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讲的最后,赵老讲解了一个温病卫分证因错误服用凉药导致中阳内陷,三焦不畅的病例。这种情况下应该通过卫气营血辨证,判断温病发展到了哪个阶段,再进行治疗,不可以一味的使用抗生素,安宫牛黄丸之类的药物,以至于郁热不能外达,延误病机。 第三讲(四) 下边呢,就讲一个病例。从这个病例也看到了用药的错误,也看到了卫分证错误地吃过凉的药物,是不对的。叶香岩在《外感温热篇》中讲的,“到气才可清气”,反过来说,不到气就不许清气。现在我们就错误地不懂这句话了,就认为力量越大越好,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白霉素,中医的大(剂)量清热解毒,甚至于安宫牛黄丸。全错了。不按照我们的卫气营血治疗,认为量大就行,都是错误。下边我就让你们看一看,就是我们的一个病人,错误治疗。这事多不多?太多了。大概,不能说天天看到,经常,我们到了医院去看,是这个,就是卫分证没个解,错误治疗。 下边我讲一讲这个病例。这是一九八三年(的事),我看的一个老太太,当时是八十多岁,八十一二岁,是我们的一个同学的母亲,这个同学也是六三、六四年毕业的学生,现在在一个大医院里头负责中医工作。他的母亲呢,八十一二,这么一个老太太。病呢,开始并不重,就是着点儿凉感冒了,发热发冷啊,发烧不退。因为她三十七八度,三十八度啊,发烧不退,开始的时候呢,发热,恶寒,咳嗽,有点儿痰,气管有点儿痰鸣音。这个时候呢,因为在医院方便么,就打了点儿青、链霉素,抗生素,青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一般的抗生素药物。但是,发热并没有退。逐渐还要往上高一点儿,三十八度几了。那么他又给加上中药,羚翘解毒丸,一天吃四五丸。同时呢,(烧)还没退,又开了张方,这个方开的,什么呢?主要的药物就是:银花二两,连翘二两,大青叶三两,板蓝根三两,都是二两到三两,类似这些药物还不少,当时我记得可能得有十三四味这样的药。同时,石膏好像也是个二三两,知母大概也是五六钱。这个老太太吃了药之后,不但热不减,发烧并没有退,同时昏迷了,大便泻水,因为这个老太太很胖,一看就是湿很重,发热没好,神志昏迷,大便泄泻。同时呢,周身浮肿,脸面、手、腿全肿了。这个时候同学就找我了,说是请我去给看一看,因为这个病大家伙儿都认为是温病。 我到那儿一看呢,脉象是沉、弦、滑、数,舌苔是白、滑、润、腻,(舌)质并不是太红,因为老年人,舌头也比较胖一点,并不是(太)红,不是瘦小的舌,也不是绛红的舌,也不是糙老的舌,正好是胖、润、腻、滑,这么一个舌,一看就知道是湿郁。脉是已经沉下去了,底下是有点数象。周身肿。当时在医院就认为这个是心力衰竭,他当时就买人参,想(给病人)吃大量的地高辛,来强心,利尿,退肿,补正。当时我就制止他了。我说不能这样做啊。马上把一切西药都停了,我给你开个方,吃我这药。当时我怎么跟他讲的呢?我说她(指病人)就是病在卫分,素来体质阳(气)不足,为什么阳不足呢?因为她太胖,气虚。胖人气虚啊,胖人湿重,年(纪)又八十了,阳也不足。热不热呢?当初是热,可是热郁于内,让你这凉药遏制住了,肺气不宣,病在卫分,错误地用凉药过多,治气分,治营分。(治)错了,所以内陷。那么这个老太太还有点咳嗽、喘呢,就是肺气不宣,素体就湿,凉药一下去,肺的升降能力,宣肃能力就差了。由于热郁于内,湿邪过重,凉药过多,正气也弱了,所以下垂,形成湿泻,哗哗泻水。主要的是你的药太凉了,中阳受伤,三焦不畅,这样形成的这么一个泄泻如水,这么一个证候。这时单纯的吃强心(药),或者是人参,不行,解决不了(问题),卫气还不疏呢。那么怎么办呢? 当时我就说应该用什么呢?温散寒凝,宣畅气机。因为你用这些个(寒凉药)太凉了,湿重,(阳)气不足,(药)过凉。怎么样呢?温寒,把寒(邪)温开,寒凝在一起的要把它温开,气机闭塞了,反过来要宣气机。你错误治了,没事用什么安宫牛黄丸啊,全错了,治营分不行啊。要宣畅气机,宣肺,同时要化湿,必须达到寒凝解,气机调,本来气机让你给(弄得)太凉了,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必须温,才能消而去之。湿邪也必须温才能化,越凉越化不好。必须达到三焦宣畅,病从卫分而出,还得从卫分解,不然的话不行。当时我们这个同学也认为应该是大量的强心利尿,地高辛,人参。我说不行,都不行,必须这么治。当时我就给他开了个方,这一点我们就看看,邪在卫分,错误地用凉药,错误地用气分药,更错地用安宫牛黄丸,用营分药。再加上昏迷,因为昏迷他就懂得一个安宫牛黄丸。昏迷……过几天我们要讲一次昏迷了。昏迷,在卫分,有的在气分,有的到了营分,有的人了血分,都不同。大部分是误治、错治的,本来是在卫分,用个宣卫就够了,看到神志不好,不知道热郁不重,一宣郁就成了,错误地给安宫牛黄丸,把这病给深入了,倒糟了。 当时我就根据我的观点,第一个升阳,化湿,调气机,化寒凝这么个方法,让到了营分的病邪,还透到卫分上来。把气垂下来的这些个虚,要升提起来,把中阳给提起来这么个方法。第一个药我就开的葛根10克,干什么呢?升她的阳,疏她的表,疏她的卫,因为卫(因为过用寒凉)弄得太凉了,用葛根,升阳明。不然的话,要垂下去,所以说阳气不足下垂,人就要脱了。第二个药,恢复她的卫分,用的是苏叶10克,当时就是三钱。第三个药,用的是荆芥炭10克,也是三钱,干什么呢?荆芥是个升阳药,用它的炭来止泻用,帮助葛根升她的阳,帮助苏叶疏她的卫。第四个,用的防风6克,干什么呢?把她的木升起来,升她的厥阴肝经,因为瞧她要垂下去,帮着她升。第五个用的黄连,黄连用了2克(应该是“钱”),用的不是太多,2克,干什么呢?给她止她的泻,苦坚其阴,以止其泻,撤其虚热。这个时候,加上一个灶心土,伏龙肝就是,灶心黄土二两,60克,干什么呀?来止她的泻,扶她的脾,而不热。虽然她是老年,补就不行,因为她热嘛,你再补到留邪,可是灶心土就不热,它是黄土啊,烧的黄土,以和中为主,以止泻为主,以补脾为主,没有热。黄土泥它热不了。再一个药,茯苓10克,干什么呢?扶扶脾胃。这么个方子,既不是补药,也没有益气药,也没有治心力衰竭的,我开完方子,他很(不以为然),认为这个方子不怎么样,因为什么呢?没有牛黄丸啊、紫雪丹什么的,都没有,也没有菖蒲、郁金,说你怎么没开点菖蒲、郁金啊,都没开。可是第三天,他来到我们教研室,第一句话就告诉我说“赵老师,我妈好了。”我说,怎么好了?“不拉了,神志明白了,发热退了,全好了。昨天晚上就很好,今天早上起来就要吃包饺子。”他说,不敢给吃啊,得来问问您啊,别回来又吃错了。这回您再给开个方儿,再让我母亲再吃几剂。当时他就问我这是什么道理,为什么真能好了呢?他想不通,他就跟我说“在我们病房,这样的很多,我都给吃人参,人参再不行呢,就死于心力衰竭,就完了,这是什么道理?”后来我就把这个卫气营血的道理给他讲明。这个病人吃了两付药,完全好了。 从这个病例上就能清楚地告诉你:温邪,假若你不按照我们的卫气营血观点来治疗,你用现代的想法,甚至于消炎的想法,早期给所谓的好药,就是安宫牛黄丸,贵么,都是错误的,很错。大概,起码这二三十年来,我见过的太多了,都是这么错的。因为都认为昏迷就是安宫牛黄丸,不懂得卫气营血,也不懂得其他的辨证。所以说为什么要反复(讲),伤寒、温病,温病、湿热,在温病课里是一个最基本的内容。 下边:热郁肺卫,虽属卫分,但亦有在肺与在卫之不同。临床不可不知。热郁在肺,跟卫有区别,在肺是一脏,在卫是卫分,卫气,不同。温邪在卫,初起叫做卫分证,但其发热较重,治宜辛凉平剂,桑菊饮(应为银翘散)这一类的药物,以辛凉宣卫为主。假若偏于在肺之时,以咳嗽为重。热郁在肺,以咳嗽为重。在卫分呢,以寒热,这个为重,卫分为重。一个治卫,一个治肺。治肺是宣降肺气,宣是升,肺主开,降就是肃降。从病理上解决了肺气不能宣降。肺气郁闭不宣,通过治疗,以达正常。肺为清肃之脏,宜微苦微辛之味。所以说吴鞠通说“微苦则降,微辛则平。”应该用桑菊饮,在肺的时候,应该用桑菊饮为主。假若素来身体阴不足,可以加上甘寒的东西,但是不可过于滋腻。假若阴伤,舌瘦,舌干,脉象弦细,都说明素体血虚阴伤。什么叫阴伤的人呢?形体瘦的,舌头瘦的,舌质红的,舌面干的,脉弦细甚至于数的,这都是阴伤为主。但是在这个时候,要撤热为主,不要过于滋腻。别想着滋腻,生地、元参、石斛、麦冬,这都不行。防其阻肺气而恋邪也。用这些个甘寒滋腻药,好像是滋阴以撤热,滋水以制火,可是,有一些甘寒过度滋腻,而留邪不去。这一点要讲清楚。在卫分就治卫,在肺治肺,哪个地方偏,我们就要在哪个地方多给它加一点药物。那么这一堂课,我们就到这儿为止,下课。下一次我们就讲第四(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