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找出并提出文言知识疑难点,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总结文言实、虚词、活用情况和句式特点。 2. 把握文章的朗读节奏,品味朴素简劲的语言,体味文句意蕴,了解文章大意和写作意图,理解所总结的历史教训。
3.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下列重要实词的含义: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数、当、礼、宜、故事、颠覆,归纳下列多义词的义项:得、非、或、相、势,掌握文中重要虚词的用法,总结归纳本文特殊句式和用法。 2. 理解苏洵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理清思路,弄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了解六国破灭的及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从中总结历史教训。
3.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提纲: 1.朗读课文,注意读正字音、读清文意、读出感情。 2.阅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清句意,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基础知识,提出疑难问题。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简介,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一、 导入: 同学们,唐太宗李世民曾感慨地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如何演变为秦一统天下,我们来学习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二、作者简介: 请学生根据注释或课外阅读介绍苏洵生平简介,教师订正补充: 苏洵自号“老泉”,据说27岁才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的文章风格,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说服力强,能切中时弊,深得欧阳修的赏识。嘉祐年间,欧阳修把苏洵的二十二篇文章(《权书》10篇、《衡论》10篇、《几策》2篇)推荐给皇帝,一时名动京师,文人竞相模仿,因此苏洵把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祐集》,课文《六国论》即选自《嘉祐集·权书》,原题《六国》,后世选本多为《六国论》。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 三、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1. 点几个学生读课文,请其他同学评价,注意读准字音,读清断句。 明确:老师补充强调易读错的字。
赂(lù)
与(yǔ,相与,亲近)嬴
洎
(jì,及,等到)
邑(yì) 老师强调重要的断句: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用“非”否定后两种情况) “较/(比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这)/实(实际上)百倍” “思/厥(其)先祖(祖辈)/父(父辈)” “而犹有可/以(能够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总结古今异义词对句子停顿的影响,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其他的古今异义词: “至于”、“再”、“智力”、“故事”。 (通过让学生朗读课文,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补充解决生字词和古今异义词问题。) 2. 学生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提出句子理解中的疑难问题。 第一段:
①补充史实:秦灭韩为前230年,灭魏前225年,灭楚前223年,灭燕灭赵前222年,灭齐前221年。“互丧”,先后相继灭亡。 归纳本段大意:提出本文中心论点,即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第2段:
第3段: 3.归纳本段大意:指出齐、燕、赵三国灭亡原因是“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论证了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
第4段。 四、了解文章大意、明确写作意图 1.对照课本“战国七雄形势图”补充史实: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外交上,秦采取 “连横”这一有针对性的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 2.提问: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那么苏洵指出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注意这是一句被动句,用“破灭”引出意念上的被动。并且接着强调“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由于贿赂秦国导致实力亏损,才是被消灭的根本原因。 3. 提问:联系课文后边的内容来看,六国是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贿赂了秦国呢?哪些国家没有贿赂秦国?为什么说贿赂秦国才导致六国相继灭亡? 明确: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齐、燕、赵。 没有贿赂的国家是因为贿赂的国家而灭亡的,因为“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失去了强大的援助,不能单独保存自己对抗强大的秦国。 补充介绍秦灭六国的顺序:
秦灭韩:前230年
4. 明确:第三段谈赂者是如何导致国力削弱终于使国家灭亡的,概述了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史实,论述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第四段不赂三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齐“与嬴而不助五国”、燕“以荆卿为计”、赵“牧以谗诛”。以三国的的事例为例,深化并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 (针对六国灭亡,老师也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些史实帮助学生分析理解)
5. 明确:学生结合注释可能的回答,文中通过议论六国灭亡,批评北宋朝廷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国策,告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师投影显示北宋与契丹、西夏地理位置图,补充讲解时代背景: 北宋第一个皇帝赵匡胤是从军事政变中取得政权的。他鉴于唐末五代的藩镇割据,害怕武将拥兵自立,反对中央,因而实行了一系列防范武将军权过重、地方武装过强的措施,但这种做法却削弱了兵力。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并在此基础上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 历史与现实有时候是惊人地相似,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苏洵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一个“赂”字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复辙,于是写下了这篇醒世文章。
6. 明确:学生可以反思历史事实,比较容易想到中国近代史,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联系现实,全世界人民该如何面对美国的四处干涉行为和目的,要汲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不要被美国的表面气焰吓倒,为了世界和平而团结协作。 (这一部分,通过多种诵读形式,引导学生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最后归到写作目的时再补充讲解时代背景,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回顾反思,还可上升到引发学生从历史发展观的角度思考苏洵见解的局限性。对问题的回答,强调学生相互之间的评价和补充。) 五、总结论证方法 1.集体朗读课文前两段。思考:作为一篇史论,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又严密地做了理性分析,并提出了两个分论点,那么这两个分论点能不能颠倒顺序?作者这样提出论点有什么好处? 明确:不能,因为“赂”是主要的,“不赂”是次要的,下文第三、四段分别照应了这两个论点展开。论点的提出开门见山、提挈下文、总贯全篇。 文章开头,单刀直入从正反两面提出论点,容不得人反驳。第二段,设问呈疑,代读者提出疑问,接着径自作出回答,对论点进行了补充,从而把论述向前推进一步。引导学生读出一气呵成、前后相应的浑然一体的气概。 2. 小组合作,总结第三、四两段的论证方法。要求组员相互间合作交流、补充总结出完整的答案。 明确: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比较秦和“赂”之国不同的做法与结局,分别从三个方面展开对比:
①
② 中间有形象的描述,如写先人创业的艰难过程,用“暴霜露,斩荆棘”;写成效来之不易,用“以有尺寸之地”,用夸张手法,极言其所得甚微。对于“割城”、“赂地”的具体方式,“今日”、“明日”,夸张地说明了“赂秦”的频繁,“五城”、“十城”,用层递的方式揭示赂秦的数量越来越大,换来的只是“一夕安寝”,实在是损失巨大,收效甚微。一个“视”字,一个“又”字,用类似漫画的手法刻画出割地求安者的痴态和秦国侵略者的贪婪。“起”与“寝”紧紧相应,突出秦兵来得急,苟安已不可得。这样描写把历史大事写得活灵活现,让读者如身临其境。 在本段的最后,还采取引证法,引用《战国策》中的话,从道理上揭示了以地事秦的必然后果。 通过三小层就赂秦国家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有理有据,确凿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第四段运用例证法、假设论证和正反论证法。
分析三国不赂秦的国家灭亡的不同的原因,概括举例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论点,并在最后用“向使”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假设三国采取正确的措施,胜负存亡恐怕都是未知数,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 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小组交流讨论,安排好组织协调的同学、记录的同学、负责交流的同学、回答问题的同学) 总结全文 本文在一个“赂”字上,即历史与现实的共同点,六国与北宋皆是采取屈辱求和的对外策略,以借古讽今的手法,运用对比、类比推理、比喻论证的方法,充分论证了六国破亡的原因,劝谏北宋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以六国为借鉴,对辽、西夏的侵犯奋起反抗。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论断斩钉截铁,巧妙地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严密,结构严谨,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是史论中的精品。这呕心沥血的文字,将作为历史的一面镜子,时时刻刻警示后人。 六、布置作业: 1.整理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及用法。 2.完成《学习与评价》(必修教材配套练习)语言基础及内容大意部分练习。 3.熟读课文,并阅读教材配套读本“兴亡的评说”三篇史论。 七、板书设计: 赂秦力亏,破灭之道:韩、魏、楚
弊
在
赂
秦
|
|