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穆:我坚信我们的民族,还有其更伟大光明的前途

 無情360 2018-01-09


钱穆先生是现代中国史学大师之一。他身材瘦小,其貌不扬,没有像样学历,一生命途多舛,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羸弱的身躯里,却分明可见中华民族万古长青的精神。


汉朝人说,“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李白说,“身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钱穆先生,庶几近之。


今天群学书院周末声音周末声音与大家分享的,是学者钱穆先生为自己的讲演集《中国历史精神》撰写的序言。在这篇区区几百字的序言中,钱穆先生指出,“我认为中国不仅不会亡,我坚信我们的民族,还有其更伟大光明的前途”,这也是我们所瞩望于中华民族的。


建议配合阅读文末“群学书院今日荐书”的解读。文末有福利~



钱穆:中华民族万古长青 来自群学书院 05:54


群学书院周末声音

我坚信我们的民族

还有其更伟大光明的前途

文 | 钱穆

图 | 傅抱石

朗读 | 逸云


本人年轻时,是一个失学的孤儿,未能从先生好好进学校。记得在四十四、五年前,我尚为一小孩子,那时便常听人说中国快要灭亡了,快要被瓜分了,我们中国就要做印度、波兰之续,被西方列强灭亡瓜分。


当时听到这种话,就感觉到这是我们当前最大的问题。究竟我们国家还有没有前途呢?我们的民族,究竟还有没有将来呢?我常想这个问题若得不到解决,其他问题不值得我们再考虑了。

 

恰巧在那时, 我读到了一篇文章, 就是梁任公先生的《中国不亡论》,他认为中国是决不会亡国的。我读了这篇文章,无异如在黑暗中见到了一线光明,刺激我,鼓励我;中国还有前途,民族还有将来,我们中国人的人生还有其意义和价值。


但我在那时一般的悲观空气弥漫局面之下,还不能真切相信梁先生的话。我还是怀疑,中国究竟能不能不为波兰、印度之续,而不被灭亡和瓜分呢?


 

当时,我只希望梁先生的话可信,但还不敢真信梁先生的话。因为要能证明梁先生这句“中国不亡”的话,才使我注意到中国的历史,我总想知道一些已往的中国。


我常想,我们要知道明天将来的事,总该先知道一些昨天过去的事。这样经过了四十多年,直到今天,这一问题,始终盘旋在我心中。到今回想,这四十多年的中国,也实在依然是黑暗混乱,内忧外患,使人悲观。但对梁先生“中国不亡”这四个字,开始在我只是一希望,随后却变成了信仰。

 

我认为中国不仅不会亡,甚至我坚信我们的民族,还有其更伟大光明的前途。证据何在呢?我敢说,我这一个判断,固然是挟着爱国家、爱民族的情感的成分,然而并不是纯情感的,乃是经过我长期理智的检讨,而确实有其客观的证据的,这证据便是中国已往的历史。


所以我自己常说,我此四十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并不是关门研究某一种学问,而是要解决我个人当身所深切感到的一个最严重不过的问题。

 

今天我对中国历史的看法,在我自己,已像是宗教般的一种信仰,只要有人肯听我讲,我一定情愿讲出我知道的一切。



《中国历史精神》

钱穆  著

九州出版社2011年


中国文化精神应该称为'道德精神',这种道德精神是'做人'的理想标准。


春秋时期鲁国上卿叔孙豹出使晋国,晋国上卿范宣子问他:人生如何能不朽?叔孙说:'不朽有三,立德,立功,立言。'身体仅是工具,衣食是维持工具的手段,除了我们曾经的行为,还能去哪里寻找生命的存在呢?我们的行为就是我们的生命。孟子说人性向善,那么善就是道德精神,能得到所有人的共鸣,只有'向善'的行为,所谓'立德,立功,立言',才能把握生命的共性,活在后人的心里。这就是不朽。


中国的文化精神不是讨论物质的本质和世界的本源,而是人生的问题。道德不是外界的束缚,而是人心内在的要求。人心最大的要求莫若'爱'和'敬'。人爱我固然使我快乐,而我爱人亦能使我进入快乐的境界。最早的古代没有丧葬,人死了就扔到野外。某天某人偶然看到野狗噬咬的尸骨正是自己的父母,不禁额头出汗,于是立刻回家取了锄头,回来将尸骨埋了,这即是古代葬礼的开始。那时候还不说什么道德和孝,也没有圣人无端定下礼制,他的行为来自内心'向善''爱敬'的天性。道德本在我们心里,而不在环境中。这不是科学也不是哲学,只是人生的经验和实际。在这种文化精神下,人类才能借个人几十年的'自然生命'为舟,渡进历史几万年的'文化生命'。


陆象山说:'我虽不认一个字,却要堂堂正正做一个人。'传统观念中,立德为首,功,言次之。关羽是历来为人尊敬的人物,论武功,三国时期有一吕二赵三典韦,论战功,关羽败走麦城,后世拜关公还是因为'忠,义'这两个字。


人生可以分成内外两部分看。《易经》里面所谓'开物成务',开物是创造,成务是做事,这两项是人生的外在。古人讲'正德,利用,厚生','利用,厚生'就是开物成务,是人生的外在,与物质有关。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正德”,即人生的内在,人生的道德和理想。以中国文学为例,并非因为屈原创作出《离骚》才成为屈原,而是因为他是屈原才能创作出《离骚》,因为他是陶渊明,是杜甫,因为他们的人格,意境和胸襟才创作出上乘的文学作品。文以传人,文以载道,才是文学的最高理想。


'文化'这个词,《易经》有说'人文化成',什么是'人文'?人文就是人的'花样'。中国文化是'人本位',道有'显隐',有'消长',但是'道不远人,道不离人。'因此说:'文王既没,文不再兹乎?'中国文化的这种'内倾性',体现在于'君子以自强不息','天运循环,暑往寒来''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德不孤,必有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等等。《中庸》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最容易见的反而在隐处,也就是人心,最显著的力量反在轻微处,也就是人的言行。


物极必反,道却无所谓进步,所谓'东海有圣人,西海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人虽有存亡,中国不亡,中国文化不亡。




欢迎读者诸君写留言,留下您对中华文明的理解,我们欢迎理性、温和与建设性的意见。群学书院将送出的《中国历史精神》(繁体竖排新校本)三册。


特别鸣谢


江苏省慈善总会郑钢基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