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鲵汤加工过程中营养品质变化规律

 刘十香 2018-01-08
导  读

大鲵,俗名娃娃鱼,是一种食用价值极高的特种经济动物。大鲵肉质地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其蛋白质含量高且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被誉为水中人参

大鲵汤是一道传统汤膳,科学合理地利用了大鲵这一名贵食材,不仅保留了其鲜美的风味,而且提高了食材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率,为典型的营养保健食品。

来自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的倪冬冬、李洪军、贺稚非等人系统地分析了大鲵汤的营养成分及含量,探究了大鲵汤熬煮过程中营养品质的变化规律,旨在为科学合理地烹饪大鲵汤和科学适量地摄取大鲵汤作理论指导,为人工养殖大鲵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1
大鲵汤可溶性固形物变化规律


在常压熬煮条件下,随熬煮时间延长,汤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先上升后趋于平稳最后再上升的趋势。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3060 min间显著增加,其增加量为1 %左右;在60120 min间,其质量分数趋于平衡维持在3.5 %左右;随后当熬煮时间超过120 min时,其又显著增加。


2
大鲵汤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规律


在常压熬煮条件下,随熬煮时间的延长,汤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趋势与可溶性固形物趋势大体相似,但略有不同。汤中可溶性蛋白质质量浓度在3060 min间显著上升且增幅较大为10 mg/mL;在6090 min时,其质量浓度基本不变保持在20 mg/mL90 min后其含量显著上升且上升速率较大,到150 min时其质量浓度达到35 mg/mL。熬煮时间为6090 min时,可溶性蛋白质质量浓度在20 mg/mL左右。



3
大鲵汤肌苷酸含量变化规律


大鲵汤中肌苷酸质量浓度在0.230.40 mg/100 mL之间。在常压熬煮条件下,随熬煮时间延长而肌苷酸含量显著增加且增长速率较为稳定。


4
大鲵汤粗脂肪含量及脂肪酸变化规律


常压熬煮条件下,随熬煮时间延长,大鲵汤中脂肪含量显著增加,说明大鲵肉中脂肪可以随时间延长不断溶出,且6090 min间溶出速率最快。

随熬煮时间的延长,油酸、亚油酸和花生酸的含量显著降低;棕榈酸与十六烯酸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花生四烯酸、二十四碳烯酸含量趋势为先增加后减少,在90 min达到最大值2.52%与3.46%;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比值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最小值出现在60 min时为1.37,在熬煮90 min以后比例显著增大。


5
大鲵汤氨基酸变化规律


大鲵汤中总游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的含量和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含量比值(EAA/NEAA)随熬煮时间变化,分别在43.154239.52915.580106.60325.493124.21218.604101.708 mg /100 g0.6110.858 mg/100 g之间浮动;其变化规律一致且不同熬煮时间条件下有显著差异,先急剧上升后急剧下降最后在90150 min间趋于平稳,熬煮60 min达到最大值。

熬煮时间为60 min时,大鲵汤中氨基酸含量最高,是其他氨基酸含量的3 倍之多,其值为239.529 mg/100 gEAA/NEAA最佳达到0.858,谷氨酸、精氨酸、赖氨酸、亮氨酸含量较高,其次为丙氨酸、甘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与组氨酸,其中胱氨酸、苏氨酸与蛋氨酸含量最少为大鲵汤中的限制性氨基酸。



结     论
大鲵汤中可溶性固形物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3060 min间显著增加,在60120 min间趋于平衡,在120 min后显著增加;肌苷酸含量随熬煮时间延长而增加;测得以棕榈酸、十六烯酸、油酸、亚油酸、花生四烯酸和二十四碳烯酸为主的16 种脂肪酸,且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比值(SFA/PUFA)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60 min时粗脂肪含量和脂肪酸含量适宜,且SFA/PUFA值最佳为1.37;大鲵汤中总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鲜味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值(EAA/NEAA),随熬煮时间的延长先上升后下降,在60 min时达到峰值,总氨基酸含量为239.529 mg/100 gEAA/NEAA值为0.858。在传统的常压熬煮条件下,熬煮时间为60 min时大鲵汤营养品质好,此时汤中脂肪含量适宜且SFA/PUFA值最佳,氨基酸含量最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