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继续《人体的故事》第二部分之农业与工业革命。 人类自出现以来,发生了两场最重要的革命,分别是一万年进行的农业革命以及二百年前的工业革命,这两场革命使得人类从狩猎采集的分散状态走向越来越聚集的生活。这意味着我们的生存环境与600万年以来的生存环境变得愈来愈不一样,但身体却没有跟上这些变化,从而引起我们常见的失配性疾病。 两次革命之后的变化 自一万年前农业革命之后,人类的生存环境急剧的发生变化,从各个方面影响着我们的身体,我就书中提到的几个方面说说一下。 1、工具 工具的使用是人类与其他灵长类动物最大的区别之一,在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的均是简单的石器,进行的也是一些简单的活动,如研磨,敲打等。但是随着农业革命的进行以及社会的发展,工具的作用也越来越多,陶器,铜器,铁器等等一系列的工具逐渐登上历史舞台,使得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和效率逐渐加大。 在进入工业革命之后,人们使用的工具愈发的复杂,出行的汽车、飞机;日常中的洗衣机、洗碗机;提升身体舒适度的按摩椅等等。这些工具在提升人们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使得我们自身的劳动量严重下降,人们不得不抽出固定的时间进行身体锻炼,而这样偶尔的锻炼有时却对身体造成更大的损伤。 2、饮食 原始人类的食材主要是水果以及狩猎获得的动物,而进入农耕社会之后,所有的人类都聚集在耕种的土地上,而驯化动植物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故不可能驯化过多的物种,时至今日,我们所驯化的物种仍然是非常稀少的。这也造成了人类食材从原始社会的多元化逐渐走向单一化。 除此之外,由于人类本能的去获得更多的能量,驯化的植物中多数都是高能量的食物。自然界中,单一的高糖食物极其罕见。但是由于耕种的规模化,大米,面粉等高糖食物变得普及起来。高糖致使人体必需不断分泌胰岛素来防止糖中毒,如今人体分泌的胰岛素是五十年前的两倍。而这是造成现代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进入工业社会之后,人类的饮食环境则进一步恶化,各种高糖、高盐、高添加剂食物大量的走向我们餐桌,纯天然食物变得异常珍贵。这也造成慢性病患者人数的持续增加。 3、劳动 不知你是否想过原始人类的生活节奏,是不是每天起早贪黑的工作,时刻面对生死存亡的状态呢? 其实原始人类的每天工作大约为6个小时,这6个小时内,他们会大概行走10公里来采摘果实,或者狩猎。剩下的时间则是躺在自己的居所休息。因为能量的稀缺,人类会尽一切可能的办法节省能量,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工具的发明都是以“省力”、“舒适”为目的了。 而进入农耕社会之后,农民的劳动时间反而加长,出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现象,并且每天进行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单一劳作。 进入工业及现代社会,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我们的劳动则变得更加单一化。工作中一个动作不断重复,工作时间也在不断加长,从八小时到十小时,甚至是彻夜加班。 长时间重复同样的动作,使得人体肌肉僵硬劳损,而现代人因工作要求,作息时间完全没有规律而言,造成身体新陈代谢紊乱,从而加剧身体健康的恶化。 失配假说 上面三点是我们从农耕时代以后生活环境的主要变化。那么这样变化之后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影响呢?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只要成年,便可以活到65岁左右(有没有感到意外?)而面临的健康威胁则是寄生虫等,我们现代社会的各种常见病在当时基本不存在。 但是进入农耕社会之后,由于人类过于聚集,便出现开始出现天花、霍乱等传染病。整个人类史中最严重的传染病莫过于欧洲中世纪的黑死病,该病直接导致欧洲人口减少一半,而这仅是发生在农耕文明诞生之后。除传染病之外,人类中因慢性病而英年早逝的现象不断增加,大家最熟悉的例子莫过于诸葛亮对阵王朗,最后王朗吐血死亡之事,这其实是王朗患心脏病,在诸葛亮口舌之下心脏病发作而亡。 工业革命之后,随着青霉素的发现以及现代医疗的不断发展,传染病的威胁在近百年之内已经越来越小,甚至如天花这类的传染病已经灭绝。但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等慢性病却越来越多,这这种疾病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身体的基因与我们生活的环境出现不适应而引起的。而这也就是失配假说的本质。 广义上讲,失配性疾病便是日常中常见刺激增强或者减弱,以至于身体对其不适应而引起的疾病,如二型糖尿病是因血液中长时间高糖,胰岛素不断增多,最后导致胰岛素抵抗而形成;骨质疏松是因常年对骨骼强度刺激不够,骨骼进行的轻化处理等。 以上便是《身体的故事》第二篇,人类进入农耕社会至今,社会环境不断变化,但是身体的进化速度远远低于环境,造成两者之间的不匹配,以至于生出许多新式的疾病。 由于篇幅限制,农耕社会之后引起的变化只能简明了解一下,而关于常见的几种失配性疾病以及应对方法,我们下周再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