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易探源》一书的序言

 yh18 2018-01-09

《周易探源》一书的序言

经历了整整一年半的紧张写作,终于完成了这本《易经研究》。从我确立研究《易经》的目标,到今天完成这本书的写作也要有十余年之久。这个过程既是智力考验,同时也是意志的考验。

很小的时候,我就认真地思考过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那个时候我给自己的答案是,人既然活着就一定要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永恒的东西。这是我从小就立志向学的动因,但上学时我只是一个中等学力的学生,也只有中等文化水平的学历,我大部分知识都是靠自学得来的。所以我的知识结构可能既不能系统也不能全面,但我多年来思考的问题却只有一个。我从小就喜欢阅读哲学类的书籍。在学校里读书的时候,就通读了西方哲学名著。在这期间受到笛卡尔和斯宾诺莎学派的唯理论传统的影响,信仰理性和逻辑,相信纯思辨的获取知识的方法。但当我将阅读的兴趣逐渐转向我国的传统文化时,我发现我们中国的学问与西方的学问是有显著不同的。西方的哲学和自然科学是建立在理性和实证相结合的基础上,尤其以近代科学和哲学思想为著。笛卡尔所倡导的理性的方法是近代哲学和科学的根本方法。没有理性是没有办法谈哲学和科学的。从严格意义上讲,在我们传统文化的学科中,并没有西方学术意义上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学科。我们中国的好多文献虽然也被贯以哲学之名,但在知识结构和内容上,与西方哲学和科学的著作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比如,《易经》、《道德经》等古代文献,被我们中国的学人抬举得很高,其注释者数以百千计。但一个奇怪的事实却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将这些文献的内容讲清楚。说白了,我们其实还不知道这些文献在讲什么。于是问题就来了,既然还不知道它们到底讲了些什么内容,那哪里还有什么易经哲学和老子哲学。所以当我们宣称某个古代文献是哲学文献时,我们在头脑里就先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因为只有在我们确切了解了这些文献内容是什么的前提下,才有可能确定这些内容的性质。我认为中医学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唯一一个属于自然科学的学科。因为中医学首先是关于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学说,其次才是病理和药理的学说。中医学也是人类认识和理解生命现象的自然科学学科,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但我们现有的中医学的知识体系更多的属于技术层面而并非学术。因为它关于人体结构和正常生理的那部分内容没有建立在客观和理性的基础上。传统中医学若要发扬光大就必须重建中医学基本理论,要使得新的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建立在可理解的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既要反映客观事实又要符合逻辑规律。使得我们的中医学理论成为像现代物理学和生理学一样的科学学科才行。因为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基础的话,我们的中医学就只能作为技术存在而不会是科学。基于以上的认识。我确立了研究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方向,也希望自己能在有生之年完成这一目标。在个人的研究计划中,我准备写三本书,研究《道德经》的《道德经之哲学原理》、研究《易经》的《易经研究》和中医学基本理论《生化论》。这三本书是一个体系,代表理性研究国学的一个新方向。我们今天的这本书是这个计划的第二本。

《易经》和《道德经》的研究大概耗用了十几年的光阴,我现在已经四十几岁了,才敢发表这些文字。我计划利用后半生的时间致力于《生化论》的研究和写作。但也极有可能我并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完成这一目标,但我也会尽自己的能力坚持下去。多少年来,无论生活境遇如何,幼时的理想和目标却一直未变,就因为我相信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会对科学有用。这么多年来一直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支持我。

我信仰理性,不相信有天书存在,也不相信会有不被理智理解的知识的存在。我研究《周易》和《道德经》,就是要将这些内容纳入到可被理智理解的知识的范畴中。我不敢自信已经实现了这一目标,但至少也开拓了一个研究国学的新方法和新方向。在研究这些古代文献的过程中,我没有沿袭前人训诂注释的传统,而是使用了哲学思辨的方法,这可能是最令读者感到意外的一件事情了,但使用这一方法却能导出更多积极的结论来,而这些结论又是传统易学无法导出的。理性和逻辑思辨对于我们中国传统学术而言是一个新的元素,但却是科学必不可少的要素。若要将我们的中医学基础理论转变为研究生命现象的自然科学的学科,那就必然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了。《内经》包含了一个关于人体结构、生理和病理,以及人体与自然关系的系统论的学说,这是使得我们中医学转变为科学的基础。这样的一个理论一旦建立起来将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于人类认识的巨大贡献。因此我相信,理性和中国传统自然哲学相结合,将是中华文明的一次重生。

我的教育背景以及我的生存环境都不能支持我从事做学问这样一个事业,所以我的所思所想和我的身份比较起来显得极不恰当。但是,人往往是依赖着某个信念而生活着,我生活的目标就极大程度上决定于我的信念。知识分子难免会有自以为是的学究气,但无论是正确的思想还是错误的思想也都是从自以为是的头脑中产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只希望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为我国的科学事业贡献些许力量。假如我的工作真能有益于科学,这自然是我这一生中最能感觉到幸福的一件事。当然,我的思想是否能有益于科学,还取决于读者的判断。我才疏学浅,而且又以自学为主,书中难免有浅薄错误之处,祈望高明斧正。

2017年7月17日

《周易探源》一书的序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