书“订定补辑,颇切实用”。另外,从书中还可以看到中国茶文化的目》也称这部书“订定补辑,颇切实用”。另外,从书中还可以看到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脉络,这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贡献。书名虽然有个“续”字,实际上却是一本独具特色的著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