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汪逢春医案(二)

 一个大树 2021-12-21

【按语】

一、湿温病机总为湿遏热伏

湿温病不同于一般湿热病,比一般湿热病更为难治,病程更长,主要是指西医肠伤寒和斑疹伤寒等疾患。它的病因不是风、寒、燥、热等,而是湿热郁伏,在夏季暑湿季节,气候炎热,雨量较多,热蒸湿动,弥漫空间,人之所触,呼吸所受,最易感受湿邪而为患,得病以郁闷为主,湿阻外。

热蕴于内,长期不得宣解透达,不像外感风寒、风热,一汗即解,一清即退。症状也以湿郁为主,默默不欲言,头目不清,耳不聪,胸闷纳呆,汗出粘腻如油,发烧不高,一派湿遏深伏之象。

二、湿温之辨证必据脉舌色症

1.辨脉舌汪逢春先生在湿温病辨证过程中,特别重视脉舌辨证。西医肠伤寒之病,在体征上可见相对缓脉。而中医认为湿温病是感受湿热邪气为患,故脉象可见濡软、濡缓、濡滑数。一般可区分为以缓软为主和以弦滑为主。有时脉见濡软,但越按越弦,虽未成数脉,但带有数意,表明患者处于湿热裹结的状况。而望舌更为明显,舌苔白滑润,可舌质是红的,甚则舌苔白厚质绛,这都是湿遏热伏的征象。

2.辨白 是湿热病邪留气分,蕴酿淹滞,郁蒸卫表,形成于皮肤的细小白色疱疹。故湿温病中常常见之,亦属湿热外达之象。湿温病一周后,胸闷汗出,汪逢春先生强调此时要打开上衣,看看有无白。白在湿温病第二周最明显,身体越壮,白越重,甚至比出疹还密;体弱者则稀疏可见,或遇见几个体质再弱,白不突出,不光亮,形成枯。白的顺逆,以光亮饱满为辨。一般白四、五天可自行消退。辨白的形态、色泽,可以提供湿热邪气轻重进退的依据。

3.辨汗出 湿温病的预后好坏、病势趋向,仔细辨汗出情况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这是汪老在湿温病诊断过程中的一个特点。若湿热不解,蕴郁在上焦时,汗出以头额、头面为主。湿温病进一步发展,渐次入于中焦,则汗出见于胸腹部为主。第三周左右,病邪已传入下焦,汗出则以下肢为主。这时病势逐步向愈。汗出也随着向下发展,由腿、腘窝、踝部以至脚趾,如果趾缝有汗,则病不出三天必愈。辨汗出次序推断湿温病的病势轻重和发展进程,这是汪逢春先生的一个创见。

三、湿温之治分消走泄

湿温病乃湿与热合邪所致,必须分离湿与热邪,故叶天士指出"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湿与热单独致病则易于驱除,湿则化,热则清;但湿与热搏,湿热浑然一体,化湿则有碍清热,清热又不利化湿,因而治疗湿温病用药相当棘手。而汪逢春先生主张用分消走泄的方法,把湿与热邪分离开来。用宣化,从外解;用清化,从内消,都是分消走泄的意思。虽然讲法不同,但实质上都是分离湿热邪气之意,消是消除,走是指利小便,泄是指通大便,让湿热邪气从四9面开泄。

治湿温用药,不外芳香、宣化、轻扬,苦温燥湿,疏调气机,淡渗利湿,少佐导滞。选药总以轻淡为主,不用过燥,绝对不许用攻药,下之则洞泄,而以甘淡化湿常收效较好。

湿温病缠绵不解,病势迁延,一般选用下列药物。第一组药以宣阳为主,因为湿为阴邪,宣通阳气则阴霾之湿易化。如淡豆豉、炒山栀或加佩兰、麓香、白蒺藜等。第二组药以开肺气,为主,因为肺为人身之华盖,位于上焦,主司布敷水谷津液,若雾露之溉,故开肺气,利于消散湿邪,清解热邪。常用药如前胡、杏仁、杷叶等,开肺气,也含有宣阳之意。第三组药就是苦温燥湿,药如半夏、厚朴、陈皮、草蔻等。第四组药是轻滑淡渗,药如滑石、薏米、冬瓜皮、茯苓皮。第五组药就是消导药,如焦麦芽、香稻芽、谷芽、神曲、焦山楂、鸡内金、槟榔、水红花子等。这是汪逢春先,生治湿温病的常法,始终以分消走泄离散湿热邪气为目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